面部的肌肉线条迅速一抽。
赵一清生硬地盯着对方,忽地,她轻声道:“咱们是不是见过。”
“没有。”
一低一高两处声音,回答的是如此迅速。
可偏偏,她能看清楚从对方身上传来的心虚的目光。
赵一清:......
淡定耸肩。
“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话落,她转身就走。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朱棣:......
冷持地摸着脑袋,随即自问道:“这怎么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呢!”
听到声音,赵一清呵呵两声。
随即脚步更快了。
一样什么。
她可是个冷心冷肺的女人,心中冷漠的程度,是足足在大润发杀了二十年的鱼那么厚。
就算现在有人当场跪在她面前。
她也冷着脸,漠看着离场。
“这位姑娘,你能不能收留我们一晚。其实我和我......侄子离家出走,实在是没地方可去啊!”
赵一清害怕地看着拦在面前的手臂。
眼神一凛。
随即皮笑肉不笑地盯着对方身上穿着的绸缎衣服,上面金光闪闪,细节处,甚至绣着祥云仙鹤。
而某位可爱小童身上,更是戴着精致的金项圈。
呵!
穷的是谁啊!
她翻着白眼,威胁道:“你要再不走,我就喊人报官了。”
朱棣:......
不是,咋就轮到报官了呢!
“四叔,我饿了。”
朱雄英闪着漂亮的大眼,来回在赵一清还有朱棣的身上扫着。
他瘪着小嘴,小手不自觉地摸着肚肚。
眉目间带着丝委屈。
“饿了。”
朱棣先是给自家大侄子一个聪明的眼神。
顷刻间,两抹焦灼的目光落在赵一清身上。
赵一清:......
困难地移过身。
随即转身就跑。
“饿,我好饿啊!”
“哇,姐姐,能给雄英一口饭吃吗?”
抬起的脚步骤然落下。
赵一清眼神犀利地盯着小童,过了会儿, 迟疑地讲道:“你说你叫什么?”
朱雄英错过头。
心虚地盯着自家四叔。
“四叔,雄英忘记你交代的话了。”
对方无奈地叹气一声,“他叫朱雄英。”
“等等!”
赵一清使劲地咽着唾沫,“四叔!你是朱棣。”
“姑娘还知道我!”
赵一清当场翻了个白眼。
能不知道你吗?
历史中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咱们的明成祖Judy。
永乐朝的朱棣:......
这几日,战战兢兢,终于还是来了。
此时的奉天殿,刚被御医扎完针的朱元璋,刚清醒,就看到这幕,“老四!跟老二老三跑出去也就算了。他还敢抱着雄英出宫,小兔崽子,腿是不想要了。
太子,快派人把老四给我抓回来。”
“父皇,您冷静。”
“朕冷静不了。”
常氏坐在马皇后身边,两人面上都带着焦虑。
如今虽统一了天下。
可民间,元朝的余孽仍在各处活动。
她们实在怕雄英会出现什么问题。
不过,如今可是洪武十年。
距离洪武十五年,还有五年的时间。
想到这,两人都有些沉默。
“母后。”
朱慡的声音从大殿传来,“别担心,老四就是想去联系后世的姑娘,问清楚,您和嫂子究竟是因为什么......”
最后的声音没发出。
就已经带着哽咽。
屋子里的众人也瞬间清楚朱棣的用意。
听到后,朱元璋沉默了很久。
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连天幕也不开了。
寒着面,浑身发出阴鸷的气息。
不知过了多久,他噌地起身,“朕要出宫!”
“父皇!”
“陛下,万万不可啊!”
“放肆,咱为何不能出宫!”
朝堂上一片混乱。
最后,还是朱标劝了下来,“父皇,您放心,老四做事稳重,他还带着雄英,一定会问出答案的。”
“哼,咱就再等一会儿。若不行,朕肯定要出宫问个清楚。”
赵一清微微朝后退了一步。
黑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
兀地,朱棣弱弱问了一句,“有什么问题吗?”
赵一清动作顿下。
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下,“你叫朱棣你问了有什么问题?大哥,不对,洪武十年,你应该才十七岁。
反正问题可大了去了。”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你是从后世来的啦!”
赵一清:......
朱元璋:......
不是,老四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讲出来了。
这小辈儿不会吓得离开吧!
并不然,赵一清眨着眼,“是刘伯温还有钦天监的人夜观天象,算出来的吧!”
刘伯温:......
钦天监:......
姑娘,咱没恩没惠,何必如此抬举他们。
注意到殿下刀来的目光。
他们只好把头埋的更深了一些。
朱棣先是不解,然后迟疑地仰头看向天幕。
可还没等他说些什么,就听到赵一清兴奋的声音,“那还等什么,我能进宫吗?我可以见到马皇后吗?我能给朱元璋拍照片吗?
还有宋濂,他能亲手给我写一篇《送东阳马生序》送给我吗?
哇哦,我居然能看到明太祖本人!
我好幸运啊!”
再是奉承的话也推动不起朱元璋的心。
就算唇角扬的再高。
他老朱也忽视不了刚才某位对他的斥责。
拍照。
不拍!
不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后世很有名吗?”
朱棣也好奇地问了起来。
“当然很出名啊!
后世的学生谁没背过他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啊!
必备课文。
现在想想,‘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我们的生活都这么幸福,宋濂能在这种条件下学习,甚至成功习得大儒。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
不过,当时背书的时候很痛苦就是了。”
宋濂摸着自己的胡子,咱也没想到做出的文章孩子要背不是。
早知道多写一点了。
嗯!
其实现在也不晚。
其他人酸,很酸,太酸。
这宋濂是谁,写的文章凭什么能让后世的读书人都得背诵。
朱棣赞同地点头。
背书确实很痛苦。
“当然,相比之下,你们需要背四书五经,我们要背的文章就少了,几十篇而已。”
“都有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