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看着礼部送来的倭国国书,他都没翻开看,便直接递给内侍“烧了!”
内侍接过国书一脸懵逼的看着林冲“陛下,这毕竟是国书,烧了,是否…”
林冲看向内侍“以后朕吩咐你的事情,照做便是,不需要你发表意见,也不需要你提任何疑义,明白了吗?”
那内侍本是宋国时期入宫的,宋帝想来温和,如今听了林冲的话,跪倒在地,惊慌的说道“小的知道了,以后再不敢了!”
内侍不敢再多言,颤抖着双手将那封倭国国书凑近烛火。火苗轻轻舔舐着纸张边缘,很快,橘红色的火焰便吞噬了整封国书,化作一团灰烬,袅袅青烟升腾而起。
林冲看着那团灰烬,心中思绪翻涌。他清楚,倭国此次遣使来朝,背后或许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文官们急于借此机会推行他们的怀柔之策,不过是一厢情愿。高丽之事才刚起争端,倭国此时凑上来,难保不是想浑水摸鱼。
朝堂之上,那些文官们恐怕还在盘算着如何借倭国来朝,进一步劝他放弃在高丽的军事行动。林冲冷哼一声,心想这些文官过于迂腐,只知满口仁义道德,却忽略了国家利益与现实局势。
林冲思虑良久,心中权衡着各方利弊。高丽局势复杂,朝堂上意见不一,而倭国又在此时搅局,他深知需要一位能统筹全局、深谙谋略的人在身边出谋划策。思索再三,他觉得李俊是不二人选,随后传旨,召李俊回京。
旨意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出,快马日夜兼程,奔赴李俊所在之地。此时的李俊,正率领水军在沿海一带巡查,确保大梁海域的安全。接到旨意后,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安排好军中事务,便快马加鞭赶回汴梁。
数日后,李俊风尘仆仆地进宫觐见。他踏入殿内,单膝跪地,朗声道:“陛下,臣李俊奉诏回京,恭请圣安。”林冲看到李俊,眼中露出一丝欣慰,说道:“李卿平身,此次急召你回来,实是朝中面临棘手之事,需你为朕分忧。”
李俊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但有所命,臣定当竭尽全力。”林冲面色一沉,语气中满是厌恶,说道:“李卿,此次倭国遣使来朝,其心可诛。这倭国,实乃世间最恶心的民族。他们向来贪婪成性,野心勃勃,表面上遣使示好,实则不知在谋划着什么阴谋。”
李俊听闻,神色凝重,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倭国向来不安分,其狼子野心众人皆知。此次来朝,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定是觊觎我大梁的土地或财富,妄图从中谋取利益。”
林冲微微点头,接着说道:“朕看那倭国使者,表面恭敬,眼神中却透着狡黠。他们必定有所图谋,朕绝不相信他们会真心与我大梁交好。”
李俊思索一番后说道:“陛下,依臣之见,我们可先以礼相待,稳住倭国使者,让他们误以为我们对其毫无防备。同时,暗中加强沿海防御,派遣密探深入倭国,探清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军事部署。若倭国敢轻举妄动,我们便给他来个迎头痛击。”
林冲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说道:“李卿此计甚妙。这倭国若真敢挑衅,朕定让他们有来无回。只是朝堂之上,那些文官竟想借倭国来朝之事,劝朕放弃在高丽的军事行动,还妄图以圣人之道教化高丽,实在迂腐至极。”
李俊拱手说道:“陛下,文官们大多秉持仁义道德,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这复杂的局势下,过于理想化。高丽与倭国之事,关乎大梁的安危与尊严,绝不能仅凭一腔仁义行事。”
林冲神色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高丽之地绝不能放弃,倭国若敢来犯,定要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李卿,接下来便劳烦你与朕一同应对这复杂局势,定要保我大梁安稳昌盛。”
李俊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辅佐陛下,护我大梁周全。”一场围绕着应对倭国阴谋与稳定高丽局势的谋划,在林冲与李俊的商议中逐步展开,而大梁也将以坚定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第二日,林冲在朝堂之上召见倭国使者。那倭国使者踏入殿中,便满脸堆笑,恭敬地跪地行礼,姿态极为谦卑。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倭国使者声音洪亮,言辞间满是尊崇,“此次前来,深感大梁国威浩荡,文化昌盛。我国上下对大梁的汉文化倾慕已久,有意派遣诸多学子来大梁,潜心学习汉族文化,望陛下应允。”
朝堂上的文官们听闻此言,顿时交头接耳,面露喜色。一位文官站出来,拱手向林冲说道:“陛下,您瞧,倭国主动遣使学习我大梁文化,这正是圣人教化之道潜移默化的功效啊!可见以仁德示人,方能让四方蛮夷心悦诚服,主动归附。”
其他文官纷纷点头称是,又有一人说道:“陛下,此乃我大梁之幸,也是天下之幸。若倭国能因学习我汉文化而深受感化,日后定能与我大梁交好,边境也可永享太平。”
林冲看着这些文官,心中暗自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转头看向倭国使者,问道:“你所言句句属实?尔等真有如此诚意?”
倭国使者连忙磕头,道:“陛下,句句肺腑,我国对大梁文化的向往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若能得陛下恩准,派遣学子前来学习,我国定当感恩戴德,世代铭记陛下的大恩。”
林冲心中明白,倭国此举绝非表面这般简单,但也不想当场拆穿,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他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容朕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再做定夺。你且先退下吧。”
倭国使者再次行礼,而后退下。待使者离去,林冲看向朝堂上的文官,说道:“众爱卿,倭国此举看似诚意满满,但其中是否暗藏玄机,尚不可知。切不可被其表象所迷惑,便急于做出决断。”
然而,文官们似乎被倭国使者的一番话冲昏了头脑,仍坚持己见。一位文官说道:“陛下,圣人云‘有教无类’,若能教化倭国,使其成为礼仪之邦,于我大梁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啊。”
林冲皱了皱眉头,深知此时与这些文官难以说清其中利害关系。他摆了摆手,说道:“此事暂且搁置,朕自会谨慎考量。众爱卿若无其他要事,便退朝吧。”
文官们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遵旨退朝。林冲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愁,深知想要应对倭国的这步棋,还需与李俊等人从长计议,绝不能因文官们的迂腐之见而误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