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刚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她情绪和身体状态的细微变化。
她胃口稍差,他会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几颗部队农场自产的红枣,说是“补气血神器”;
她看书久了眼睛酸涩,他会立刻提醒她休息,甚至笨拙地讲个冷笑话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
又是一个黄昏时刻,,她散步时不小心绊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的瞬间,一只强有力的手臂及时地、稳稳地扶住了她的腰。
那短暂的接触,隔着春日单薄的衣衫,他掌心的温度清晰地烙印在她的肌肤上,也仿佛烙进了她的心里。
她站稳后慌忙道谢,脸颊飞起红霞。王明刚只是嘿嘿一笑,松开手,耳根却也悄悄染上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
董建华这位江南美女在阳春三月的夕阳下更加温婉如水,灵秀典雅。
王明刚这位东北帅哥被眼前这个康复的江南水乡少女深深的吸引。
诗人眼光的王明刚欣赏着:她的美丽,既有江南水乡的柔情蜜意,又有着大家闺秀的端庄秀雅。
王明刚认为这是老天对自己的恩赐,才遇到了这么一位江南女子——董建华。
董建华白皙细腻,如同美玉般温润。眉眼间流露出淡淡的妩媚,嘴角上扬的微笑又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醉神迷。
董建华那一双明眸善睐,宛若秋水长天,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身姿,袅袅婷婷,如同杨柳依依。
人们都说:江南女孩单纯中透着一种灵动,眼睛总得小心思总会让你猜不透。一点不假。
董建华她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即使累得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也咬着牙坚持完成,正常情况下,每天王明刚积极主动来陪伴她。
她床头总是放着书,文学、历史,甚至一些基础的医学护理知识。一次,王明刚看到她在看一本关于针灸入门的书,惊讶地问:“对这个感兴趣?”
董建华抬起头,眼睛亮亮的:“多懂一点,以后自己或者家人有点小毛病,也能心里有底,不用总麻烦医生嘛。”
那眼神里,没有大病初愈者的怨艾,只有一种积极拥抱生活的纯粹光亮。那光亮,让王明刚的心弦被重重拨动了一下。
董建华一边说一边合上书页,露出温和的笑意,继续说:“病了一场,对身体的奥妙和调理方法,就多了几分好奇。不过,”她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床头柜上另一本摊开的书,“比起穴位经络,还是这个更能让我放松。”
王明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一本纸张微黄、装帧朴素的《李商隐诗选》。他眼睛一亮,带着几分惊喜:“李商隐?你也喜欢他的诗?”
“嗯,”董建华点头,眼中闪烁着知音相遇的光芒,“他的诗,字字珠玑,意境幽深,尤其那份欲说还休的情致,像隔着一层薄纱看风景,朦胧又动人。你呢?”
王明刚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少了些平日的促狭,多了份真诚的共鸣:“真巧!我也爱读他。以前在石家庄陆军医学院读书时,晚上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呢。他那首《夜雨寄北》,每次读,心里都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他自然地拖过一张椅子,在董建华床边不远不近地坐下,姿态放松而专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董建华轻声吟出开头两句,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晰,“这首诗,你也喜欢?”
“何止喜欢,”王明刚接口,眼神望向窗外暮色渐合的庭院,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巴山夜雨之中,说:
“每次读到,都像是自己成了那个身在异乡的旅人。你看这开头,‘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妻子(或友人)殷切的期盼与自己无法确定的归期形成对比,那种无奈和歉疚,一下子就出来了。”
王明刚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直勾勾的望着董建华这个美少女紧接着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七个字,画面感极强——身处巴山,独对寒夜,窗外是绵绵不绝的雨声,眼看着池塘的水一点点涨满。这‘涨’字用得绝妙,既是实写秋雨滂沱,水漫池塘,又何尝不是在写诗人心中那不断积聚、无处排遣的思念和愁绪?这愁绪,就像那池水一样,越积越深,快要满溢出来了。”
董建华听得入神,不由得接下去:“是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他没有沉溺在眼前的孤寂愁苦里,而是笔锋一转,跳向了未来团聚时的温馨画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西窗下,剪着烛花,在温暖的灯火里,好好聊一聊今夜我在巴山听着夜雨思念你的情景呢?”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慰藉啊!把眼前的苦涩,转化为未来重逢时甜蜜的谈资。这‘却话’二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情感的珍视。”
王明刚用力点头,补充道:
“而且,这种时空的转换特别巧妙。现在(巴山夜雨)和未来(共剪西窗烛)交织,现实的孤寂与想象中的温馨对话并置。更妙的是,诗人设想在未来回忆‘现在’,而这个‘现在’恰恰是他此刻正在经历的痛苦。”
王明刚攥了攥董建华的小玉手又说:“这就像……就像把痛苦包裹了一层温暖的糖衣,咀嚼起来,苦涩里带着回甘。还有,‘巴山夜雨’这四个字在诗中重复出现,第一次是实景,是孤独的象征;第二次在回忆里出现,就变成了情感连接的纽带,成了未来甜蜜对话的引子。这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情感的升华和转化。”
病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归巢鸟雀的啁啾隐约传来。
两人沉浸在诗句营造的意境里,一种超越日常医护关系的、精神层面的契合感悄然滋生。
这共同的爱好,如同一条隐秘的丝线,将两颗在疗养院春光里相遇的心,轻轻地、又牢固地牵连在一起。
董建华的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诗集上“何当共剪西窗烛”那一行字,轻声感叹:“‘何当’……这期盼里,藏着多少温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