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验室的金属合成区里,蓝光检测仪的光束穿透培养皿,在屏幕上投射出密密麻麻的分子结构图谱。姜绾捏着滴管,将 0.5 毫升 A 型血缓缓注入盛有青铜粉末的容器中 —— 这些粉末来自殉葬坑编号 73 齿轮的核心部位,经过三天的低温研磨,细度达到 0.01 微米,能最大限度与血液接触。
当血液与粉末融合的瞬间,容器里突然泛起金色的微光。起初只是零星的光点,随着姜绾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光点迅速汇聚,竟在液体中凝结成细小的结晶。这些结晶呈六角形,表面泛着金属光泽,在灯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像被压缩的星辰碎片,悬浮在液体中不沉不浮。
“立刻用光谱仪检测!” 姜绾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助手迅速将结晶样本放入检测舱,仪器启动的嗡鸣声中,屏幕上的波长曲线开始跳动。当曲线稳定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 结晶的共振频率赫然显示为 432hz,与天文台监测到的参宿四脉冲频率完全一致,连最细微的波动峰值都分毫不差,仿佛这些结晶是用参宿四的星尘锻造而成。
“这不是普通的化学反应产物,” 姜绾盯着屏幕上重合的频率曲线,指尖划过冰冷的仪器外壳,“是能量转换的媒介 —— 它能将血液中的生物能量,转化为与参宿四同步的宇宙能量,就像一个微型的‘能量转换器’。” 她突然想起古代线萧决说过的 “星力引航”,或许古人早就发现这种结晶的特性,用它来引导通往昆仑墟的方向。
为了验证猜想,姜绾将结晶放在磁力仪旁。原本静止的指针突然剧烈跳动,最终稳稳指向西北方向 —— 那正是昆仑墟的地理位置。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她转动磁力仪的方向,结晶竟会自动调整角度,始终保持与昆仑墟的直线对准,像自带导航功能的 “罗盘”,不受外界磁场干扰。
“检测结晶的成分!” 林教授快步走到仪器前,眼中满是好奇。成分分析报告很快出来:结晶中除了青铜的铜、锡、铅元素,还含有陨铁中的镝、铈等稀土元素,这些元素的排列方式与陨铁小球的内部结构高度相似,形成了特殊的 “能量通道”。更关键的是,结晶中还检测到微量的生物活性物质,与 A 型血中的抗原分子结构相同,证实结晶是 “血液 + 青铜 + 陨铁元素” 三者共同作用的产物,缺一不可。
姜绾取来一块普通的青铜碎片,重复之前的实验。当血液与普通青铜粉末混合时,只产生了黑色的沉淀,没有任何结晶形成,更没有共振反应。“只有殉葬坑齿轮的青铜粉末能形成结晶,” 她恍然大悟,“这些齿轮经过特殊的陨铁淬炼,内部含有能与血液抗原结合的‘活性因子’,普通青铜没有这种因子,自然无法产生能量转换。” 这也解释了为何只有殉葬坑的青铜器能激活星图,其他时期的青铜器物却没有类似反应 —— 关键就在于陨铁淬炼的 “活性因子”。
为了测试结晶的能量强度,姜绾将一小块结晶放在高压放电仪下。当电流通过结晶时,仪器的功率表突然飙升到最大值,释放出的能量竟能击穿 3 毫米厚的钢板,留下一个光滑的圆孔。而同等条件下,普通青铜粉末只能产生微弱的火花,连纸张都无法点燃。“这能量密度堪比现代的穿甲弹,” 林教授看着钢板上的圆孔,语气中满是敬畏,“夏朝人用最原始的材料,制造出了能与现代科技抗衡的能量载体,简直是奇迹。”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面。当姜绾将结晶放入暗箱,结晶竟自主发出淡金色的光芒,光芒的闪烁频率与萧决的脑电波频率完全同步。她立刻调取萧决之前的脑电波记录 —— 每次萧决与青铜器物共鸣时,脑电波的波动曲线都与结晶的光芒频率重合,证实结晶不仅能转换能量,还能与 “天选者” 的生命信号产生共鸣,是连接人与器物的 “能量桥梁”。
与此同时,古代线的墨家演武场上,尘土飞扬。萧决手持长弓,弓弦上搭着一支特制的箭矢 —— 箭头上涂抹着金色的结晶,是墨家弟子按姜绾的方法,用 A 型血与齿轮粉末混合制成的。之前萧决用普通箭矢射击岩石,最多只能留下浅浅的刻痕,而这次,他深吸一口气,拉满弓弦,瞄准远处一块半人高的青石。
箭矢离弦的瞬间,箭头上的结晶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空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箭矢竟直接穿透了青石,在石墙上留下一个拳头大的孔洞,碎石飞溅。周围的墨家弟子都看呆了,之前他们以为结晶只是好看的装饰,没想到竟有如此惊人的穿透力。
“这结晶在飞行中会释放能量,” 萧决捡起地上的箭杆,箭头的结晶已经消失,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灰烬,“能量释放的方向与箭头一致,能集中力量击穿障碍物 —— 就像用锤子敲钉子,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一个点上。” 他突然想起现代线姜绾说过的 “能量转换”,此刻才真正明白,结晶不仅能引导方向,还能作为 “武器”,是夏朝人在战争与探索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测试结晶的其他用途,萧决让弟子将结晶涂在青铜门的锁孔上。原本需要三人合力才能推开的大门,此刻轻轻一推就开了 —— 结晶释放的能量软化了锁孔中的金属部件,降低了摩擦阻力,像现代的 “润滑剂”,却比润滑剂的效果强上百倍。墨家弟子还发现,将结晶磨成粉末撒在食物上,能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原本三天就会变质的肉类,撒上结晶粉末后能保存七天,且味道不变。
“这是因为结晶释放的能量能抑制细菌生长,” 姜绾的声音突然从旁边传来,她刚从文物库赶来,手里还拿着装有结晶的玉盒,“就像现代的低温保鲜,只是用能量替代了低温,更适合没有冷藏设备的古代。” 她将自己制作的结晶与萧决的结晶放在一起,两者立刻相互吸引,发出轻微的嗡鸣,表面的光泽也变得更加明亮 —— 这是能量共振的表现,证实无论古今,结晶的本质特性始终不变。
萧决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将结晶放入青铜鼎中,会不会增强星图的激活效果?” 他立刻带着结晶前往地穴,当结晶投入鼎中,原本只能照亮半壁的星图突然变得无比明亮,连最边缘的 “归墟” 节点都清晰可见,星图投射的范围也扩大了三倍,覆盖了整个地穴。更神奇的是,星图中原本模糊的通道路径,此刻竟浮现出具体的距离标注,比如 “通天柱距离此处三百步”“归墟入口需下二十级台阶”,像现代地图的比例尺,精准到令人惊叹。
“结晶能放大血液的激活信号,” 姜绾盯着鼎中的星图,眼中满是兴奋,“之前激活星图需要大量的血液,现在加入少量结晶,用之前一半的血液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它是‘能量放大器’,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她突然意识到,殉葬坑中的齿轮不仅是基因库,还是 “结晶原料库”,夏朝人将齿轮埋入地下,就是为了在需要时提取粉末制作结晶,确保文明的延续。
现代实验室里,姜绾团队正用结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发现,当结晶与陨铁小球接触时,小球会自动围绕结晶旋转,形成类似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迹,旋转的周期恰好是 28 天,与蛊虫的活跃周期相同。更关键的是,旋转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磁场,这种磁场能修复受损的 dNA 片段 —— 他们将带有鱼鳞病致病基因的细胞放入磁场中,三天后检测发现,致病基因的 “cGG” 重复序列减少了 5 次,细胞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
“这是‘基因修复磁场’!” 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震撼,“夏朝人或许早就用结晶来治疗遗传病,只是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他突然想起之前从齿轮中提取的 “修复序列”,或许结晶产生的磁场就是激活修复序列的 “钥匙”,两者结合,能从根本上治愈遗传缺陷,这比现代的基因治疗技术更安全、更高效。
古代线的地穴中,萧决与姜绾正将结晶按特定的形状排列在青铜鼎周围。当排列完成,结晶突然同时亮起,与鼎中的星图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圈,能量圈中浮现出一行古篆:“星力为引,晶为媒,昆仑之路,由此开。” 这行文字与现代实验室中结晶磁场显示的 “能量引导公式” 完全吻合,证实无论古今,人类对结晶的探索始终围绕着 “引导能量、开启昆仑” 这一核心目标。
两个时空的结晶,在这一刻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现代实验室的结晶磁场与古代地穴的能量圈同步波动,屏幕上的频率曲线与地穴中的星图光芒完美重合,像一首跨越三千年的 “能量交响曲”。姜绾看着手中的结晶,突然明白,这金色的晶体不仅是能量的载体,更是文明的 “接力棒”,从夏朝人手中传递到墨家,再从墨家长传到现代,每一代探索者都在通过结晶,接近昆仑墟的终极秘密。
萧决将最后一块结晶放入青铜鼎中,星图突然投射出一道光柱,直指地穴的顶部,光柱中浮现出昆仑墟的立体影像,影像中能清晰看到通天柱的全貌,以及隐藏在柱子底部的能源核心。“这是…… 昆仑墟的实时影像?” 墨家弟子们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小小的结晶竟能连接遥远的昆仑墟,传递如此清晰的影像。
姜绾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结晶不仅能引导方向、释放能量,还能接收和传递信号 —— 它是夏朝人的‘通讯工具’,能跨越空间传递信息。” 她突然想起现代的卫星通讯,或许结晶的原理与卫星相似,都是通过特定频率的能量传递信号,只是夏朝人用的是宇宙星力,而现代人用的是电磁波。
无论是现代实验室里击穿钢板的能量爆发,还是古代演武场上穿透青石的金色箭矢;无论是抑制细菌的保鲜奇效,还是修复基因的磁场力量,青铜结晶始终扮演着 “能量核心” 的角色,将血液的生物能、陨铁的宇宙能、人的生命能完美融合,成为打开昆仑墟大门的关键钥匙。而随着对结晶的深入探索,姜绾与萧决都意识到,昆仑墟的秘密已不再遥远,那座沉睡了三千年的文明宝库,正等待着他们用结晶的力量,揭开最后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