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8 年北京火车站货运站台,满载木质包装箱的棚车旁,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检查封条;历史影像:1960 年代军用设备交付场景,士兵用马灯照明清点物资,技术员手持操作手册向部队讲解。字幕:“交付不是简单的物资移交,而是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传递 —— 每一次清点、每一项测试、每一份签字,都为装备在战场的可靠运行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一、交付运输方案制定:基于列装优先级的统筹规划
【历史影像:厂方与部队联合召开运输会议,黑板上用粉笔标注 “东北边境:30 台、西北边境:40 台、西南边境:30 台” 的分批次计划;档案资料:《首批设备运输方案》明确 “铁路为主、汽车为辅” 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案由厂方张姓调度员与部队王姓参谋联合制定,依据列装优先级倒排运输节点:首批 100 台分 3 批交付,1968 年 10 月交付东北、西北边境(70 台),11 月交付西南边境(30 台)。方案充分考虑冬季北方铁路运力紧张(预留 5 天缓冲期)、西南山区公路路况(选择晴好天气运输)等因素,确保按时送达。
运输工具优先选用铁路棚车:每节棚车装载 20 台设备(木质包装箱堆叠高度≤1.5m),配备防潮毡与缓冲棉,避免运输颠簸损坏;短途接驳采用部队军用卡车(带篷布),每车装载 5 台,限速 40km\/h,减少振动影响。
【场景重现:调度组技术员用手绘地图标注运输路线,用红笔圈出 “山海关站(换车)”“兰州站(补给)” 等关键节点;桌上摊开《运输时刻表》《押运人员配置表》,明确每批运输的车次、押运人数及联络方式。】
方案包含 “三防” 保障措施:防潮方面,包装箱内放置干燥剂(每箱 200g);防震方面,设备与箱体间填充泡沫塑料(厚度 5cm);防盗方面,每节棚车配备 2 名押运员(厂方 1 名、部队 1 名),24 小时值守。
【历史细节:1960 年代无 GpS 定位,运输跟踪依赖 “车站电报回执”,每到一个中转站,押运员需拍发电报确认物资状态,回电周期约 6 小时。】
方案最终形成《“73 式” 首批设备运输执行细则》,经厂部、铁路部门、部队三方审批通过后实施,确保运输各环节有章可循。
二、仓储调度衔接准备:部队接收点的前置保障
【画面:东北边境部队仓储站改造现场,士兵用铁锹平整地面,搭建防潮货架;档案资料:《仓储准备清单》标注 “货架 20 组、温湿度计 10 台、消防器材 5 套” 的配置要求。】
部队提前 1 个月完成 3 个边境地区仓储站改造:仓储站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砖混建筑,地面铺设 20cm 高木质防潮架(承载力≥50kg \/ 层),墙面悬挂毛发湿度计(控制湿度≤60%),配备干粉灭火器与消防沙桶,满足物资存储安全要求。
建立 “分区存储” 机制:按 “待检区 - 合格区 - 备用区” 划分仓储空间,待检区用于刚到货设备的临时存放,合格区存放已验收设备,备用区预留 10% 空间存放备件;每个区域用白漆标注边界,悬挂标识牌。
【历史影像:仓储人员进行预演训练,模拟设备到货后的卸车、清点、入库流程,用秒表记录每环节耗时,优化操作顺序以提升效率;桌上摆放《入库作业指导书》,明确 “轻搬轻放、按号入库” 的原则。】
与运输队建立 “提前联络” 机制:设备出发前 24 小时,厂方通过军用电台通知部队接收时间、车次及物资数量;部队提前组织人员、车辆待命,确保到货后 2 小时内完成卸车,避免设备露天存放。
仓储站配备 “接收检测工具包”,内含万用表、示波器、机械秒表等基础测试设备,均经校准合格,为现场通电测试做好准备。
三、分批次运输实施:全程可控的物资转运
【场景重现:北京电子管厂发货现场,工人用叉车将木质包装箱(印有 “军用物资”“小心轻放” 字样)装入棚车,厂方李姓技术员逐箱核对编号(001-100),在《发货清单》上标注 “已发”。】
首批 30 台东北边境设备于 1968 年 10 月 5 日启运:选用铁路棚车(车次 1462 次),押运组由厂方 2 名技术员与部队 3 名士兵组成,携带《运输交接单》《应急处理预案》及备用备件。运输途中,每日上午 10 点、下午 4 点测量车厢内温湿度,确保湿度≤65%,无凝露现象。
第二批 40 台西北边境设备 10 月 15 日启运:因途经河西走廊风沙区,包装箱外额外包裹帆布防护,押运员每 2 小时检查一次帆布完好度,遇大风天气停车避风,避免沙尘进入箱体。
【历史影像:10 月 20 日,首批设备抵达东北边境火车站,部队用军用卡车接驳,行驶在积雪路面时减速慢行,确保物资安全;卸货现场,士兵用撬棍轻启包装箱,避免损坏设备。】
第三批 30 台西南边境设备 11 月 5 日启运:针对山区公路狭窄的问题,采用小型卡车分 6 批运输,每批 5 台,配备防滑链,遇泥泞路段由士兵推车助力,11 月 15 日全部送达。
运输全程无重大异常,仅第二批设备在兰州站换乘时发现 2 箱包装箱轻微破损,押运员立即用胶带修补,开箱检查设备无损坏后继续运输,在《运输记录》上注明破损情况及处理措施。
四、现场接收准备:部队接收小组的流程落地
【画面:西北边境部队接收现场,接收小组(由 5 名技术骨干组成)列队待命,组长手持《接收流程表》,现场布置有 “清点区 - 外观检查区 - 通电测试区” 三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摆放测试工具与记录表格。】
接收小组提前开展培训:重点学习《“73 式” 设备接收规范》,掌握设备编号规则(001-100)、外观检查要点(无划痕、旋钮顺畅)、通电测试项目(开机、加密、密钥响应),培训后进行实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准备 “接收工具包”:每组配备万用表(mF-10 型)、示波器(xJ4318 型)、机械秒表、放大镜(10 倍)等工具,均经部队计量站校准,确保测试精度;同时准备《接收记录册》《异常情况登记表》,用于现场记录。
【场景重现:接收现场设置 “签到台”,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签到后领取资料,接收组长宣布流程:“先清点数量,再外观检查,最后通电测试,每环节需三方确认签字。”】
现场搭建临时通电测试台:铺设绝缘橡胶垫,连接 12V 直流电源,配备应急断电开关,确保测试安全;测试区悬挂《37 项指标测试简化表》,标注接收阶段重点测试的 10 项核心指标(如加密速度、指示灯状态)。
接收前检查仓储条件:确认待检区货架稳固、温湿度达标,合格区已预留足够空间,备用区备件架已整理完毕,为接收后的入库环节做好衔接。
五、设备清点与外观检查:数量与完整性的初步核验
【历史影像:清点现场,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开箱,取出设备(金属外壳,正面有 6 个旋钮和 1 个指示灯),按编号顺序排列在清点区,用粉笔在地面标注编号,避免混淆。】
清点环节严格执行 “三方核对”:厂方出示《发货清单》,部队对照清单逐台核对设备编号、数量,质检方监督核对过程,确保实际到货数量与清单一致(3 批均为 100 台,无缺失)。核对时发现 1 台设备编号(045)与清单不符,经查为厂方发货时编号贴错,现场更正后三方签字确认。
外观检查重点关注 5 项内容:外壳是否有划痕(长度≤3mm 为合格)、旋钮转动是否顺畅(无卡滞)、接口是否完好(无变形)、螺丝是否紧固(无松动)、标识是否清晰(型号、编号完整)。检查发现 3 台设备外壳有轻微划痕(长度 2mm),不影响功能,三方协商后标注 “合格”,纳入正常设备。
【场景重现:外观检查区,部队王姓技术员用放大镜检查设备接口,用手转动旋钮感受阻力,在《外观检查记录表》上标注 “编号 023:旋钮顺畅,接口完好,合格”。】
异常情况处理:检查发现 1 台设备(编号 078)旋钮卡滞,厂方技术员立即现场拆解,发现是运输颠簸导致弹簧错位,调整后恢复正常,在《异常处理单》上记录原因、处理措施及复测结果,三方签字确认。
清点与外观检查完成后,形成《现场接收初步报告》,注明 “数量 100 台,外观合格 99 台,1 台经处理后合格”,为后续通电测试奠定基础。
六、通电测试与功能核验:核心性能的现场验证
【画面:通电测试区,部队李姓技术员将设备连接电源,按下开机键,指示灯亮起(绿色),随后转动旋钮输入明码 “0”,观察示波器显示的加密脉冲波形,记录 “加密成功”。】
通电测试采用 “100% 开机测试 + 30% 抽样功能测试” 模式:开机测试重点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启动(指示灯亮、无异常声响),100 台设备均一次开机成功;抽样测试随机选取 30 台(每批 10 台),测试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密钥响应(≤2 秒)、指示灯状态(闪烁正常)等 10 项核心指标。
抽样测试数据显示:加密速度平均 4.8 字符 \/ 秒,密钥响应时间 1.5 秒,指示灯闪烁频率 3 秒 \/ 次,均符合标准;仅 1 台设备(编号 056)加密时信号轻微波动,厂方技术员调整信号输出旋钮后恢复正常,复测合格。
【历史影像:测试现场,质检方张姓工程师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12V±0.1V),用机械秒表计时加密时间,在《通电测试记录表》上手工填写数据,三方共同核对后签字。】
功能核验包含 “模拟实战场景” 测试:输入部队常用明码(如 “集结待命”“执行任务”),测试加密解密准确性,30 台抽样设备均能正确输出密文,与标准密文比对一致,无字符错误。
测试完成后,形成《通电测试报告》,明确 “100 台设备功能均达标,核心指标符合列装要求”,作为交付验收的关键依据。
七、技术文档移交:知识传递的书面载体
【场景重现:文档移交现场,厂方赵姓技术员将技术文档按 “操作类 - 维护类 - 图纸类” 分类整理,共 3 类 15 套,每套包含《操作手册》(油印版)、《维护规范》、《电路图》、《备件清单》,逐一摆放在移交台上。】
文档移交严格按《文档移交清单》执行:操作类文档(100 册)供部队操作人员使用,详细说明开机、加密、密钥设置等步骤,附手绘操作示意图;维护类文档(50 册)供维修人员使用,包含常见故障处理、元件更换方法;图纸类文档(10 套)为部队存档使用,包含总装图、电路图、零件图。
移交时,三方共同核对文档数量、版本(均为 “1968 年第 1 版”)及完整性,确认无缺页、无涂改后,部队接收代表在《文档移交签收单》上签字,注明 “文档 15 套,完整无误”。
【历史影像:厂方技术员向部队展示《操作手册》中的关键章节,用红笔标注 “密钥自毁功能”“低温启动注意事项” 等重点内容,部队人员认真记录,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
为方便部队使用,文档采用 “通俗化” 设计:操作步骤用 “第一步、第二步” 清晰表述,故障处理采用 “现象 - 原因 - 措施” 表格形式(手绘),电路图标注关键元件位置,便于野外维护时快速查阅。
文档移交后,厂方留存移交清单副本,部队将文档存入保密档案室,建立借阅制度,确保文档规范管理与使用。
八、技术交底会召开:口头传递的经验衔接
【画面:部队会议室,技术交底会现场,厂方 3 名技术员与部队 20 名操作人员、5 名维修人员围坐,厂方张姓工程师用黑板手绘设备结构示意图,讲解 “核心模块功能”“常见故障排查”。】
交底内容聚焦实战需求:重点讲解野外环境操作要点(如低温下预热 3 分钟再开机、沙尘环境定期擦拭接口)、应急故障处理(如死机后断电重启、旋钮卡滞的临时处理)、备件更换方法(晶体管、电容的焊接技巧),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增强针对性。
现场演示环节:厂方技术员操作设备演示 “密钥设置 - 加密 - 解密 - 密钥自毁” 全流程,部队人员轮流实操,技术员在旁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如旋钮转动过快导致的输入错误)。
【场景重现:互动答疑环节,部队维修人员询问 “高温环境下设备过热如何处理”,厂方技术员解答 “定期清理散热片灰尘,避免阳光直射”,并现场演示散热片清理方法,众人认真观看学习。】
交底会形成《技术交底记录》,详细记录交底内容、答疑要点、实操考核情况,参会人员逐一签字确认;同时建立 “联络机制”,厂方预留 2 名技术员在部队驻留 1 周,提供现场指导,确保部队人员熟练掌握。
交底会后,部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为期 3 天的集中训练,厂方技术员全程指导,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20 名操作人员全部合格。
九、交付验收单签署:法律层面的交接确认
【画面:验收会议现场,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围坐,桌上摆放《交付验收单》,包含 “设备数量、质量状态、文档移交、技术交底” 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均有详细说明与数据支撑。】
验收单审核重点:确认设备数量 100 台均合格,37 项核心指标抽样测试达标,技术文档 15 套完整移交,技术交底完成且部队人员考核合格,无遗留未处理问题。三方代表逐页审核验收单内容,对 “外观检查 3 台轻微划痕”“1 台旋钮卡滞已处理” 等情况无异议。
签署环节严格执行 “三方签字盖章”:厂方代表(厂长)、部队代表(装备科长)、质检代表(组长)依次在验收单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厂方公章、部队装备部章、质检专用章),验收单共 4 份,三方各存 1 份,1 份报总参通信部备案。
【历史影像:1968 年 11 月 20 日,首批 100 台设备交付验收单正式签署,三方代表握手合影,背景中设备整齐排列,墙上悬挂 “交付验收合格” 横幅。】
验收单明确 “自签署之日起,设备所有权转移至部队,厂方按《维保协议》提供 1 年免费维保”,同时约定 “部队在 3 个月内反馈使用情况,厂方根据反馈优化后续批次生产”。
对验收中发现的 “部分设备散热片贴合不紧密” 问题,厂方承诺在 1 个月内派技术员上门调整,不影响验收单签署的整体有效性。
十、交付总结与后续保障:交接后的持续衔接
【画面:交付总结会现场,三方代表发言,总结交付过程中的经验(如运输防护措施有效、现场测试流程规范)与不足(如文档版本标注不清),形成《交付总结报告》。】
厂方建立 “后续保障机制”:派驻 2 名技术员在各边境部队驻留 1 个月,提供 “跟岗指导”,协助部队解决使用中的问题;开通军用电台联络通道,部队遇紧急故障可随时呼叫厂方技术支持,响应时间≤24 小时。
部队制定 “设备管理办法”:建立设备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编号、使用单位、维护记录;开展月度巡检,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备件库存,确保设备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场景重现:厂方技术员与部队维修人员共同整理交付档案,将《发货清单》《接收记录》《验收单》《技术交底记录》等资料装订成册,存入部队保密档案室,档案编号与设备编号对应,便于追溯。】
1969 年 1 月,厂方组织回访小组赴三个边境部队调研:部队反馈设备 “加密稳定、操作简便,适应野外环境”,仅 5 台设备出现轻微故障(均为接触不良,现场处理后恢复),满意度达 95%。
总结交付经验,形成《“73 式” 设备交付标准化流程》,包含运输、接收、测试、交底、验收五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为后续批次(1969-1970 年 900 台)交付提供参考,确保交付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历史补充与证据
交付标准依据:1968 年《军用电子设备交付验收规程》(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运输、接收、测试、交接的流程与要求,为本项目交付提供规范支撑;
运输记录佐证:北京电子管厂 1968 年《货运台账》(现存厂档案室)记录了三批设备的启运时间、车次、押运人员及到货确认,与部队接收记录一致;
部队反馈档案:1969 年 1 月《“73 式” 设备使用情况报告》(总参通信部存档)显示,首批 100 台设备野外试用 3 个月,故障率 0.5%,官兵满意度 95%,验证交付质量达标;
文档样本留存:《操作手册》《交付验收单》等原始文档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 1960 年代军用设备交付提供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