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3 年实验室角落,两名技术员正在用扳手组装钢板箱体,箱体内壁贴着银灰色石棉层;地面上,干冰桶冒着白雾,液氮罐(标有 “工业用”)被麻绳固定在木架上,水银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留在 - 20c刻度。字幕:“在没有电子制冷设备的 1973 年,要模拟 - 37c的北方边境严寒,靠的是‘钢板 + 石棉’的保温智慧,以及对干冰、液氮用量的精准把控 —— 每一度的温度稳定,都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一、低温测试舱主体设计与制作(1973.04.10-04.12)
【历史影像:钢板切割现场,乙炔焰切割 1.5mm 厚冷轧钢板时火花四溅;技术员用角尺测量箱体尺寸,在接缝处用粉笔做标记;木工在箱体外侧加装松木框架,增强结构强度。画外音:“1973 年《低温试验设备制作规范》建议:-40c级测试舱需采用‘双层保温 + 密封结构’,箱体漏热率需控制在 5c\/ 小时以内,否则无法维持目标低温。”】
1. 箱体结构设计
测试舱采用 “双层钢板 + 多层保温” 的立方体结构,外尺寸 60cmx60cmx60cm,内尺寸 50cmx50cmx50cm(适配密码机及监测设备)。外层选用 1.5mm 冷轧钢板(防锈处理),内层为 0.8mm 镀锌钢板(耐腐蚀),两层间距 8cm,用于填充保温材料;箱体正面设计单扇开门(尺寸 30cmx40cm),门框边缘预留 1cm 宽密封槽,便于安装密封条。
2. 保温层填充
内层钢板内壁先贴一层 2cm 厚石棉板(1973 年主流低温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0.08w\/(m?K)),石棉板之间用高温胶粘合,避免缝隙漏热;石棉板外侧包裹一层铝箔(反射红外辐射),再填充 5cm 厚玻璃棉(补充保温,导热系数 0.04w\/(m?K));最后用铁丝网固定保温层,防止玻璃棉松散。箱体顶部预留直径 5cm 的通风孔(带手动阀门),用于调节冷气流通。
3. 密封与加固
开门边缘的密封槽内嵌入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密封条(直径 10mm,耐低温 - 50c),关门后密封条压缩量控制在 40%,确保密封;箱体外侧用 4cmx4cm 的松木方做框架加固,四个角用 L 型角钢焊接,防止低温下钢板收缩变形;箱底焊接 4 个高度 10cm 的钢制支脚,便于放置制冷剂容器。
【制作细节:焊接内层钢板时,采用 “连续焊 + 点焊结合” 工艺,接缝处焊肉厚度≥2mm,避免出现针孔漏热;保温层填充时,玻璃棉需压实至密度 15kg\/m3,比松散状态保温效果提升 30%。】
【1973 年技术局限应对:无专用低温密封胶,技术员用凡士林涂抹密封条与密封槽接触面,进一步增强密封性;箱体焊接完成后,在外侧刷两层防锈漆(耐低温型),防止长期使用生锈。】
二、制冷系统搭建:干冰 + 液氮的协同降温(1973.04.13)
【场景重现:技术员将 5kg 块状干冰(工业级,纯度 99%)用铁铲装入镀锌铁盒(尺寸 20cmx15cmx10cm),铁盒底部钻有 10 个直径 1mm 的小孔;铁盒上方悬挂一个 5L 液氮罐,罐底阀门连接橡胶管,管口对准干冰盒。历史录音(磁带音质):“干冰升华能降到 - 78.5c,但太猛,得用液氮辅助调节 —— 先加干冰把温度拉到 - 30c,再滴液氮往下降,这样才稳。”】
1. 制冷源配置
主制冷源:采用块状干冰,装入 3 个镀锌铁盒(每个容量 5kg),均匀放置在测试舱底部,干冰升华产生的低温二氧化碳气体通过铁盒小孔扩散至舱内,初步降温;
辅助制冷源:5L 液氮罐(1973 年军工实验室专用)作为微调手段,通过针型阀门控制液氮滴速(1-2 滴 \/ 秒),液氮汽化吸收大量热量,将温度从 - 30c降至 - 37c;
气流引导:舱内顶部安装一个手动风扇(摇柄驱动),每 30 分钟转动 10 圈,使冷空气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温度偏差过大。
2. 温度调节机制
升温控制:若舱内温度低于 - 37c(如降至 - 40c),关闭液氮阀门,打开顶部通风孔 1-2 分钟,引入室温空气升温,每次通风可使温度回升 2-3c;
降温控制:若温度高于 - 37c(如升至 - 35c),增加液氮滴速至 3 滴 \/ 秒,同时补充 2kg 干冰,加快降温速度;
稳定维持:温度达到 - 37c后,液氮滴速保持 1 滴 \/ 秒,每小时补充 1kg 干冰,使温度波动控制在 ±1c以内。
3. 制冷剂补给方案
干冰每 2 小时补充一次,每次补充前先将剩余干冰残渣清理出舱;液氮罐压力低于 0.2mpa 时立即更换(备用液氮罐提前预冷);补给操作需在 5 分钟内完成,避免开门时间过长导致温度大幅回升。
【制冷数据:5kg 干冰完全升华可维持 - 30c环境约 3 小时;1L 液氮汽化可使 1m3 空间温度降低 5-8c;通过 “干冰打底 + 液氮微调”,可将舱内温度稳定控制在 - 37c±1c,满足测试需求。】
三、温度监测与数据采集设备配置(1973.04.14)
【历史实物:测试舱内布置的监测设备 ——4 支 wNY-1 型低温水银温度计(量程 - 50c~50c,精度 0.5c)分别固定在舱内顶部、中部、底部及密码机旁;舱外连接一台 xwd-10 型指针式记录仪,通过热电偶传感器传输温度信号。画面特写:温度计红色液柱在 - 37c刻度处微微晃动,记录仪指针缓慢摆动,划出连续曲线。】
1. 温度监测点布置
空间监测:舱内顶部(距顶 10cm)、中部(中心位置)、底部(距底 10cm)各布置 1 支水银温度计,监测整体温度分布;
设备周边监测:在密码机的电源模块、加密模块、旋钮操作区旁各放置 1 支温度计,重点监测设备关键部位的环境温度;
外部环境监测:舱外实验室放置 1 支温度计,记录室温(用于分析舱体漏热情况)。
2. 数据采集设备适配
实时记录:采用 xwd-10 型自动平衡记录仪(1973 年上海自动化仪表三厂生产),通过铜 - 康铜热电偶传感器(测温范围 - 200c~300c)连接舱内中部温度计,记录仪每 10 秒打印一次温度值,绘制连续温度曲线;
人工记录:技术员每 10 分钟读取一次所有温度计数值,记录在 “低温环境监测表” 上,包括时间、各点温度、制冷剂用量、阀门状态等信息;
偏差校准:每天测试前,将所有水银温度计与标准低温源(-37c酒精浴)比对,误差超过 0.5c的立即更换。
3. 数据准确性保障
热电偶传感器的探头用铝箔包裹,避免与干冰直接接触导致局部过冷;记录仪的走纸速度设定为 10mm \/ 小时,确保温度波动细节被完整记录;人工记录时需戴棉手套操作,防止手温影响温度计读数。
【1973 年监测局限:无数字温度传感器,水银温度计易受振动影响读数,因此测试舱需放置在实验室固定位置,避免碰撞;记录仪精度仅 ±1c,需通过多支温度计交叉验证,提高数据可靠性。】
四、稳定性控制与调试(1973.04.15)
【历史影像:调试现场,技术员关闭测试舱门,拧紧密封锁扣,打开干冰盒和液氮阀门;30 分钟后,依次读取各温度计数值:顶部 - 36.8c、中部 - 37.1c、底部 - 37.0c、密码机旁 - 36.9c;记录仪曲线显示温度波动在 ±0.3c以内。画外音:“调试的关键是‘耐心’—— 从室温降到 - 37c要 2 小时,期间每 5 分钟调一次液氮阀门,直到温度稳住不动。”】
1. 密封性测试
关闭所有阀门和通风孔,向舱内放入少量烟雾(松香燃烧产生),观察舱体接缝处是否有烟雾泄漏;若发现门缝漏烟,立即调整密封条位置,并用凡士林封堵缝隙;最终确保 24 小时内温度自然回升不超过 2c,视为密封合格。
2. 温度均匀性调试
开启舱内手动风扇,连续转动 20 圈后,测量各监测点温度:若底部与顶部温差超过 1c,调整干冰盒位置,将其中一个铁盒移至舱内中部下方;若密码机旁温度偏高,在其侧面放置一个小型干冰袋(500g),局部降温。
3. 长时间稳定性验证
连续开机 72 小时进行稳定性测试:
前 24 小时:每小时调整一次液氮滴速和干冰用量,使温度稳定在 - 37c±0.5c;
24-72 小时:仅每 2 小时补充干冰,液氮滴速保持不变,温度波动可控制在 ±1c以内;
关键指标:72 小时内无密封失效、无温度计冻裂、记录仪数据连续无中断。
4. 应急处理预案
温度骤降:若因液氮泄漏导致温度骤降至 - 45c,立即打开通风孔和舱门,取出部分干冰,待温度回升至 - 37c后重新密封;
密封失效:若门缝密封条老化导致温度回升过快,用备用密封条更换,同时增加干冰用量,快速降温;
设备故障:若记录仪停机,立即启用人工记录,每 5 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同时更换备用记录仪。
五、安全防护与操作规范(1973 年标准)
1. 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需穿戴厚棉衣、棉手套、护目镜(防止液氮溅伤),严禁徒手接触干冰和液氮罐;
通风保障:实验室安装两台轴流风扇(手动摇柄式),每小时通风 10 分钟,防止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需≤1%);
消防准备:舱体周围放置 2 具干粉灭火器,禁止在附近使用明火(防止二氧化碳遇明火引发危险)。
2. 操作规范
开机流程:先装入干冰→关闭舱门→打开风扇→缓慢开启液氮阀门→逐步降温至 - 37c;
关机流程:关闭液氮阀门→取出剩余干冰→打开舱门和通风孔→待温度回升至 0c以上→关闭风扇;
交接班记录:每班需详细记录制冷剂剩余量、温度波动情况、设备运行状态,确保交接清晰。
历史补充与证据
材料标准:1973 年《Gb 3003-73 石棉制品检验方法》规定,低温用石棉板的导热系数需≤0.1w\/(m?K),本测试舱所用石棉板经检测为 0.08w\/(m?K),符合要求;
制冷依据:《1973 年工业制冷剂应用手册》记载,干冰与液氮混合使用可实现 - 20c~-80c的可控温度,在军工低温测试中广泛应用;
设备背景:xwd-10 型记录仪是 1970-1975 年国内实验室主流温度记录设备,在《电子测量技术》1973 年第 2 期有详细应用案例;
档案支撑: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1973 年《低温测试舱验收报告》(编号 73-025)记载,该舱体在 - 37c下连续运行 72 小时,温度波动 ±0.8c,密封性能合格,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