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5 年 3 月,“73 式” 19 组算法模块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已分别通过独立测试,但研发团队深知:独立达标不等于协同顺畅 —— 算法模块需实时接收密钥生成器输出的 128 位动态密钥,密钥生成器需响应模块的更新请求,若二者数据交互存在接口不兼容、时序冲突或数据丢失,将导致整个加密流程中断。这场为期 15 天的协同调试,不仅解决了 “数据格式不匹配”“时序不同步” 等 6 类核心问题,更形成 “模块协同测试规范”,使分散的技术单元融合为高效运转的加密系统,为 “73 式” 原型机研制打通了关键整合环节。
一、协同调试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19 组算法模块(如矩阵变换、分组补零)与密钥动态生成器虽独立通过测试,但首次初步整合时,李工团队发现:密钥生成器输出的 128 位密钥(二进制格式)与 “密钥整合模块” 预期的十六进制格式不兼容,导致加密流程在 “密钥注入” 环节中断,错误率 100%,暴露了独立开发阶段接口定义不一致的隐患,协同调试势在必行。
基于系统集成需求,团队明确调试三大核心目标:一是解决模块间数据交互问题,确保密钥生成器与 19 组模块数据格式统一、时序同步,交互错误率≤0.001%;二是验证整合后系统的连续性,1000 字符明文加密全流程(输入 - 分组 - 矩阵 - 密钥 - 输出)无中断,耗时≤8 秒(指标≤10 秒);三是适配磁芯存储器与硬件运算单元,确保协同运行时功耗≤35w(哨所供电限额)、-40c环境下稳定运行。
调试工作由李工牵头(算法板块总负责,熟悉模块交互逻辑),组建 5 人专项小组:李工(整体协同规划,把控调试方向)、郑工(密钥模块负责人,解决生成器接口问题)、王工(硬件适配,调整时序与电路)、马工(测试执行,采集交互数据)、陈工(随机数模块支持,确保密钥生成稳定),覆盖 “算法 - 密钥 - 硬件 - 测试” 全环节。
调试周期规划为 15 天(1965.3.1-1965.3.15),分四阶段:第一阶段(3.1-3.3)搭建协同调试环境,梳理模块交互路径;第二阶段(3.4-3.8)开展初始整合测试,定位数据交互问题;第三阶段(3.9-3.13)优化接口与时序,解决问题;第四阶段(3.14-3.15)全流程验证与稳定性测试,衔接原型机组装。
启动前,团队梳理核心约束:调试需覆盖 “常态 - 低温 - 强电磁” 三类实战环境;优化不得修改已固化的模块代码(避免重新评审);交互延迟需≤0.1μs(不影响加密效率),这些约束成为调试的重要边界。
二、协同调试环境的搭建与交互路径梳理
马工团队基于系统架构,搭建 “模块 - 密钥” 协同调试环境,还原实战运行场景,确保问题可复现、可定位。
硬件模拟平台搭建:采用国产 JS-1965 型电子管计算机模拟磁芯存储器(地址 0x0000-0xFFFF),接入 19 组算法模块的硬件原型(如矩阵运算单元、分组模块电路板)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原型,通过示波器(SR-8 型)监测数据总线信号,用数据记录仪(dL-1965 型)实时记录模块间数据交互过程,环境参数可控(温度、电磁干扰可调节)。
软件模拟与监控:在计算机中加载 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的代码镜像,模拟磁芯存储器中的程序运行,通过 “模块交互监控程序” 实时显示各模块的状态(空闲 \/ 运行 \/ 等待)与数据流向(如 “密钥生成器→0x5000 地址→密钥整合模块”),便于定位数据滞留或丢失节点。
交互路径梳理:李工团队绘制《模块 - 密钥协同交互图谱》,明确核心交互节点:1密钥生成器→密钥整合模块(输出 128 位密钥);2密钥整合模块→矩阵变换模块(传递密钥参数);3分组模块→密钥生成器(发送时间戳同步请求);4异常处理模块→密钥生成器(触发密钥紧急销毁),共梳理 8 个关键交互节点,标注每个节点的预期数据格式与时序要求。
3 月 3 日,调试环境通过验收:模拟 “密钥生成→注入” 基础交互,数据记录仪可清晰捕捉数据传输波形,监控程序能实时显示模块状态,交互图谱覆盖所有核心节点,为后续调试奠定基础。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调试环境与交互图谱档案
1965 年 3 月的《“73 式” 模块协同调试环境搭建档案》(档案号:xt-1965-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硬件平台清单、软件监控程序说明、交互图谱,共 32 页,由马工、李工共同编制,是环境搭建的核心依据。
档案中 “硬件平台清单” 详细标注:“JS-1965 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内存 64Kb)、SR-8 示波器(带宽 10mhz,用于观测数据总线波形)、dL-1965 数据记录仪(采样率 1μs \/ 次,记录数据传输时序)、19 组模块硬件原型(含矩阵运算单元电路板,1369 个晶体管)、密钥生成器原型(含噪声源与运算单元)”,硬件参数与实际研发配置一致。
交互图谱页显示:每个交互节点用 “模块 A→模块 b” 箭头标注,旁注数据格式与时序要求,例如 “密钥生成器→密钥整合模块” 标注 “数据格式:128 位二进制,时序:生成后 0.05μs 内送达 0x5000-0x507F 地址,超时则重试”,图谱中用红色标注高风险节点(如 “密钥紧急销毁” 交互,需 0.02μs 内响应)。
软件监控程序说明页附界面截图:界面分为 “模块状态区”(显示 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的运行状态)、“数据流向区”(动态箭头显示数据传输)、“错误报警区”(实时提示数据格式错误或超时),操作说明详细,确保调试人员可快速上手。
档案末尾 “环境验收记录” 显示:3 月 3 日,模拟 “密钥生成→注入” 交互 100 次,数据传输成功率 100%,波形捕捉清晰,监控程序状态显示准确,验收结论为 “合格”,档案有马工、王工签名,日期为 3 月 3 日。
四、初始整合测试与数据交互问题定位
3 月 4 日 - 3 月 8 日,团队开展初始整合测试,按交互图谱依次验证 8 个核心节点,共测试 1000 次全流程加密(1000 字符明文),定位出 6 类数据交互问题,问题集中在格式、时序、缓存三大维度。
数据格式不兼容问题:密钥生成器输出 128 位二进制密钥(如 “0101...1010”),但 “密钥整合模块” 预期接收十六进制格式(如 “5A...A5”),导致 100% 数据解析错误,需统一格式标准;此外,分组模块发送的 “时间戳同步请求” 为 8 字节 AScII 码,密钥生成器仅支持 4 字节二进制请求,交互失败率 85%。
时序不同步问题:矩阵变换模块运算速度 0.7μs \/ 次,密钥整合模块向其传递密钥的延迟达 0.2μs,导致矩阵模块 “等密钥” 耗时增加,全流程加密耗时从 6.8 秒增至 9.2 秒(接近指标上限);更严重的是,多节点同步时,密钥生成器时间戳校准信号延迟 0.3 秒,导致从节点密钥与主节点偏差,加密错误率 0.5%。
缓存区溢出与数据丢失:“密钥生成→密钥整合模块” 交互节点的缓存区(0x5000-0x507F,128 字节)仅能存储 1 组密钥,当密钥更新周期缩短至 15 分钟(实战应急场景),缓存区来不及清空,新密钥覆盖旧密钥,导致数据丢失率 0.1%;分组模块向密钥生成器发送的请求数据因缓存区满,丢失率达 0.3%。
3 月 8 日,团队形成《初始整合测试问题报告》,详细记录 6 类问题的表现、发生节点、错误率,附数据记录仪捕捉的错误波形图(如格式错误时的数据乱码波形),为后续优化提供精准依据。
五、数据交互问题的优化策略与实施
针对定位的问题,李工团队联合郑工、王工制定 “格式统一 - 时序同步 - 缓存扩容” 的三维优化策略,避免单一优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优化过程严格遵循 “不修改模块核心代码” 的约束。
数据格式统一:郑工团队设计 “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量 80 字节,存储于磁芯存储器 0x3F00-0x3F4F),无需修改模块代码即可实现格式兼容 —— 密钥生成器输出的二进制密钥经适配层转换为十六进制,再传入密钥整合模块;分组模块的 AScII 码请求经适配层转换为二进制,发送至密钥生成器,转换耗时≤0.01μs,格式错误率从 100% 降至 0。
时序同步优化:王工团队调整硬件时钟电路,将系统主时钟频率从 1mhz 提升至 1.2mhz,同时在关键交互节点(如 “密钥→矩阵”)增加 “时序校准信号”—— 密钥整合模块发送密钥前,先向矩阵模块发送 “准备就绪” 信号,矩阵模块响应后再接收数据,交互延迟从 0.2μs 降至 0.08μs;多节点同步时,密钥生成器校准信号发送周期从 1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同步误差从 0.3 秒降至 0.1 秒,全流程加密耗时恢复至 6.9 秒。
缓存区扩容与管理:王工团队在磁芯存储器中新增 2 个 128 字节缓存区(0x5080-0x50FF、0x5100-0x517F),与原缓存区构成 “三缓存轮换” 机制 —— 新密钥写入空闲缓存区,旧密钥读取完成后释放,避免覆盖;同时设计 “缓存状态监测程序”,当缓存区使用率≥80% 时,暂停新数据写入,缓存溢出率从 0.1% 降至 0,数据丢失率清零。
3 月 13 日,优化策略全部实施,形成《数据交互问题优化方案》,包含适配层代码、时钟调整参数、缓存区分配表,提交调试团队验证效果。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问题优化方案档案
1965 年 3 月的《“73 式” 数据交互问题优化方案档案》(档案号:Yh-1965-002),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时序调整图纸、缓存区规划图,共 45 页,由郑工、王工共同编制,是优化实施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 片段显示:“;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子程序,输入:R0(二进制密钥地址),输出:R1(十六进制密钥地址)moV A,@R0 ; 取二进制字节 ANL A,#0F0h ; 高 4 位转换 SwAp AAdd A,#30h ; 转为 AScII 码 moV @R1,A ; 存储高 4 位...(代码共 80 字节)”,代码逻辑清晰,转换耗时经测算为 0.008μs,符合延迟要求。
时序调整图纸标注:“系统主时钟电路中,晶振从 1mhz(c1=20pF)更换为 1.2mhz(c1=16pF),时序校准信号通过与非门(74LS00)生成,延迟控制在 0.02μs 内;‘密钥→矩阵’交互节点增加 d 触发器(74LS74),实现‘准备就绪 - 响应’握手逻辑”,硬件修改细节明确,可直接落地。
缓存区规划图显示:“原缓存区 0x5000-0x507F(128 字节)、新增 0x5080-0x50FF(128 字节)、0x5100-0x517F(128 字节),缓存状态监测程序存储于 0x3F50-0x3F9F,通过读取缓存区‘空闲 \/ 占用’标志位(0x5000.0、0x5080.0、0x5100.0)判断使用率”,地址分配无重叠,与磁芯存储器其他区域兼容。
档案附录 “优化效果预测表” 显示:格式错误率预期从 100% 降至 0,时序延迟预期从 0.2μs 降至 0.08μs,缓存溢出率预期从 0.1% 降至 0,全流程耗时预期从 9.2 秒降至 7 秒内,为后续验证提供目标参考,档案有李工、郑工签名,日期为 3 月 13 日。
七、优化后的协同验证与全流程测试
3 月 14 日 - 3 月 15 日,团队基于优化方案开展协同验证,分 “节点测试 - 全流程测试 - 环境适应性测试” 三步推进,验证数据交互问题是否彻底解决。
交互节点验证:对 8 个核心节点各测试 1000 次,结果显示:格式错误率 0(二进制 - 十六进制转换完全正确),时序延迟平均 0.07μs(≤0.1μs 目标),缓存溢出率 0,8 个节点全部通过验证,无数据交互失败案例,问题解决率 100%。
全流程加密测试:用 10 类实战明文(军事指令、边防报告等,每类 1000 字符)开展全流程测试,结果显示:100 次测试均无中断,平均加密耗时 6.8 秒(≤8 秒目标),加密速度 147 字符 \/ 秒(≥100 字符 \/ 秒),解密后明文与原明文完全一致(错误率 0),系统协同运行顺畅,达到设计目标。
环境适应性验证:在 - 40c低温、50c高温、500V\/m 强电磁环境下各开展 20 次全流程测试,结果显示:低温环境下加密耗时 7.2 秒(略有增加但仍达标),高温与强电磁环境下耗时 6.9 秒,所有环境下数据交互错误率均为 0,密钥生成与注入稳定,系统抗环境干扰能力达标。
3 月 15 日,团队完成《模块 - 密钥协同调试最终报告》,附 1000 次节点测试数据、100 次全流程测试记录、3 类环境验证结果,确认协同调试全部达标,19 组算法模块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可稳定整合运行。
八、异常场景协同测试与鲁棒性验证
为确保系统在实战异常场景下仍能协同运行,团队新增 “异常场景协同测试”,模拟 5 类实战故障,验证模块与密钥生成器的协同鲁棒性。
密钥生成器临时故障测试:模拟噪声源失效(随机数生成中断),系统触发 “密钥备用生成机制”,密钥整合模块自动调用缓存区中最近 1 组有效密钥,同时异常处理模块向密钥生成器发送重启信号,故障恢复时间 0.5 秒,恢复后加密流程无缝衔接,无数据丢失。
模块交互中断测试:模拟 “密钥→矩阵” 交互节点因电磁干扰中断,系统通过 “数据重传机制”(缓存区暂存密钥,中断恢复后重新发送),重传成功率 100%,中断导致的加密延迟仅 0.1 秒,全流程耗时仍控制在 7 秒内,未影响整体效率。
多节点同步异常测试:模拟 3 个从节点与主节点时间戳偏差(0.5 秒),密钥生成器自动增加校准信号发送频率(从 5 分钟 \/ 次改为 1 分钟 \/ 次),1 分钟内实现多节点时间戳同步,密钥偏差消除,加密错误率从 0.5% 降至 0,协同恢复能力达标。
测试结果显示:5 类异常场景下,系统协同鲁棒性优异,故障恢复时间≤0.5 秒,加密流程中断率 0,完全满足野战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需求,形成《异常场景协同测试报告》,作为系统鲁棒性的核心验证依据。
九、调试成果的标准化与原型机衔接
协同调试完成后,李工团队将调试成果标准化,形成《“73 式” 模块 - 密钥协同运行规范》,确保后续原型机生产与维护的一致性。
规范内容涵盖三部分:一是数据交互标准,明确 8 个核心节点的数据格式(如密钥统一为十六进制、请求信号统一为二进制)、传输地址(如密钥存储于 0x5000-0x517F)、时序要求(如交互延迟≤0.1μs);二是故障处理流程,详细说明 5 类异常场景的应对步骤(如密钥故障时的备用调用、交互中断时的重传机制);三是测试验证方法,规定量产前需开展 100 次节点测试与 20 次全流程测试,指标达标方可出厂。
团队将标准化规范交付北京电子管厂(硬件生产)与中科院计算所(代码固化),指导原型机组装:北京电子管厂按规范调整硬件时序电路与缓存区设计;中科院计算所将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固化至磁芯存储器,确保量产产品与调试原型性能一致。
3 月 20 日,首台 “73 式” 原型机完成组装,基于协同规范开展测试:全流程加密 1000 字符耗时 6.7 秒,数据交互错误率 0,-40c环境下稳定运行 72 小时,验证了调试成果的实用性,标志协同调试成果成功衔接原型机研发。
团队还编制《模块 - 密钥协同调试手册》,收录调试过程中遇到的 6 类问题、解决方案、验证数据,作为后续研发的参考资料,为 “73 式” 后续迭代与同类设备研发提供经验。
十、协同调试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 “73 式” 研发看,协同调试是系统集成的 “关键拼图”—— 若未解决数据交互问题,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将沦为 “孤立单元”,无法形成完整加密系统,调试通过后,原型机研发得以顺利推进,为 1968 年成果交付奠定基础,避免了因整合失败导致的研发延误(预计可节省 2 个月时间)。
从技术方法看,调试形成 “交互路径梳理 - 问题定位 - 分层优化 - 全场景验证” 的模块协同范式 —— 后续我国军用电子设备(如雷达数据处理系统、卫星通信加密设备)的模块整合,均借鉴该范式,通过提前梳理交互节点、分层解决问题,大幅降低整合风险,提升研发效率。
从硬件技术看,调试中采用的 “三缓存轮换”“时序校准” 技术,推动了国产电子元件的升级 —— 北京电子管厂基于该技术,后续研发出 “高集成度缓存芯片”(含 3 个 128 字节缓存区),上海无线电二厂优化了时钟晶振的稳定性(从 ±5% 提升至 ±2%),间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进步。
从标准化角度看,《模块 - 密钥协同运行规范》成为军用电子设备协同标准的雏形 ——1970 年代《军用电子设备模块协同通用规范》(GJb-1970-021)中,“数据格式统一”“时序同步”“故障鲁棒性” 等要求,均源于此次调试的标准化成果,推动军用设备协同设计的规范化。
从产业协同看,调试过程中 “研发团队 - 生产厂家” 的紧密配合(如北京电子管厂同步调整硬件),强化了 “需求 - 研发 - 生产” 的闭环 —— 这种协同模式后续成为我国军用电子设备研发的常规模式,确保技术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实用产品,支撑国防装备的规模化列装,为我国通信安全装备的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协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