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3 年 1 月,随着国防科工委 “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批复的落地,“从立项到启动” 的筹备工作成为关键衔接 —— 此前的技术论证、方案评审已明确方向,而研发场地、核心设备、技术资料的准备,直接决定后续 5 年研发能否高效推进。这场为期 1 个月的集中筹备,不仅完成了硬件设施与技术文档的系统化梳理,更通过启动会明确了各阶段任务节点,将 19 人的研发团队、5 家协作单位的力量凝聚到统一目标上,为 “73 式” 从图纸走向实物的研发征程筑牢了起点。
一、筹备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组织架构
1963 年 1 月 5 日,张工团队召开筹备工作启动会,明确筹备核心目标:1 月 31 日前完成 “场地 - 设备 - 资料” 三大准备,2 月 1 日召开研发启动会,确保 2 月起正式进入核心技术攻关阶段,避免因筹备滞后影响 5 年总周期。
团队搭建 “筹备专项小组”,按任务分工设 3 个执行组:场地布置组(由赵工牵头,3 人),负责研发场地规划与装修;设备采购组(由孙工牵头,2 人),负责核心设备选型与采购;资料整理组(由李工牵头,2 人),负责技术资料分类归档,张工作为总协调,每日召开筹备进度会。
筹备计划细化为 “周进度表”:第一周(1.5-1.11)完成场地选址、设备清单确认、资料分类框架搭建;第二周(1.12-1.18)推进场地装修、设备采购合同签订、资料初步整理;第三周(1.19-1.25)完成设备到货验收、资料归档、场地功能调试;第四周(1.26-1.31)组织筹备验收,准备启动会材料。
筹备资源优先从立项首笔拨付经费(270 万元)中列支,明确各执行组经费额度:场地布置组 50 万元(含租赁、装修、家具);设备采购组 120 万元(含测试设备、试制设备);资料整理组 10 万元(含资料印刷、归档工具),剩余 90 万元留作研发启动后流动资金。
建立 “筹备问题响应机制”:各执行组每日提交《筹备进度与问题报告》,张工团队针对问题 24 小时内协调解决,如场地选址中遇到 “屏蔽实验室资质不足”,立即联系军工定点装修单位,确保场地符合电磁屏蔽标准。
二、研发场地的选址与功能分区布置
场地选址聚焦 “实用性与安全性”:赵工团队对比 3 处候选场地,最终选定位于北京西郊的军工配套园区内场地(面积约 800 平方米),该场地紧邻中科院计算所与北京电子管厂,便于协作单位技术对接,且园区具备保密资质,符合军用项目安全要求。
场地按 “研发流程” 划分 6 大功能区:算法仿真实验室(100 平方米),用于加密算法仿真测试,需搭建电磁屏蔽环境(屏蔽效能≥90db);硬件试制车间(200 平方米),配备操作台、焊接设备,用于硬件电路制作;元器件仓库(50 平方米),恒温恒湿(温度 25c±2c,湿度 50%±5%),存放晶体管、芯片等核心元器件。
辅助功能区同步规划:测试验证区(150 平方米),放置高低温箱、震动测试台等环境测试设备;会议研讨区(80 平方米),配备投影设备、白板,用于日常会议与技术讨论;办公区(220 平方米),按模块划分工位,确保 19 名研发人员每人有专属办公空间,且算法与硬件板块人员相邻办公。
场地装修重点强化 “专项需求”:算法实验室采用铜网屏蔽吊顶与墙面,地面铺设防静电地板;硬件车间安装通风系统,避免焊接烟雾影响人员健康;元器件仓库加装防潮除湿设备与门禁系统,仅授权人员可进入;所有区域配备消防与应急照明,符合军工安全标准。
1 月 22 日,场地装修完成并通过验收:赵工团队联合园区管理方、屏蔽技术专家,测试算法实验室屏蔽效能达 92db,满足强电磁环境下的算法测试需求;硬件车间操作台布局合理,焊接设备供电稳定;元器件仓库温湿度控制达标,场地功能完全符合筹备要求。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研发场地规划档案
1963 年 1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场地规划与验收档案》(档案号:cd-1963-001),现存于军工园区档案库,包含场地选址报告、功能分区平面图、装修验收记录,共 28 页,由赵工团队撰写,是场地筹备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场地选址对比表” 显示:3 处候选场地中,西郊军工园区场地在 “协作便利性”(距北京电子管厂 3 公里)、“保密资质”(军工二级保密)、“场地面积”(800 平方米)三项核心指标上均排名第一,其他两处场地因 “距协作单位过远”“无屏蔽实验室基础” 被排除,选址逻辑清晰。
功能分区平面图标注详细:算法实验室标注 “屏蔽铜网规格(0.2mm 厚度)”“仿真终端位置(6 台,间距 1.5 米)”;硬件车间标注 “焊接工位(5 个,配排烟机)”“元器件临时存放柜(3 个)”;元器件仓库标注 “温湿度传感器位置(4 个)”“货架承重(每层≤50kg)”,确保施工按图执行。
装修验收记录包含 “屏蔽效能测试数据”:1 月 22 日,专家使用电磁干扰仪(型号 EmI-1963)在实验室外施加 500V\/m 电磁信号,室内测试值仅 4.8V\/m,屏蔽效能计算为 20lg (500\/4.8)≈90.3db,超过≥90db 的要求,验收结论为 “合格”。
档案末尾 “场地使用说明” 明确:各功能区使用规范(如硬件车间焊接时需开启排烟机)、安全责任(各区域负责人每日检查设备状态)、维护周期(屏蔽实验室每季度检测一次屏蔽效能),为后续场地管理提供依据。
四、核心研发设备的采购与验收
设备采购组(孙工牵头)基于研发需求,制定《核心设备采购清单》,涵盖 3 类关键设备:测试设备(高低温箱、晶体管参数测试仪等)、试制设备(焊接机、示波器等)、辅助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共 28 台 \/ 套,优先选择国产设备以保障供应稳定。
测试设备采购聚焦 “实战适配”:高低温箱选用上海实验仪器厂生产的 Gdw-1963 型(温度范围 - 40c至 80c,控温精度 ±0.5c),满足 - 40c低温测试需求;晶体管参数测试仪选用北京无线电仪器厂的 Jt-1 型,可测试 β 值、反向击穿电压等核心参数,精度 ±1%,符合元器件测试要求。
试制设备采购兼顾 “效率与质量”:硬件车间配备 5 台天津电焊厂生产的 wS-250 型氩弧焊机(焊接精度 0.1mm),确保电路焊接质量;示波器选用南京电子仪器厂的 SR-8 型(带宽 10mhz),可实时观测加密电路的信号波形,帮助定位硬件故障。
设备采购采用 “定点采购 + 合同管控” 模式:测试设备与试制设备均从军工定点生产厂家采购,签订含 “交货期(1 月 20 日前)、质量保证(保修 1 年)、售后技术支持” 的采购合同;辅助设备从当地国营商场采购,确保 1 月 25 日前全部到货。
1 月 26 日 - 1 月 28 日,孙工团队联合技术人员(王工、马工)开展设备验收:按合同要求检查设备型号、参数,通电测试功能(如高低温箱从 25c降至 - 40c仅需 1.5 小时,符合要求);对测试设备进行精度校准(如用标准晶体管校准 Jt-1 型测试仪,误差≤0.5%),28 台设备全部验收合格。
五、历史补充与证据:设备采购清单与验收记录
1963 年 1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设备采购清单与验收档案》(档案号:Sb-1963-002),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采购清单、合同复印件、验收测试数据,共 45 页,由孙工团队整理,是设备筹备的官方记录。
采购清单详细记录设备信息:Gdw-1963 型高低温箱 “单价 2.8 万元,数量 2 台,总价 5.6 万元,供应商上海实验仪器厂,交货期 1963.1.18”;Jt-1 型晶体管参数测试仪 “单价 1.5 万元,数量 3 台,总价 4.5 万元,供应商北京无线电仪器厂,交货期 1963.1.20”,预算与经费额度匹配。
采购合同复印件 “质量条款” 显示:“供应商需提供设备出厂检验报告,确保设备参数符合国家军用标准;设备到货后 30 天内,若出现非人为故障,供应商需免费更换;保修期内,供应商需在 48 小时内响应售后需求”,保障设备质量与后续维护。
验收测试数据记录具体:SR-8 型示波器验收时,输入 1khz 标准正弦信号,观测波形失真度≤0.5%,带宽测试在 10mhz 频率下信号衰减≤3db,符合技术要求;wS-250 型氩弧焊机焊接 0.2mm 铜箔时,焊点强度达 5N,无虚焊、漏焊,满足电路制作需求。
档案中 “设备台账” 建立:每台设备分配唯一编号(如 “测试 - 001” 对应首台 Gdw-1963 高低温箱),记录采购日期、验收日期、负责人(如测试设备由马工负责管理)、维护周期,便于后续设备管理与追溯。
六、技术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体系搭建
资料整理组(李工牵头)首先对前期积累的技术资料进行分类,按 “研发阶段 + 资料类型” 划分为 6 大类:立项批复类(国防科工委批复函、立项申请书)、方案设计类(优化后研发方案、算法流程图、电路原理图)、测试数据类(元器件测试报告、方案评审意见)、标准规范类(国家军用标准 GJb-1962、行业测试标准)、协作协议类(与中科院计算所、电子厂的协作合同)、参考资料类(国内外加密技术文献、元器件手册)。
资料归档采用 “纸质 + 台账” 模式:每类资料整理为独立卷宗,加装封面(标注类别、编号、保管人),如 “方案设计类 - 001:‘73 式’电子密码机优化后研发方案(1962.12)”;建立《技术资料台账》,记录卷宗编号、资料名称、页数、归档日期、借阅记录,确保资料可追溯。
核心资料重点强化 “完整性与准确性”:方案设计类资料附上专家评审意见的修改标注(如 “密钥同步延迟从 30 秒优化至 18 秒,见评审意见第 5 页”);测试数据类资料按 “元器件类型 - 测试项目” 排序(如国产 3AG1 晶体管的低温性能测试数据单独成册),便于研发时快速查阅。
资料保管与借阅建立规范:所有资料存放在办公区的专用资料柜(带锁,由李工负责管理);借阅需填写《资料借阅登记表》,注明借阅人、用途、归还日期,核心资料(如加密算法源代码)借阅需张工审批,且不得带出研发场地,避免技术泄露。
1 月 29 日,资料整理完成验收:共整理卷宗 42 册,涵盖前期所有关键技术资料;通过 “随机抽查” 验证准确性(如抽查元器件测试报告,确认数据与前期测试记录一致);组织研发人员进行资料查阅培训,确保后续研发中能高效获取所需资料,资料筹备任务全部完成。
七、历史补充与证据:技术资料档案目录
1963 年 1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技术资料档案目录》(档案号:ZL-1963-003),现存于研发团队资料室,包含 6 大类资料的详细清单、卷宗封面样本、借阅制度,共 32 页,由李工团队编制,是资料归档的核心依据。
目录中 “立项批复类” 清单显示:包含《国防科工委关于 “73 式” 立项的批复函(GFKw-1962-157)》(1 册,12 页)、《“73 式” 立项申请书(Lx-1962-089)》(1 册,156 页)、《立项审核意见汇总》(1 册,8 页),完整记录立项全过程资料。
“方案设计类” 清单标注修改痕迹:如 “‘73 式’硬件电路原理图(1962.12 优化版)” 标注 “第 15 页双级加热电路部分,根据评审意见增加温度传感器接口,修改日期 1962.12.20”;“核心加密算法流程图” 标注 “第 3 页密钥同步模块,采用分层协议,见评审意见第 4 页”,体现资料的准确性。
“测试数据类” 清单按时间排序:包含《5 种国产晶体管性能测试报告(1958.6)》(1 册,36 页)、《3 种进口芯片适配性测试记录(1958.5)》(1 册,28 页)、《方案优化后仿真测试数据(1962.11)》(1 册,42 页),便于研发时追溯历史测试结果。
目录末尾 “资料维护计划” 明确:每季度对纸质资料进行防潮、防虫处理;每年对核心资料(如算法源代码、电路原理图)进行复制备份;资料内容若因研发优化更新,需及时补充新版本并标注 “修订版”,确保资料时效性。
八、研发启动会的筹备与议程设计
1 月 30 日,张工团队启动研发启动会筹备,明确会议核心目标:向 19 名研发人员、5 家协作单位代表、国防科工委监督员传达研发任务、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凝聚共识,确保 2 月起正式进入核心技术攻关阶段。
参会人员确定为 3 类:研发团队全员(19 人)、协作单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 2 人、北京电子管厂 2 人、上海无线电二厂 2 人等,共 12 人)、国防科工委监督员(2 人),合计 33 人,会议定于 2 月 1 日上午 9 点在研发场地会议研讨区召开,时长 3 小时。
会议材料准备聚焦 “任务落地”:编制《“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执行计划》(含 5 年总周期分解、各阶段任务清单、责任人)、《研发团队职责分工表》(明确各模块负责人、成员、核心任务)、《协作单位配合要求》(明确各协作单位的技术支持节点与交付物),共 3 类 15 份材料,提前 1 天送达参会人员。
会议议程设计为 4 个环节:开场致辞(张工,15 分钟),介绍立项背景与筹备情况;任务部署(李工、王工分别介绍算法与硬件板块任务,60 分钟);协作对接(协作单位代表发言,45 分钟);总结要求(国防科工委监督员讲话,30 分钟),每个环节设定时间节点,确保会议高效。
会场布置与后勤准备同步推进:会议研讨区摆放参会人员名牌(按 “研发团队 - 协作单位 - 监督员” 分区),投影设备调试到位(用于展示执行计划与职责分工表);准备会议手册(含材料汇编、场地导览图);安排茶歇(15 分钟),确保参会人员舒适参会。
九、研发启动会的召开与任务明确
2 月 1 日上午 9 点,研发启动会如期召开,张工首先致辞:回顾从 1958 年技术论证到 1962 年立项批复的历程,说明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场地、设备、资料均验收合格),强调 “73 式” 研发对国产电子加密技术的战略意义,号召团队 “五年攻坚、确保达标”。
任务部署环节,李工(算法板块负责人)详细解读算法研发任务:第一阶段(1963.2-1964.12)需完成 128 位密钥生成算法代码固化(1963 年 12 月前)、分层同步协议优化(1964 年 6 月前),核心指标为 “10 节点同步延迟≤18 秒”,明确算法组 4 名成员的具体分工(如周工负责抗破解优化)。
王工(硬件板块负责人)部署硬件研发任务:第一阶段需完成双级加热补偿电路原型制作(1963 年 9 月前)、电磁屏蔽层性能测试(1964 年 3 月前),核心指标为 “-40c环境下加密错误率≤1%”,硬件组 7 名成员按 “电路设计 - 元器件适配 - 测试验证” 分工,如赵工负责环境防护电路设计。
协作对接环节,中科院计算所代表承诺:1963 年 6 月前完成分层同步协议的代码协作开发;北京电子管厂代表承诺:1963 年 3 月前交付首批 1000 只定制 3AG1 晶体管,确保 β 值波动≤±15%;上海无线电二厂代表承诺:1963 年 6 月提供首批加密芯片样品,各方均签署《协作任务确认书》。
国防科工委监督员总结强调:要求研发团队每季度提交进度报告,每半年配合中期检查;经费使用需严格按专项账户管理,杜绝挪用;核心技术需严格保密,避免泄露;最后宣布 “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正式启动,全场鼓掌确认,研发工作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十、启动筹备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研发推进看,启动筹备为 “73 式” 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场地、设备、资料的系统化准备,避免了研发过程中 “无场地可用、无设备测试、无资料参考” 的困境,确保 2 月起顺利进入核心技术攻关,为后续 5 年研发按周期推进提供了硬件与技术支撑。
从团队协作看,筹备过程与启动会推动了 “研发团队 - 协作单位” 的协同落地:通过明确协作单位的支持节点(如电子厂的元器件交付时间)、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如每周协作对接会),打破了单位间的壁垒,形成了 “算法 - 硬件 - 元器件” 的协同研发链条,提升了研发效率。
从规范管理看,筹备中建立的场地管理、设备台账、资料归档、经费审批等制度,为后续研发管理提供了标准范式:如设备台账确保了测试设备的维护与校准,资料归档确保了技术成果的传承,这些制度后续被应用于 “73 式” 研发全周期,避免了管理混乱。
从技术保障看,筹备中采购的测试设备(如高低温箱、晶体管参数测试仪)、搭建的屏蔽实验室,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关键支撑:如双级加热电路的低温性能测试、加密算法的抗电磁干扰测试,均依赖这些设备完成,确保技术研发符合 19 项指标要求。
从历史传承看,“73 式” 研发启动筹备的经验(如 “场地 - 设备 - 资料” 协同准备、“任务 - 责任 - 时间” 三维部署),成为后续我国军用电子设备研发启动的重要参考:1970 年代的雷达、通信装备研发,均借鉴了这一筹备模式,推动了我国军工研发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