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宇宙之中,星辰也如同砂砾,绽放着最后的光芒,而后永恒飘荡。
方恒以身为屏障,护持万界的举动,让早已陨落的神秘强者苏醒,并赐予了他一桩大机缘。
只有领悟仙王道则,才能化解仙王的攻势,才能让万界真正的避免覆灭的结局。
“仙魔、天地道则,我已经领会完全,虽然现在的修为,还无法动用,但是化解仙王攻势,却已经足够。”
闭目中的方恒,还在思虑着未来的路。
“接下来,是青莲剑王的纵横与清浊道则。”
“纵与横,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是……”
方恒猛然意识到一件可怕的事情,青莲剑王的实力,究竟强到何种地步?
纵横道则,字面意义上,只是纵与横两道剑光的交织,交汇的一点,迸发出融合的超绝威力。
可是,一直以来,人族都流传着一句话,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这话,涉及到,时间。
如果只是两大术法的叠加,威力倍增,实在是不值得欣赏,这种术法,在修真界都很常见。
青莲剑王,应该不会如此肤浅才对。
“纵有千古,是指时间,横有八荒,是指空间。难道说,真正意义上的纵横道则,其实是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吗?”
方恒虽然是闭目的状态,但是眉头紧蹙,可见他的思虑之重。
“不行,我还是要亲自感受一下。”
仙王攻击,任何一丝,都足以致命,尤其是只有炼气期的方恒。
但是,为了参悟道则,为了加快进度,感受仙王攻击,剥离道则,这是他最快的方式。
心念一动,原本被神秘强者冻结的时间与空间再度放松下来,如同潮水一般,接天连地,疯狂涌来。
还好,方恒能够控制强度,只留下一丝感悟,否则自己一百条命也交待在这了。
“纵有千古,是青莲剑王见识过诸多古往今来,所有剑修的功法,道则,于此衍生出独属于自己的剑道。”
“而横有八荒,是指在这方天地,这座仙魔大界,他所能接触到,领悟到,并且掌握的剑道。”
方恒擦去唇角的血迹,简单的领悟,他开始明白青莲剑王为何这么强的原因。
古往今来的剑修,都是他的师父,浩然天地的剑修,都是他的良友。
也只有仙帝之子,才能有如此大的背景,获取如此多的剑道感悟,才能培育出青莲剑王这样举世无双的天骄了吧。
虽然是如此感慨着,方恒却也明白,唯有自己的悟性足够高,才能达成这一切。
“如果用我的见识,去领悟这纵横道则。那么,时间上,是从我高中开始阅读小说的时候,就看过,并且铭记在心的剑道。”
这时候,方恒反倒开始痛恨自己没有多读几本,否则现在绝对能掌握更强的力量。
果然,随着他记忆中,无数小说中,有关剑道的术法出现,纵有千古的道则,也逐渐被方恒参悟完全。
“不错不错,不愧是仙帝之子,不愧是绝代天骄。若是他全力出手,只怕这些古玩进来的剑修术法,都足以败尽敌手了。”
方恒感慨着,也并没有放缓横有八荒的感悟。
“横有八荒,空间范围内,仙魔大界内,修真界,凡人界,凡是能够产生剑道的,都是青莲剑王的良师益友。”
“那么,对我来说,我所在的空间,是五州大陆,是仙魔大界,同样可以领悟。”
“不不不!”
方恒猛然惊醒,并不是这样的。
他能掌握的,能见识的,能感悟的剑道,不仅如此。
他下意识地以为,是自己穿进书中的世界,但,现实世界,同样可以。
于是,万千剑道,在任何小说中也好,在各种世界也好,只要是方恒曾经看到过,记忆过,此刻都化作点点光芒,涌入方恒眉心。
这一刻,方恒仿若成为了万剑归宗之主,所有的剑道,他全部都掌握。
“总有千古,横有八荒,其实,也并不局限于,剑道!”
就在方恒即将功成之时,却又领悟到更强的地方。
“青莲剑王主修剑道,所以领悟见识,吸纳为自身的剑道。可我,并不是主修剑道。刀枪剑戟都可以,丹药阵图法宝炼器也可以。”
以方恒堪称天文数字的小说阅读经验,配合道则的领悟。
一瞬间,方恒的实力,再度突飞猛进。
神秘强者说过,领悟道则,只是能够化消仙王的攻击,还无法做到应用。
但是,随着道则的感悟,方恒的修为却是水涨船高。
眼下,短短数月时间,他已经达到了炼气期百层。
无论是神魂强度,还是修为境界,他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如今的他,哪怕是大乘期修为,也得让他三分。
“领悟道则,真是一件美事。若是能……”
“算了算了,五州大陆还等着我回去,可不能在此耽搁。”
摆脱自己还要继续修行的念头,方恒明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天地道则,仙魔道则,纵横道则,我已经全部参悟完全。接下来,是清浊。”
青莲剑王的最后一种道则,是清浊,这是他在对战忘尘仙王时都不曾动用强大道则。
“清者,上悬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就是规则。但是,何谓清?何谓浊?”
方恒再度陷入迷茫,对于常人来说,清为无色,浊为昏暗,在表面上,有较大的差距。
以水为例,清水可见底,浊水不可视线,此即为清浊。
但单纯得以此判断,青莲剑王的道则这般简单,未免看低了他。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方恒中学时便了然于心。
“难道说,所谓的清浊道则,实际上落在了莲上?”
方恒眉头一皱,“清浊,应该像是天地一样,系出同源,从清到浊,是一个过程。从浊到清,也是。清水中,未必全是鱼虾。浊水中,也未必没有良善。”
“所以,清浊道则应该是,清秉持其节,浊保持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