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金甲的哲别,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轻蔑地一瞥方才提出求和的两位,老臣,眼中寒芒一闪,冷声说道:“二位王公如此急着求和,想必是厌倦这份荣华富贵了?”
“哲别将军,不可如此狂妄,大敌当前,当为我元蒙万千百姓谋!”
一名老臣被气得双手发抖,指着傲气十足的哲别又道:“如此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人丁死亡甚大,邦交中断,商贸不继,赋税已经到了百姓难以忍受的程度,大金部族百姓的反叛,就是个例子,我元蒙应该以此为戒。”
“图赞!”
哲别猛然转身,指着方才发话的老臣怒道:“我已经忍你很久了,身为元蒙王公,居然贪生怕死,说出这等毫无志气的话来毁我士气,实属该杀!”
“你……”
另一位老臣面颊急抖,跨前一步指着哲别说道:“我元蒙生产皮毛,药材,玉石,而大夏有粮食布匹,盐巴和瓷器,还有茶叶这等稀缺之物,两国重修邦交,互通有无,这有何不可?”
“哈哈哈……”
面对两个老臣的质问,哲别仰头大笑不止,继而指着老臣的鼻子,骂道:“什海王公,没想到你和图赞王公一样,都是怂包软蛋,你所说的这些,不用重新邦交,我元蒙也可尽数得来,踏平大夏国都,难道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吗?”
踏平大夏国都?
难道,忽烈儿这是要直接突破虎头关,向大夏中原挺进不成?
要知道,虎头关那可是北防军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不突破黄羊岘和西河镇,如何进入虎头关?
若是放弃直接进入虎头关的路线,那就是绕道,从另一个部族进入拿下虎头关。
可如此一来,不仅路途遥远,耗费时日,还可能遭遇其他部族的抵抗,损兵折将。
想到这里,又一名老臣站了出来,沉声道:“哲别将军,绕道而行风险太大,且不说其他部族是否会放行,单是后勤补给就难以保障。若强攻虎头关,北防军必定全力抵抗,我元蒙将士恐将伤亡惨重,还望将军三思啊。”
哲别眉头紧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悦,厉声道:“你们这些人,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我元蒙铁骑向来以勇猛着称,岂会被这些困难吓倒?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何愁攻不下虎头关,踏不平大夏国都?”
此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斥候匆忙闯入营帐,单膝跪地禀报道:“禀可汗,禀将军,近日有兵卒逃跑,数量已有三四千之多,还有皇都百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就是军中兵士,也是心神不宁,长期下去,士气尽失,恐怕军心会大大动摇。”
此言一出,忽烈儿面上颜色顿变。
目光一瞥跪着的斥候,淡淡说道:“大金部族,就是一条养不熟的狗,既然他们想回去,那就杀一儆百,斩首示众。”
说罢,视线又缓缓转移到两个王公身上,淡淡说道:“图赞,什海,你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图赞和什海二人对视一眼,相继低下头来不再言语。
“哼!”
忽烈儿收回视线,冷哼一声,道:“放弃两个小盟部又如何?木桑和图海如此窝囊,首战不利,兵败如山之下,丢了土地又如何?待我大军绕道南下,夺取大夏京都,北漠还不是在我元蒙大军的包围之下?”
目光一扫全场,忽烈儿又道:“到那时候,我元蒙大军从中原迂回,大夏的北漠边城,还不是孤立无援的境地?少了粮草军资的援助,看他北防军能挺多久?”
“可汗圣明!”
群臣似乎醒悟了过来,齐齐躬身称赞。
原来,忽烈儿和哲别,早都预谋好了。
准备放弃对大夏北防线的进攻,而是避其锋芒,绕道另外一邦,借他国之地进入虎头关。
只要攻下虎头关,就可长驱直入挺进中原直捣京都。
如此一来,大夏京都自身都难保,还哪有精力给北防线输送粮草和一应军资?
到那时候,叶十三就是在厉害,被切断军资后路,光边城百姓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还谈何防守整个北漠边城?
到那时候,元蒙大军呈南北夹击之势,耗都能把北防军耗死。
忽烈儿心中得意,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经看到元蒙大军踏平大夏京都的场景。
“哲别何在?”他高声喊道。
“臣在!”哲别大步出列,单膝跪地。
“本汗命你即刻带领先锋部队,秘密前往与他国接壤之地,筹备借道事宜,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忽烈儿目光灼灼地看着哲别,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臣领命!”哲别领命后,迅速退下,着手安排先锋部队出发。
看到哲别退下,忽烈儿又把视线投向群臣,道:“一些乌合之众逃跑,有何值得我们紧张?”
说罢,目光看向木桑,冷声道:“没用的东西,自己兵败不说,治下的百姓都倒戈北防军,可见你治理大金期间,也是不得人心,滚出去,别在这里碍眼了。”
“可汗……”
木桑就像一条被打断脊梁的狗,嚎叫一声就垂下头来。
就是在场的王公和武将们,也对木桑投去鄙夷不屑的目光。
思忖片刻,木桑把心一横,硬起头皮道:“臣恳请可汗,借两万兵马与我,我趁夜杀回大金,夺回王宫,将叶十三赶出大金盟部。”
“行了!”
忽烈儿不耐烦地摆摆手,厌恶地说道:“眼下兵马都有大用,哪有多余兵马供你瞎折腾?”
“不过!”
斜瞥一眼木桑,忽烈儿又道:“你尽可回笼残部,在沁目河眼下制造声势,以此来吸引北防军的注意,好掩护我大军悄悄向领邦转移,如此一来,突袭虎头关就方便多了。”
“臣领命!”
自知无趣的木桑,神情沮丧地退了下去。
出了元蒙王宫,木桑就像突然衰老了一大截,步路蹒跚地走回了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