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揉了揉太阳穴,案几上的竹简堆积如山,每一卷都记载着河北各地汉人与鲜卑人冲突的惨烈情形。他叹了口气,将手中的笔重重搁在笔山上,墨汁溅落在雪白的绢布上,如同他此刻烦乱的心绪。
\"丞相,又有一处村落发生了械斗。\"孙腾匆匆走入内堂,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三十七名汉人佃农与鲜卑牧人因争水而大打出手,死了十一人。\"
高欢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这已经是本月第五起了。河北之地,汉胡杂居数百年,为何偏偏在我主政时矛盾如此激烈?\"
孙腾欲言又止,最终低声道:\"鲜卑贵族强占汉人田地,汉人豪强又压榨鲜卑牧民...积怨已久啊。\"
高欢正欲开口,忽听门外侍卫高声禀报:\"报——汉国使者盛子京、来和求见!\"
\"刘璟的人?\"高欢眼中精光一闪,方才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个时候派使者来,所为何事?\"
孙腾捋了捋胡须:\"恐怕与贺拔岳有关。我军拿下山东四州后,贺拔岳带着六千残部投奔了汉国。\"
高欢冷笑一声:\"传他们进来。\"他整了整衣冠,端坐于大堂主位之上,面容恢复了往日的威严。
不多时,两名使者步入大堂。为首的是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身着青色官服,面容俊朗却带着几分傲气;跟在他身后的竟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着素色长衫,眉目如画,举手投足间竟有种超脱年龄的沉稳。
\"汉国使者盛子京、来和,拜见丞相。\"二人恭敬行礼。
高欢目光在少年身上停留片刻,才道:\"免礼。不知汉王派二位前来,有何贵干?\"
盛子京上前一步,朗声道:\"汉王殿下久未与丞相相见,甚是想念,特命下官前来问候。再者,恭贺丞相大破柔然,拿下山东四州,威震中原。\"
高欢哈哈大笑,声如洪钟:\"我那贤弟有心了!来人,赐座!\"
待二人落座,侍立一旁的孙腾忽然开口:\"二位使者远道而来,恐怕不只是为了道贺这么简单吧?\"
盛子京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掩饰过去:\"孙军师明鉴。汉王确实另有书信一封,命下官转呈丞相。\"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绢书,双手奉上。
侍从接过书信,呈给高欢。高欢展开细读,眉头渐渐皱起。信中刘璟先是追忆二人当年同在尔朱荣麾下效力的往事,言辞恳切;随后话锋一转,提到贺拔岳率六千部众投奔汉国之事,请求高欢念在旧情,将这些将士的家眷送还,愿以一万匹战马相换。
\"呵...\"高欢心中冷笑。他刚刚大破柔然,缴获战马数十万匹,岂会在意这一万之数?不过这些家眷对他而言确实无用,只是刘璟开出的价码未免太小瞧人了。
高欢合上书信,脸上却堆满笑容:\"贤弟也太小气了。区区一万匹战马就想换走六千将士的家眷?这些可都是能生养的妇人,能耕田的壮丁啊!\"
盛子京脸色微变,正欲争辩,却被身旁的少年轻轻拉住衣袖。只见来和从容起身,向高欢深施一礼:\"丞相容禀。\"
高欢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不卑不亢的少年:\"哦?小先生有何高见?\"
来和微微一笑:\"下官来和,虽年幼蒙昧,却忝居汉国太史令一职,专司相术占卜。临行前,汉王特意嘱咐,若丞相不嫌,可为您一观面相。\"
高欢眼中精光暴闪。他早听闻汉国有个少年相师来和,预言无不灵验,没想到竟是眼前这个孩子。一时间,谈判之事被他抛到九霄云外。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来先生!\"高欢身体前倾,语气热切,\"先生若能为我相面,本相感激不尽!\"
来和却面露难色:\"丞相恕罪。替人观相有损寿数,尤其是丞相这般天命所归之人,更是折寿十年不止。下官年幼体弱,恐怕...\"
高欢急道:\"先生何必推辞?若有所求,但说无妨!\"
来和摇头:\"臣此行是为楚军家眷之事而来,如今公事未成,却办私事,难免有因私费公之嫌。汉王若知,必责臣不忠。\"
高欢心中暗骂这小狐狸狡猾,却又不敢强逼——万一惹恼了他,胡乱说些不吉之言,岂不晦气?他沉吟片刻,忽然笑道:\"这样吧,若玄德贤弟愿将汾州归还,我立刻送还贺拔岳及六千将士的家眷,如何?\"
堂内众人皆惊。孙腾忍不住低呼:\"丞相!汾州乃战略要地...\"
高欢挥手制止,目光灼灼地盯着来和。
来和却不慌不忙,稚嫩的脸上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笑容:\"丞相此言差矣。您既为汉王兄长,岂可乘人之危?有失风范啊。\"他顿了顿,\"不如这样:我汉国北庭尚有夏州在丞相手中,不如以夏州换汾州,各取所需,如何?\"
高欢眯起眼睛。夏州贫瘠,汾州富庶,这笔交易看似自己占了便宜。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个十一岁的孩子,谈判起来竟如此老练?
\"丞相莫非信不过下官?\"来和忽然压低声音,\"昨夜观星,见紫微星暗,将星明灭不定...恐怕...\"
高欢心头一跳。他素来信奉星象之说,来和这番话正戳中他心事。当下再不犹豫:\"好!就依先生之言!孙腾,拟诏:迁夏州刺史刘丰移镇沃野,夏州交付汉军!\"
来和深深一揖:\"丞相英明。臣会立刻通知王都督放弃汾州,请丞相派军接收。\"
高欢迫不及待地挥手:\"既如此,先生可以替我一观了吧?\"
来和环顾四周:\"还请丞相屏退左右,只你我二人在此。\"
高欢立刻示意众人退下。孙腾欲言又止,最终叹息着退出大堂;盛子京临走时向来和投去担忧的一瞥,却见少年微微点头,这才放心离去。
当大殿内只剩二人时,来和缓步走近高欢。他清澈的目光在高欢脸上逡巡,忽然轻\"咦\"一声。
高欢心头一紧:\"先生看出什么了?\"
来和沉默良久,才低声道:\"丞相面相贵不可言,只是...\"他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高欢急切道。
\"丞相额有伏犀,鼻如悬胆,此乃富贵之相。\"来和的声音忽然变得飘渺,\"只是...印堂处隐有青气,恐怕三年之内,将有一劫。\"
高欢面色大变:\"何劫?\"
来和闭目掐指,半晌方道:\"龙困浅滩,虎落平阳。丞相届时需谨记:遇水则渡,遇山则避,或可化解。\"
高欢还想追问,来和却已退后数步:\"天机不可尽泄。望丞相保重。\"说罢,竟转身向殿外走去。
高欢呆坐原地,心中翻江倒海。他忽然想起什么,高声问道:\"先生可曾为刘璟相面?\"
来和脚步一顿,却不回头,只是轻声道:\"汉王面相...与丞相颇为不同。\"言罢飘然而去,只留下高欢一人在空旷的大殿中,陷入深深的思索。
殿外,盛子京焦急地迎上来:\"如何?\"
来和脸上神秘的表情已经消失,恢复了孩童般的天真笑容:\"办妥了。夏州即将归汉。\"
盛子京难以置信:\"就这么简单?\"
来和望向远方,轻声道:\"高欢迷信相术,又好大喜功。投其所好,自然水到渠成。\"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我刚才确实看出些东西。\"
\"什么?\"
来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高欢酒色加身,虚耗甚多,最多只有十年寿数。汉王的机会...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