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房的是苏林昭和苏母,敲门进屋。这院子是挺大的,方方正正的几间房,没有苏林昭那边精致,不过好在保存完好,买下可以直接入住。
就是位置稍微偏僻些,而且老爷子开价不低,整整要两千八。
这段时间,下乡知青陆陆续续在回城,城里本就紧张的居住环境,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外面租房的少,租金也有一定上涨,包括出售的价格也有略微上升。
但这个价格实在有些贵。
她那边院子,地段更好,面积也更大,当初才两千块。虽然是有些破旧,再加上刘爷爷的面子,但这也太夸张。
有些怀念胡老爷子。
这价格,应该还有还价的空间,就是不知道能谈下多少。
“这价格着实太贵,位置也比较偏了,我们回去商量下吧。”
晚上回去一说,大家都嫌贵。
苏大哥虽然有点心动,不过这个确实太贵,超过他预算太多,而且离得远,上下班不方便。
“大哥,你们要是不买,那我准备拿下。就是这个价格肯定要再去谈谈,这明显过于虚高。”
苏大哥疑惑道,“你还要买?买这么多房子做什么?”
还能为什么,当然是为了躺平当包租婆啊!
“房子自己不住可以出租啊,现在城里住房这么紧张,不愁租不出去。再说服装现在赚钱不代表可以一直赚钱,我还是觉得房子更为稳妥。”
苏柏已经开始计算,“如果一个月房租五块钱,那有八间房,全租出去一个月就是四十块,一年就是四百八。姐,那最低也要五年才能回本!”
这只是理想状态,哪有这么省事。
不过苏林昭没说。
到时候房价涨上来,总亏不了。
“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你们也看到了,买房宜早不宜迟。现在一天一个价,以后城里人越来越多,房子肯定也是越来越贵。”
苏母若有所思,有机会她也可以再买一套,闺女那房子,装修一下确实很不错,比这儿宽敞多了。
这次衣服卖完,她起码能分大几千,买个院子是够的。
到时候买个小院子,就他们老两口养老也不错啊。
省的以后年纪大了,住一起遭孩子们嫌弃。
苏柏不想买房,拿这些钱去赚更多的钱不好吗?
苏林昭一直关注着城东的院子,刘姨说后面也有几波人去看过,但是都嫌贵。
苏林昭也没急着下手,先等等吧。
接到林编辑的电话时,苏林昭慌得一批。
“小苏啊,你这都多久没有新稿子寄过来了?还没休息够吗?”
苏林昭……
怎么说呢,最近在忙着赚钱?
只写了几百字?
还是最近在忙着看房?
一天怎么就不能有48小时呢?
“林编辑,是这样的,我在反思、在忏悔。
最近我回过头来,看着之前自己写的文章,简直乱七八糟、狗屁不通。
我不敢相信一直以来我写的都是这些东西,实在对不起报社和编辑你对我的信任,也担不起读者的喜爱。
所以,我决定,闭关一段时间,进行深刻反思,以及学习。争取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
林编辑被她一顿输出,搞懵了。“小苏啊,你有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也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你还是很优秀的……”
苏林昭的脸皮都有些撑不住了,义正辞严打断,“不,林编辑,你不用安慰我。我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继续学习深造,我意已决,你不用在劝我。”
“我不阻拦你学习,这是好事,但是小苏,写作呢,也可以同时兼顾着,你之前不就做的很好吗?”
小苏心虚气弱,“林编辑,主要最近确实没啥灵感,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
林编辑无话可说,“好吧,那你好好休息,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我。”
挂上电话,苏林昭还是心虚的不行。
最近真是懈怠了啊,写作没坚持,阅读量为零。这样下去可不行。
而且这也不全是应付的话,回过头一看,以前写的真挺乱的。
有心想好好修改一番,又感觉无从下手。
一旁坐着的大姐接过她交过去的电话费。“林昭,报社编辑又给你来电啦?这次稿费多吗?”
苏林昭微笑,“还行,勉强够养家糊口。”
“那可太有出息了。人家上学花钱,你这上学不停地往家里搂钱啊。”
“是啊,还是得读书。”
在周围一片赞叹声中,苏林昭快速退走。
以她的厚脸皮都撑不住了哇。
城东的院子降价到两千六,应该是想处理好房子,去京市过年。
苏林昭从家里拿了块布料,请刘姨再跑一趟,从中说和说和,两千四是她的底线,要是能成,她就买下,一次性付款,绝不拖欠。
自从去羊城进货回来后,苏母停下了做衣服的活,专心摆摊。
两人麻溜的把账上的钱都分掉,缝纫机和剩下的布料,就当给家里买的,留着平常做点被套窗帘什么的。
苏母还是觉得这个价格太贵,“比你那院子小这么多,还偏,咋还更贵呢?”
苏林昭慢慢解释,“妈,不一样,我这院子虽然买的便宜,不过后期维修、打家具等等,加在一起也要大几百呢。他那屋子都是好的,用料扎实,家具都不带走,整体算下来,这个价格还是划算的。”
其实并不止大几百,她后续打的家具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木料,但也都是好东西。
可惜没门路,不然搞一整套黄花梨什么的,想想都很棒啊。
不过具体价格就不用和苏母多说了,如何给父母报价这项技能,她已经无师自通。
家里过年的东西陆续准备好,苏林昭的新房,被褥也备齐了。
苏母回家准备小年夜的团圆饭,没让苏林昭插手,她便在自己屋里翻看之前的手稿。
苏柏急匆匆跑进来,“姐,你知道我们现在每天能卖多少衣服吗?”
苏林昭随口回答,“四五十件吧,怎么了?”
虽然没去摆摊,不过每天的账目,都是她在汇总。
对于大概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