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林昭洗完澡还真饿了,“我这边搞定,马上来。”
摸摸头发,不滴水就行,这个天一会儿就干了。
两人去隔壁房间,桌上摆着几个饭盒,杨文博各种特色早餐都买了些,看着分量不少。
苏林昭没客气,“这也太丰盛了,我就不客气啦。你们吃了吗?”
杨文博:“我们吃过了,不知道你们爱吃什么,我随便买了点,都是这边的特色,你们尝尝。”
几人没兴趣去见宋萱萱后妈,此次是特地拜访她外婆。
“萱宝,我知道你是个富婆,但不知道你这是镶金的呀?”
苏林昭看着眼前的独栋小洋房,被小伙伴的富有,闪瞎了眼。
宋萱萱得意,“这才到哪儿,以后跟着姐混,保管你吃香的喝辣的!”
苏林昭接过苏柏手上的礼物,“行,以后就跟萱姐混饭吃了,还望萱姐多多提携。”
宋萱萱的外婆是个和善慈祥的老奶奶,气质优雅,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出身。
也不知道在这动乱年代,如何全身而退的,不过苏林昭也无意去探究他人隐私。
“这就是昭昭吧,来就来,带什么东西,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不然外婆可要生气了。”外婆拉着苏林昭的手,亲切让坐她身边。
苏林昭顺势坐下,“诶,外婆,是我呢。不是什么稀罕东西,都是我们那边的特产,您可以试试。我之前还好奇萱萱是怎么长这么漂亮的,今日见到外婆总算是知道了。”
美人谁不爱看?哪怕经历岁月风霜,也是另一种的美,苏林昭夸得很真诚。
杨家外婆也算知道这孩子怎么能和外孙女玩的好了。她家小外孙女是个好的,就是年幼丧母,性子有些别扭。
下乡这两年她们在家提心吊胆,怕她这性子惹麻烦,又怕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和家里说。
没想到回来后人反而开朗许多,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苏林昭,所以杨家人对她都挺好奇,也很感激。
外婆:“这孩子,嘴真甜,来来,吃东西,这都是你们年轻人爱吃的。”
“好嘞,谢谢外婆,我就不客气啦。”
苏柏努力绷着小脸,正襟危坐,眼神中充满好奇又强行忍住没乱看。
宋萱萱憋笑,到底没舍得使坏,给苏柏拿零食,拉着他聊天,让他能自在些。
这个学期她经常去苏家玩,和苏柏慢慢熟悉起来。
对这个乖巧还贴心的弟弟,也是打心眼里喜欢。
果然,有熟人拉着,苏柏放松不少,好奇的吃着他从未见过的零食。
这边苏林昭和杨外婆相谈甚欢。
外婆:“你再和我说说萱萱下乡时候的事情吧,这孩子当初一声不吭跑这么远的地方去,回来什么都不说,可把我急坏了。”
苏林昭捡着有趣的话题说,“那可有的说,我们当初刚过去什么都不懂,可闹了不少笑话。
外婆你是不知道,村里那些大鹅都快成精了,同去的一个男知青,对着大鹅流口水。说喂这么肥,炖了得有一大锅,结果你猜怎么着,他被几只大鹅追着跑了大半个村子。
还有那个刚长出青苗的水稻和杂草,长得简直一模一样,我们哪里认得出,拔错几次后,小队长都不敢让我们碰水稻了……”
外婆听得认真,这都是她未曾了解过的,萱萱只会说一切安好。时不时点评几句,“是嘛,那大鹅可太凶了,你们没被叨吧?”
苏林昭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当然没有,我们可乖了。”
外婆:“你们都是好孩子,吃了不少苦吧?”
苏林昭想了想,“其实还好,我们那村子人挺好的,从大队长到村里的婶子们,都很照顾我们。
萱萱有没有说过,我们运气超好呢,刚分去没几个月村里就开始建学校,萱萱好厉害,她考上了老师,每天就是教教小孩子,还有寒暑假。”
外婆挺意外,“哦?这么大的事情,也没跟我们说。不过萱萱从小学习就不错,一点不用我们操心。她现在给报社投稿,成绩还不错呢,我都收集好几本了,我去拿给你看看。”
说着从书房搬出来几本剪报,都是宋萱萱发表在各个报刊的文章。
按时间顺序排列好,粘贴的整整齐齐,一看就费了不少心思。
苏林昭:“外婆,你也太细心了吧!这剪报做的可真好,以后还可以留着给萱萱孩子们看。”
外婆很骄傲,她的小外孙女随她,所以家里这么些小辈,她也最偏爱萱萱。
“这个相册,是萱萱小时候的?”
外婆:“对,当时她妈还在,每年都要带她去拍照,让她多洗几张,我都留了一份。”
照片上大多是一对年轻夫妻,抱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偶尔是女人独自抱着小孩。
外婆指着一张张照片介绍过去,“这是百日的,这是周岁的……”
外婆都不用看照片后面写的日期,每一张什么时候拍的,她记得一清二楚。
到小女孩七八岁的时候,就基本都是单人照了……
宋萱萱就带苏柏出去周边逛了一圈,回来发现,她亲爱的外婆,已经把她老底都掀了。
连忙过去把相册抢回来,“外婆,你够了哈,每次有客人来,你都得把我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这有啥好看的,再这样我真的生气啦。”
外婆也不拦着,“萱萱就是脸皮薄,容易害羞。”
苏林昭重重点头,“就是,脸皮太薄了,还得练练。外婆,下次等她不在的时候,我们再继续看啊。”
外婆笑着配合,“行,下次我们偷偷看,不给她发现。”
在杨家蹭顿午饭,其他人都忙,中午都不回家。
外婆平常都一个人吃饭,冷冷清清。今天不止久未归家的大孙子在,小外孙女还带了好朋友回家,老人家就喜欢热热闹闹的表面。
外婆看这姑娘是越看越喜欢,落落大方,言之有物,也懂分寸。
苏林昭和宋萱萱闲不住,时不时拌两句嘴,彩衣娱亲,逗得杨外婆午饭都多吃了几口。
直到老人家精神不济,她们才告辞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