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答题环节进入白热化阶段,场上的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台下的乡亲们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的楚阳和王富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老学究又抽出一道题目,声音略微提高,以盖过人群中偶尔的低声议论:“请问,在《礼记》中,对于祭祀之礼的详细流程,从初祭到终祭,依次列举三项关键步骤。”
题目一出,楚阳和王富贵同时快速思考。
王富贵眉头紧皱,嘴唇微微颤动,在心里默默回忆着《礼记》中关于祭祀之礼的篇章。
楚阳则目光沉稳,脑海中如放画卷般浮现出书中对祭祀流程的描述。
几乎在同一瞬间,两人的手高高举起。
老学究扫视一眼,示意王富贵作答。
王富贵深吸一口气,说道:“初祭需净手洁面,以示虔诚;次为献牲,供奉牺牲以敬神明;再者,需诵读祭文,传达心意。”说完,他略带紧张地看着老学究。
老学究微微点头,肯定道:“回答正确,加一分。”
王富贵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稍稍缓解了刚才因答错而紧绷的神经。
然而,楚阳并未因此而慌乱。
很快,老学究又念出新题:“春秋时期,鲁国发生内乱,哪位儒者以儒道之理说服各方,平息战乱?其主张的核心思想为何?”
楚阳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毫不犹豫地举手抢答。
得到示意后,他站起身,声音坚定且清晰地回答:“是子思。当时他主张以‘中和’之道,调和各方矛盾,倡导‘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使各方遵循礼义,克制自身行为,从而平息战乱。”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赞叹声,乡亲们对楚阳的博闻强识深感佩服。
老学究也不禁露出赞赏的目光,宣布楚阳回答正确,再加一分。
王富贵咬了咬牙,心中暗暗较劲。
下一题刚被老学究念出:“在儒道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最早由哪位先师提出,并举出一个体现该理念的具体事例。”
王富贵这次反应极快,迅速举手抢到答题权。
他连忙说道:“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例如,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应先请教父兄;而对冉有则鼓励他立刻去做。这是因为子路好勇,需加以约束,冉有胆小,应鼓励前行,这便是因材施教。”
老学究微笑着点头:“回答完全正确,王富贵再得一分。”
此时,王富贵与楚阳的分数再次追平,两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随着题目一道道抛出,楚阳和王富贵你追我赶,互不相让。
每一次答题,他们都全神贯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和题目。
楚阳凭借对儒道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总能给出精准而独到的回答;王富贵在林先生的精心辅导下,也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对各种题型应对自如。
台下的乡亲们一会儿为楚阳的精彩回答鼓掌叫好,一会儿又为王富贵的巧妙应答发出惊叹。
整个广场都被这场激烈的知识交锋所点燃,大家沉浸在儒道知识的魅力之中,感受着两位少年对儒道的热爱与执着。
竞赛的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接下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