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阳站在舞台中央,双脚如同生了根一般稳稳扎在地上,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顺着咽喉缓缓而下,充盈着他的胸腹。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环顾四周。
台下众人的目光如同一团团复杂的火焰,有期待者眼中闪烁的明亮之光,仿佛在盼望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有怀疑者那审视的、带着丝丝凉意的目光,如同要将他看穿;更有像赵宇等人那不屑的眼神,满是轻蔑与嘲讽,如同冬日的寒风,试图将他的自信吹散。
但此刻的楚阳,已然将这些目光抛诸脑后。
他定了定神,微微仰头,用那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广场上有力地回荡开来:“寒门子弟志凌云,儒道之光破重云……”随着第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开始在空气中蔓延。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从心底燃起的炽热,每一个音节都像是被精心锤炼过的钢铁,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朗诵之时,楚阳的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仿佛要将自己心中的万千豪情都倾注到这诗句之中。
他的眼神明亮而炽热,时而望向天空,仿佛在与那高远的青云对话,展现着寒门子弟欲冲破云霄的壮志;时而又扫视台下,目光坚定而锐利,似在向所有怀疑者宣告自己的信念。
他的双手随着诗句的节奏自然摆动,时而有力地握拳,仿佛要抓住那儒道之光;时而又缓缓伸展,似要将自己的志向与感悟向天地间尽情挥洒。
随着诗句如潺潺溪流般从他口中流出,楚阳仿佛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其中。
那每一个字,都像是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苦读,每一句诗,都饱含着他对儒道修行的执着追求,以及寒门学子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
在他的描绘下,仿佛能看到寒门子弟在破旧的屋舍中,就着微弱的灯光,手捧儒道典籍,如饥似渴学习的场景;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世家子弟的歧视与打压时,心中燃起的那团不熄灭的火焰。
台下众人的反应也随着楚阳的朗诵悄然发生着变化。
原本抱着看笑话心态的人,脸上那戏谑的笑容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
他们的目光开始被楚阳紧紧吸引,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魔力拉扯。
林婉儿和陈轩则在台下为楚阳捏了一把汗,同时又为他感到骄傲。
在这书院的广场上,楚阳的声音如同汹涌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众人的心灵,将他的才情与信念,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赵宇原本一脸嘲讽地靠在椅背上,此刻却微微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身旁的跟班们也收起了嬉笑的表情,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平日里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寒门学子,竟能作出如此有文采的诗句。
而那些一直对楚阳抱有期待的学子们,此刻更是兴奋地交头接耳,对他接下来的诗句充满了期待。
楚阳继续朗诵着,他的声音愈发激昂,情感也愈发浓烈。“以笔为剑破虚妄,儒道真言醒世盲。”
这一句,他将自己对儒道的理解融入其中,表达了要用儒道的智慧去打破世间虚妄、唤醒众人的决心。
此时,儒道之力的涌动愈发强烈,光芒也变得更加明亮。
广场上原本嘈杂的声音渐渐消失,所有人都沉浸在楚阳的诗句之中,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走进了他所描绘的儒道世界。
在朗诵过程中,楚阳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气势:“以勤为翼,可越千山;以志为舟,能渡万水;以心为灯,照亮前程。”
这一连串的诗句如同一阵阵激昂的战鼓,敲打着每个人的心灵。
台下的听众们,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都被这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就连书院中那些平日里对诗作要求极高的夫子们,此刻也不禁微微动容。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夫子,轻轻捋着胡须,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低声说道:“此子才情不凡,对儒道的理解也颇为深刻,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他夫子纷纷点头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