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书院的午后,蝉鸣阵阵,燥热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楚阳刚从藏书阁出来,手中抱着一摞厚厚的儒道典籍,汗湿的发梢贴在额头,脚步匆匆,一心想着赶紧回房钻研,为即将到来的诗会做准备。
陈轩站在不远处的回廊下,目睹了楚阳的匆忙,心中泛起一丝担忧。
陈轩性格内敛,平日里不善言辞,却心思细腻。他深知楚阳作为寒门学子,此次诗会对他意义非凡,可如此拼命,或许会走入误区。
“楚阳!”陈轩抬手招呼,声音不高,却在这燥热的午后格外清晰。
楚阳闻声停下,转头看见陈轩,脸上挤出一丝疲惫的笑容,抱着典籍走了过来:“陈轩,你也在啊。”
陈轩看着楚阳怀里那高高一摞书,眉头微皱:“楚阳,你准备诗会也别太拼了,这般日夜苦读,身体可吃不消。”
楚阳苦笑着摇头:“我出身寒门,没有世家子弟那般的资源和人脉,若想在诗会崭露头角,只能多下些功夫。”
陈轩沉默片刻,目光落在楚阳手中的典籍上,缓缓开口:“我明白你的抱负,但诗会比的不只是勤奋。我近日读你准备的诗作,气势确实磅礴,尽显儒道之豪迈与你的壮志雄心。只是,在情感的细腻度上,似乎还可雕琢。”
楚阳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细腻度?我以为在诗会上,需以大气磅礴之诗展现儒道修行的高远志向,方能脱颖而出。”
陈轩微微一笑,抬手示意楚阳随他来。
两人来到陈轩清幽的小院,院中石桌上早已备好笔墨纸砚,一侧的花架上,几盆兰花正静静绽放,散发着淡雅的香气。
陈轩走进屋内,片刻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泛黄的诗词集。
这本诗词集的封面用古朴的锦缎包裹,边角处有些许磨损,看得出年代久远。
他轻轻将其放在石桌上,缓缓翻开,动作如同对待稀世珍宝。
“你看这首。”陈轩指着其中一首诗,楚阳凑近,只见诗中描绘的是一位儒者在深山修行,于静谧的月夜下感悟儒道真谛的场景。
诗句不仅勾勒出宏大而宁静的自然之景,更将儒者内心从迷茫到顿悟的微妙变化,通过细腻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瞧,此诗既有对儒道境界的高远描绘,又融入了修行者真实而细腻的情感。”
陈轩手指轻点书页,“读来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那位儒者彼时彼刻的心境。”
楚阳若有所思,目光在书页上流连,轻声诵读着诗句,神色渐渐凝重。
陈轩继续说道:“儒道修行,并非一味的壮志豪情。其中的困惑、挣扎、顿悟与欣喜,都是宝贵的情感体验。
将这些融入诗作,会让诗更具深度与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鸣。”
楚阳微微点头,心中似有灵光闪过:“陈轩,你说得极是。我之前太过注重展现志向,却忽略了这些细腻情感,使得诗作如同空中楼阁,少了几分真实与触动人心的力量。”
陈轩见楚阳已然领悟,露出欣慰的笑容:“你悟性极高,只需在这方面加以改进,诗作定会更上一层楼。”
楚阳感激地看着陈轩:“陈轩,多亏你今日点醒我,不然我还不知要在这条路上走多少弯路。这本诗词集能否借我研读几日?”
“自然可以。”陈轩将诗词集递给楚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会临近,你也别太心急,稳扎稳打,定能成功。”
楚阳双手接过诗词集,如获至宝:“陈轩,大恩不言谢。待诗会结束,我定当好好答谢你。”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院,楚阳怀揣着诗词集,脚步轻快地离去。
此刻的他,心中不再只有焦虑与急切,而是充满了新的思路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