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是件好事,而且贾建设也解释得清楚,她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她相信这个年轻人做事不会鲁莽行事,毕竟他已不再是单身一人。
他有了妻子陈雪茹,还有徐会真这个默默支持的人。
听徐会真问起自己的来意,贾建设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今天来找她的主要目的。
“会真姐,我想让蔡全无接手我的工作,担任小酒馆的总经理,你觉得怎么样?”
“蔡全无?你选人的眼光不错,我也同意,不过还是要听听他的意见。”
徐会真认为小酒馆里确实没有比蔡全无更合适的人选。
蔡全无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踏实勤奋,是个绝佳的选择。
“那就这么定了,你找个机会和他谈谈吧。”贾建设见徐会真同意,觉得此事由她出面更妥当。
他并不担心现在的徐会真会像剧情中那样与蔡全无有进一步发展。
如今的徐会真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蔡全无只需继续做好他的本分即可。
事情谈完后,贾建设告诉徐会真自己要回家休息一会儿。
徐会真听后没有多言,只是看着他略显狼狈的背影,忍俊不禁地轻笑。
贾建设这一觉睡到将近七点才醒来。
侧耳倾听外面的声音,他意识到陈雪茹已经回来,可能是因为他睡得太香而没有打扰。
简单整理后,贾建设来到客厅,正好看到陈雪茹背对着他在餐桌旁摆放碗筷。
见到此景,贾建设忍不住从背后抱住了陈雪茹。
“亲爱的,你在做什么呢?”
“还能做什么?当然是准备晚餐,伺候我家的大老爷啊。”
陈雪茹被抱住后,心中感到一阵安心,微微向后靠了靠。
她原本打算收拾完碗筷后再去叫他起床,没想到他已经自己醒了。
尽管贾建设的怀抱令人感到踏实,但陈雪茹考虑到天气依然寒冷,菜肴容易变凉,便忍不住催促道:“快去洗把脸吃饭吧,不然菜就凉了。”
“遵命,娘子!”贾建设调皮地回应一句后,便前往院子洗漱。
随后,二人共享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饭后,因无所事事,夫妻俩便到小酒馆略饮几杯。
由于年后才复工不久,小酒馆这两天生意冷清,仅有零星几位客人。
而贾建设竟未见到熟人,本担心在徐会真面前露馅的他,见她态度如常,疑虑渐消,但仍有些忐忑。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一切平稳,他也逐渐放松下来。
直至晚上九点半,两人回到卧室准备休息。
可还没等贾建设躺下,陈雪茹便柔声说道:“现在还早呢,我喉咙的不适早就消失了。”
贾建设顿时傻眼,心中暗叹:“这可真是……”
自贾建设那天决定辞行后,平静的日子再次延续了二十日。
关于提前验收试点之事,因十日前李主任在两家店铺公开宣布,现已非秘密。
那天,李主任公布消息后,特意将贾建设单独留下,询问是否有人可接替其职。
贾建设未绕弯子,直接推荐了秦淮茹和蔡全无。
李主任虽稍作思量,但很快便同意了二人的接班事宜。
毕竟贾建设即将调往轧钢厂,职位虽变,情谊犹存,日后或许仍需帮助,而两个经理之位并无大碍!
验收之后,合营工作将全面展开,街道上的公方经理也会越来越多。
秦淮茹接任之事就此敲定,贾建设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贾建设推荐的人绝非庸才。
自那日起,蔡全无接任的消息在街坊间传开。
尽管两家铺子的员工对此颇有异议,但在贾建设、徐会真和陈雪茹的威望下,不满情绪很快平息。
此后,贾建设依旧如往常般在两处铺面轮流偷闲。
关于指导两人的重任,他全权交由徐会真和陈雪茹负责,自己丝毫不愿沾手。
以二人的能力,要胜任这两个角色绰绰有余。
此时,贾建设正赶往城外的刘庄。
他本想早些出发,但因懒惰拖延至今。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刘庄,打算日后在轧钢厂担任食堂主任。
食堂是接触各类领导的最佳场所,无论大小,人脉广总归有益。
而且何雨柱也在食堂,有了帮手自然轻松不少。
既然决定出任食堂主任,就得解决食材供应问题。
虽然他无法掌控全厂上万人口的粮食需求,但领导接待所用的菜品还需精心筹备。
此事若处理妥当,回报自是丰厚。
即便身为李民富手下,他对其他领导如杨厂长等也不能掉以轻心。
赴刘庄前,贾建设已向他人打探清楚,这是一个仅有三十余户的小村庄,位于燕京山脉边缘。
前几年村民常入山劳作,近年来逐渐减少,但仍需实地考察。
原本贾建设打算在家偷懒,但徐会真来访,神情不善。
她一坐下便赖在他腿上,怎么也推不开。
为避免腰部受伤,他匆匆对徐会真许诺“改日再算账”,随后骑车逃之夭夭,留下徐会真在身后笑得前仰后合。
让别人笑去吧,总比失败被耻笑强。
贾建设骑车行于泥泞小径,蜿蜒避过土坑,路况之差令人无奈。
自半小时前转入这条岔路,他便陷入这般境地。
虽路况糟糕,空气却清新宜人。
骑行十分钟,两小时半的跋涉结束。
他站在刘庄村外,眺望村内。
村子不大,约三十余座房舍,一条土路贯穿其中,伸向后方山林深处,无尽头可寻。
贾建设并未急于进村,而是绕着边缘缓行,观察村庄布局。
一圈下来,发现不少院落晾晒山货,如蘑菇、木耳之类。
家禽也常见,平均每户四五只鸡鸭。
此情此景,他心中有了底——确能有所收获,但具体数量未知。
若每户养鸡,则鸡蛋或也可收些。
毕竟 ** 靠运气,非次次皆满载。
“你是谁?为何在此徘徊?”突如其来的声音令贾建设警觉,循声望去,是一位警惕注视自己的中年男子。
衣衫略显破旧,显见家境贫寒。
本欲寻人问询,此人恰巧出现。
贾建设推车走近,打招呼道:“您好,我是燕京来的街道干部。”对方打量一番后语气缓和:“你来何事?”
终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自行车的,更何况他还穿着一套簇新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支钢笔。
这是这个时代干部或知识分子的标准装扮,价格不菲,非普通人所能拥有。
贾建设说话的模样,比他见过的某些领导更显威严,因此语气也不由自主地柔和下来,因为他明白,这样的人绝不能轻易招惹。
“这位兄台,我此番前来意在收购些山货或是鸡蛋之类的东西。
如今街道推行合营,我家铺子正需要这些,听闻贵处有货,特来瞧瞧能否采买些。”贾建设半真半假地道出缘由。
“我陪你去找村长,此事需他点头才行。”这位村民虽想直接应允,但早前村长已明令禁止各家外售物品,违者全户驱逐出村。
于是他只好领着贾建设前往村长处,请其裁决。
得知此消息,贾建设心中暗喜,忙不迭地答应:“好,劳烦兄台引路。”
贾建设心道,这正是及时雨送上门来,省却不少麻烦,看来今日运气着实不错。
“不必客气。”村民说完便领着他向村里走去……
刘树根是刘庄的村长,此刻正站在田间看着村民劳作,眉头紧锁,满是忧虑。
近期村中状况频出,日子愈发艰难。
刘庄村不过三十余户人家,规模不大。
四周环山,耕地稀少且多为贫瘠山田,收成寥寥无几,每到秋收,多数家庭都面临缺粮困境。
无奈之下,村民只能入山寻觅山货,猎捕野兽换取钱财购置口粮,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日前城中传来消息,今后禁止个人私自经营买卖。
村中外出贩卖物品的钟家老二带回了这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刘树根听后十分焦急,次日便徒步数十里去向领导求证。
镇上领导明确宣布禁止私人交易,同时要求他向村民传达政策。
临别时再三叮嘱,务必要避免任何违规行为。
这段经历彻底打消了他的侥幸念头,内心十分沮丧。
作为村长,他怎能眼睁睁看着村民挨饿?正在忧虑之际,钟家老二匆匆赶来。
\"村长,村长!\"
刘树根抬头望去,见钟老二带着一位陌生青年走近。
心中疑惑,自己不是交代过他在村口值守,防止有人私自外出售卖物品吗?
还未细想,两人已走到近前。
那青年一身整洁的干部装束,脚踏自行车,手持钢笔,显然是位公职人员。
不少村民围拢上前,误以为是上级派来的工作组。
\"村长,这是从燕京城来的街道干部,想跟您商议些事情。”钟老二介绍道。
\"您好,我是贾建设,负责城区合作商店的工作。
此次前来,是代表单位收购山货和本地特产。”贾建设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我是刘树根,请坐。”
刘树根将客人迎入屋内,发现院子里晾晒着不少野生菌菇。
初步感到满意,至少此行不会空手而归。
室内布置极为简陋,仅有一张斑驳的木桌和两把椅子。
贾建设虽感意外,却未表露太多情绪。
寒暄过后,刘树根端上一杯热茶,连声致歉家中贫寒。
贾建设则笑着回应,能喝水便已足够。
贾建设喝了一大口水,动作虽简单,却让刘树根松了口气。
他本担心贾建设这样的城里干部难以沟通,但贾建设的态度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善意,心中对他好感渐增。
喝完水后,贾建设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已赢得村长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