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深秋,渤海湾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潮气拍打着舰载机试验场的防波堤。
肖镇裹紧军大衣,在荧光屏前仔细比对J18b舰载机疲劳测试的最终数据。
仪表上跳动的曲线显示,经过连续3000小时模拟着舰冲击后,机翼折叠机构的金属疲劳度仍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肖总,巴西传来消息!”技术员冲进监控室,手中的电报纸被海风掀起边角,
“我们的培训团队提前掌握了航母甲板调度技术,预计明年就能回国!”
肖镇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比预期快半年的消息,既是喜讯也是挑战——意味着舰载机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适配。
他立刻拨通白市驿基地电话:“通知颂文团队,航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必须提速。
另外,让冰城工大的兰教授带着武器系统模型,明天飞盛京。”
次日清晨,盛京601所的停机坪上,一架运 - 8运输机缓缓降落。
刘光福抱着沉重的弹药挂载模型走下舷梯,冻得通红的脸上却洋溢着兴奋。
过去一年,他在肖镇的指导下,参与设计的新型空空导弹发射架已完成五次风洞测试。
“光福,这次要验证武器系统与航电的交联响应。”肖镇在实验室里展开航母甲板布局图,“巴西的训练数据显示,未来实战中舰载机需要在60秒内完成弹药切换。
你们设计的挂架必须实现零延迟响应。”刘光福用力点头,眼神坚定:“肖总,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随后,众人便投入到紧张的验证工作中。
实验室里,仪器闪烁,数据纷飞,大家争分夺秒地进行各项测试。
然而,在进行到交联响应测试的关键阶段,却出现了意外状况。
航电系统与武器挂架之间的信号传输出现延迟,无法实现零延迟响应。
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肖镇皱紧眉头,仔细查看各项数据。
他组织团队成员一起分析问题,经过几个小时的头脑风暴,终于发现是航电系统的一个程序代码存在漏洞。
肖镇迅速指导技术人员修改代码,重新进行测试。
当看到屏幕上显示信号传输实现零延迟时,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肖镇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距离舰载机全系统适配成功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他们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但他有信心带领团队攻克所有难关。
与此同时,602所的工程师们正在攻克另一个难关。
航电实验室里,陈工将最新版金陵花卉雷达接入模拟系统,屏幕上却突然爆出刺目的雪花干扰。
“肖总,新型复合材料机身产生的静电场,严重影响雷达信号!”
肖镇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突然想起在青海湖试验时遇到的类似问题。
“试试在机身蒙皮内嵌入导电纤维网格,就像我们处理高温区域热胀冷缩那样!”
他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结构示意图,“再把雷达的工作频段微调0.3Ghz,避开材料的谐振频率。”
三天三夜的连续攻关后,改进版雷达终于在全频段干扰环境下实现稳定探测。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挂载四枚导弹进行大过载机动时,飞控系统出现指令延迟。
这意味着在实战中,战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飞行员的规避动作。
“把武器重量参数直接写入飞控底层代码!”肖镇在深夜的会议室里拍板,
“同时增加惯性导航系统的冗余备份,就算雷达被干扰,也要保证武器精准投放!”
1974年春,第一支完整配置的舰载机编队在青海湖试验场集结。
六架J18b整齐排列在模拟甲板上,机翼折叠处的新型液压装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试飞员李阳坐在座舱内,仔细检查着与巴西培训数据同步更新的仪表盘。
“各单位注意,模拟实战演练开始!”随着肖镇的指令,战机依次弹射升空。
在电子干扰机制造的复杂电磁环境中,J18b编队灵活变换阵型,新型雷达准确捕捉到百公里外的模拟敌机。
“目标锁定!”李阳按下发射按钮,改进后的空空导弹拖着尾焰直扑目标。
就在此时,模拟航母突然发出警报——“左舷发现敌方潜艇,立即执行反潜任务!”
编队迅速调整战术,挂载声呐浮标的战机脱离编队。
得益于优化后的武器切换系统,原本需要两分钟的弹药更换流程,现在仅用45秒便完成。
当反潜鱼雷准确命中模拟潜艇时,指挥塔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场持续12小时的高强度演练,验证了舰载机从制空作战到多任务转换的全流程能力。
肖镇站在试验场的制高点,看着夕阳将战机的剪影拉长在模拟甲板上。
远处,第一批从巴西归来的飞行员正在向这边敬礼,他们身后,真正的航母蓝图正在加速绘制。
夜幕降临,庆功宴的热闹声中,肖镇收到了来自中央的密电:“701航母工程已通过立项审批,代号‘鲲鹏’。
望全体科研人员再接再厉,为华夏海军的深蓝征程铸就利剑。”
他将电报小心折好放进口袋,抬头望向星空。那些为了“看不见的航母”燃烧的日日夜夜,终于等来了破晓时分。
“701”工程立项后,压力如潮水般向肖镇涌来。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新型舰载机与航母的适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肖镇迅速组织团队,日夜研究航母的各项参数,对舰载机进行进一步优化。
在一次模拟着舰试验中,又出现了新问题,舰载机尾钩与航母阻拦索的配合不够精准。
肖镇带领大家反复分析数据,调整尾钩设计。
几个月后,在真正的航母上进行着舰测试。
试飞员李阳驾驶着J18b,对准航母甲板呼啸而来。
尾钩准确地挂上阻拦索,战机稳稳停下。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肖镇眼眶湿润。
此后,他们不断完善舰载机和航母的各项性能。
终于,在1975年3月11日,“弦号16”,排水量不是吨,是8万余吨,采取电磁弹射的华夏常规动力航母正式下水海试
1架空警300固定翼预警机,4架猎潜超级鹰海军版直升机、64架第三代J18b舰载机编队也在随之形成强大战斗力,一体化桅杆四面相控阵阵列雷达,5座1130近防炮,平直甲板电弹常规动大平顶。
同样的海上通用数据链指挥系统加载进国家战时指挥系统内,整个数据处理中心在京城西山指挥所。
同样的空军通用数据链指挥系统和陆军、超远程火箭部队通用数据链指挥系统同步接入,四个系统的统筹指挥分别是:葛喻、李家和、狄幸、肖镇,肖镇是整体架构总指挥。
这5年不仅仅只是从无到有设计制造了一艘航母战斗群那么简单。
同时66式华夏神盾升级到第二代盾舰,64式护卫舰一同升换装新的动力设备和探测设备也盾舰化。
水下的大黑鱼091d加装接入数据链指挥系统,常规潜艇093c同样是升级成与091d技术水平一致,除了动力设备是常规中压直流柴电以外,其他全部升级完毕。
4.5万吨的青海湖综合补给舰同样网络信息化,这个时空华夏信息化水平能有新世纪90年代末水平。
肖镇望着那艘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航母,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华夏海军的深蓝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1975年3月11日华夏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下水海试的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密集报道。
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聚焦这一重大事件。
美国某知名新闻媒体用大篇幅文章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华夏航母战斗群的海试标志着其海军力量的又一次飞跃。
不仅增强了华夏在近海的防御能力,更具备了一定的远海作战潜力,这将重塑地区军事平衡。
同时,也提及这是华夏在海洋战略上的重要一步,会对全球海洋格局产生影响。
老大哥媒体则以客观的视角报道,认为华夏航母战斗群的发展展现了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科技实力,是华夏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成果,并且强调这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心里有些酸就是,还好他们有台风级这样的大洋黑洞,同样也有滑跃起飞的大平顶。
亚洲周边国家的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日本某媒体报道时带有一定的忧虑情绪,担心华夏航母战斗群的活动范围会扩大,可能会对地区局势带来新的变化。
而韩国媒体则在报道中提及,这反映出华夏在海洋领域的雄心壮志,也激励着周边国家加强自身的海军建设。
国际社会的众多军事专家也在媒体上发表看法,普遍认为华夏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下水海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预示着华夏将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还有一个人看了报道,在阳明山顶坐着轮椅沉默了一整个下午,他还是想不通一群泥腿子怎么就搞出了大烟花搞出了大平顶。
肖镇3月15日收拾着行李,刘光福也同样在宿舍收拾着行李,他已经读完硕士课程,即将去达利安造船厂研究所上班了。
肖镇还不能停歇,他还要去东风航天城参加三位一体国家导防御系统第二版的全军协调战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