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5日9:09分,东风航天城卫星发射中心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天还没亮,发射场周围就亮起了密密麻麻的探照灯,把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2号甲\"运载火箭照得清清楚楚。
这枚火箭有十层楼那么高,灰白色的箭体上印着鲜红的\"华夏航天\"四个大字,底部还凝结着一层白霜,在灯光下泛着冷冷的光。
肖镇裹紧身上的军大衣,仰着头一遍又一遍检查火箭状态。
作为总设计师,他对这枚火箭的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全长32.6米,起飞推力2746千牛,相当于能同时举起280多吨的重物。
箭体里躺着三颗宝贝卫星——一号\"先锋号\"重720公斤,装着测绘相机和探测电离层的仪器,肖镇加了一套激光动能主动致盲毁伤装置,只有军部高层知道;二号\"曙光号\"重680公斤,负责短波通信和辐射监测还有卫星电视信号转接;三号\"东方红号\"最小,只有400公斤,专门研究太空环境还加载了央广广播转接装置。
\"小肖,来喝口姜汤暖暖身子。\"秦老师端着搪瓷缸走过来,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
肖镇的博导,从从无到有开始搞航天,此刻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忧,\"各系统最后检查都没问题吧?\"
肖镇接过姜汤喝了一口,辣得直冒汗:\"秦老师,地面监测网做了七轮压力测试,卫星和火箭的对接误差控制在0.03毫米,比头发丝还细。
就是纳米比亚站的短波天线受太阳风暴影响,信号延迟比预计多了0.8秒。\"
\"启用备用信道!\"秦老师把搪瓷缸往地上重重一放,\"让华南工学院的师生们盯着,实时计算补偿参数。前阵子,隔壁邻居专家全撤走了,咱们不也照样搞出来了?\"
这时,负责测控的李工跑过来,手里攥着刚收到的电报:\"秦总,喀什站反馈,光学跟踪仪的镜片结霜,可能影响观测!\"
肖镇立刻掏出怀表看时间:\"还有50分钟,用暖风机对着镜片吹,再派两个人专门擦霜!\"说完他转身要走,却被秦老师一把拉住。
\"小肖,别慌。\"秦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年咱们造第一枚探空实验火箭,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珠子拨出来的。现在条件好多了,相信咱们的队伍。\"
肖镇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想起三个月前在总装车间的惊险一幕:当时三级火箭分离装置出现0.3秒的延迟误差,老大哥专家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是他带着二十多个年轻技术员,用工作站计算机,熬了三个通宵,才重新推导出准确的分离时序公式。
\"各系统注意,倒计时进入30分钟!\"广播里传来总指挥的声音。发射塔架开始缓缓打开,露出火箭完整的身姿。
肖镇站在控制台前,手心全是汗。他面前的仪表盘上,密密麻麻的指示灯不停闪烁,显示着火箭和卫星的各项参数。
\"小肖,卫星供电系统电压波动0.2伏特,要不要调整?\"负责电气的张工凑过来问。
\"在允许范围内,保持原状。\"肖镇盯着屏幕,\"现在任何操作都可能节外生枝。\"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整个发射场突然安静得可怕,只能听见扩音器里报数的声音:\"十、九、八......\"肖镇感觉自己的心跳快得要冲出胸腔,他偷偷看了眼旁边的秦老师,发现这位平时镇定自若的大手子,也紧紧攥着椅子扶手,指节发白。
\"点火!\"
\"点火!!\"
巨大的轰鸣声瞬间震得人耳膜生疼,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发射台周围腾起浓密的白烟。
肖镇死死盯着监控屏,看着火箭缓缓升起,速度越来越快。当一级火箭分离的火光闪过天际时,三号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突然出现0.5度的偏差。
\"启动备用陀螺仪!\"肖镇几乎是喊出来的。
秦老师立刻抓起对讲机:\"喀什站,调整波束角度,用光学跟踪仪修正轨道!\"
指挥大厅里乱成一团,各种指令声、电报机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
肖镇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终于,当二级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转移轨道的提示音响起时,整个大厅爆发出一阵欢呼。
但肖镇不敢放松,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三枚卫星像被放飞的风筝,依次展开太阳能板。
当\"先锋号\"传回的第一张地球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秦老师走过来,伸手想和他握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也在微微发抖。
秦老师颤抖着握住肖镇的手:“我们做到了!继苏联之后,华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箭三星!”
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世界。国内,京城大广场烟花绽放,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挥舞红旗高呼;偏远山村的收音机旁,老人们红着眼眶跟着哼唱。而国际舆论场同样掀起波澜。
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报道:“中国凭借‘长征2号甲’火箭实现一箭三星,打破了苏联在航天领域的长期垄断。
这不仅彰显其在火箭运载、卫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预示着一个新的航天强国正在崛起。”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华夏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下完成壮举,其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技术创新能力,或将重塑全球太空发展格局。”
英国《卫报》惊叹:“华夏在短短数年内跨越了西方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此次发射的三颗卫星涵盖测绘、通信、科研等领域,标志着华夏航天已从探索阶段迈向实用化、体系化。”
法国《费加罗报》则写道:“苏联曾以‘斯普特尼克’震惊世界,如今中国以一箭三星证明,东方巨龙正在太空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华夏航天的成就值得祝贺。
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又一重大胜利,期待未来双方在航天技术上展开更多合作。”
日本《读卖新闻》分析:“华夏的航天突破将对亚洲乃至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在太空领域的话语权正迅速提升。”
肖镇站在寒风里,望着天空中若隐若现的三个光点,想起了写小说的夜晚。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仅用文字记录了石油工人的奋斗,更用双手把1.8吨重的\"华夏梦想\"送上了太空。
\"小肖,该去参加庆功会了。\"秦老师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肖镇摇了摇头:\"秦老师,我想再待会儿。您说,咱们下一颗卫星,能飞更远吗?\"
秦老师笑了,满眼全是骄傲:\"当然能!只要咱们接着干,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戈壁的寒风依旧呼啸,但肖镇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华夏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