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9日,农历腊月初七,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街头仍弥漫着元旦与春节交织的喜庆气氛。
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商家积极囤货促销。下岗女工刘某和同事合伙经营一家粮油门市部。
当天中午,她刚谈妥一笔生意,饭后便匆匆骑自行车赶往县城工商银行十字街营业所,取出了7000多元现金,准备赶往门店进货。
她丝毫未曾察觉,一双罪恶的眼睛,早已死死锁定了她鼓鼓的挎包。
就在刘某行至十字街路口时,一名一直尾随其后的陌生男子突然掏出枪,抵住了她,动手抢夺她的挎包。
求生的本能令刘某弃车挣扎,向路边商铺狂奔。丧心病狂的歹徒连开两枪,刘某应声倒在血泊中。
对方一把扯下她的包,骑上她的自行车,扬长而去。
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县城的平静,震惊了周围商户。人们从惊愕中回过神,慌忙拨打110。
警方五分钟内赶到现场,随后检察院及县委、县政府相关人员也相继抵达。
眼前血腥场面令人震惊,更激怒了所有在场人员——光天化日、繁华街头,竟有人公然持枪抢劫,这是对法治的公然挑衅!警方当即立下军令状:不惜一切代价,缉拿凶犯!
侦破工作迅速展开,多警种联动,在县城及周边布下天罗地网。
初步推断:嫌疑人系流窜作案,具备用枪技能,可能有犯罪前科,心狠手辣,反侦查意识强,因经济窘迫而以财物为目标,活动区域应在三门峡一带。
警方全力推进侦破,线索源源不断汇集,却又被一一排除……
七八天过去,案件仍未取得突破,逐渐陷入僵局。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隐身劫魔”的传言不胫而走,恐慌笼罩着春节前的渑池。
人们不敢独自上街、去银行取钱,女性甚至不敢单独上下班。由于嫌疑人流窜作案的可能性,恐惧迅速蔓延至三门峡全市及周边地区,各类谣言也开始传播。
就在迷雾重重之际,一个细节引起警方注意:被害人是最刚从银行取出现金后就遭抢劫,不排除其取钱时就被盯梢的可能。
专案组火速调取工商银行监控,发现1月9日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一直在十字街营业所附近徘徊。被害人取钱时,该男子曾靠近并长时间窥视。
录像显示:该男子30多岁,身高约1.75米,中等体型,走路外八字,身穿深色休闲棉衣和裤子,脚踩黑色方头皮鞋,头戴深色耳套和手套,戴口罩,背一个黑底白边的“伟豹”牌双肩包。
这些特征与目击者的描述高度吻合,其背包也与罪犯逃跑时丢弃的背包一致。
“就是他!”专案组一致认定。调查进一步深入,种种迹象表明,这名歹徒早就在义马、渑池等地的银行踩点多时,蓄谋已久,极有可能再次作案。
犯罪嫌疑人终于浮出水面。
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派出200余名民警,带着份协查通报和上海刑侦专家绘制的模拟画像,自带播放设备和200张现场录像光盘,深入渑池县的大街小巷、工矿企业、乡镇农村,广泛张贴通报与画像,反复播放现场录像。
强大的宣传攻势见效明显,530多条线索陆续汇集到指挥部。经仔细排查,警方锁定35名重点人员,涉及洛阳、山西、安徽、洛宁、义马等多地,但逐一核查后,又均被排除。
民警几乎把渑池、义马翻了个遍,却始终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时间来到1月18日下午4点左右,这时有人反映,在渑池县仁村乡一座山上发现一名形迹可疑者,长相与电视中公布的嫌疑人相似,也持有类似枪支。
专案指挥部果断决定封山搜捕。
虽是周六,但180名民警十分钟内全部集合完毕,四十分钟后抵达指定山区。严冬深夜,山顶寒风刺骨,民警在严禁灯光的情况下摸黑搜山一整夜,最终却证实该线索不实。
犯罪嫌疑人如同蒸发一般,从三门峡彻底消失,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1月19日。一名知情人向刑警大队长茹谓斌反映:录像中的男子,极像曾服刑于洛阳监狱的李晓红(化名)。
指挥部立即派民警左江涛、郭刚勤带着录像资料赶赴洛阳监狱。经监狱管理人员及与李晓红同监舍的犯人辨认,录像中男子的体态、步态、动作与李晓红极为相似——但他已于一年前刑满释放。
档案显示:李晓红,男,38岁,陕西铜川人,1998年因抢劫罪被三门峡湖滨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2002年2月释放。
案情终于露出一线曙光,民警士气大振。
专案指挥部立即将李晓红列为“1·9”抢劫案重大嫌疑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