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不太敢靠近,只远远的问道:“你们是干啥的?”
曹丁卫并未直接说买房什么的,“乡亲们莫怕,我们没有恶意,只是来找你们村长商量些事儿。”
“村长?”听说是找村长,村民们这才略微放心了一些。
“那你等着,我现在就去叫村长来。”
“多谢!”曹丁卫抱拳感谢道。
两人坐在野牛背上,并未下来。
远远的看见刚才那个年轻男子,引来一个年龄略大的老头,便知那就是村长。
待那两人走近,沈禾和曹丁卫这才从牛背上跳下来。
“你们找我?”村长打量了两人一眼,更多的视线是看向野牛。
“村长,不知村里有没有闲置的房屋。”
村长听后,心下了然,他们这个村离城里近,来这儿租房确实比在城里租房便宜的多,只是没人会像他们骑着这样古怪的坐骑。
“有倒是有,你们是想租?还是想买?”
曹丁卫闻言看了沈禾一眼。
沈禾之前一心想买房,倒是没想过还可以租下来:“租是什么价?买又是什么价?”
“咱村里现在倒是有四五处空房子,价格得看你们想要什么样的。”
沈禾心里一喜:“屋子小点没关系,主要是院子够大。”他们一年最多就来两三次,要是可以租的话,实在没必要买下来。
何况她在润州城内原本就买有一处院子,若不是野牛无处寄放,那肯定是住在城里更方便的。
“哦。”村长想了想,又道:“倒是有那么一处院子,就是房子破了点。”
曹丁卫问道:“可以带我们先去看看吗?”
“那没问题呀,自然是要让你们先看看的。”村长点了点:“跟我来吧!”
那处院子所在,有点偏僻,进村子没多远就从另一条路口岔开。
路不宽,却是足够过一辆骡车。
几人一路闲聊着,无非就是你们是哪里的人,来这里租房子是想做什么。
曹丁卫三分真,七分假的应答自如。
说话间,就到了那处院子所在。
院门没有落锁,轻轻一推,院门咯吱咯吱响。
院子确实够大,就是地上生了不少杂草。
院内有五六间房屋,看着有些破,不过勉强住个人倒是没问题。
沈禾对这个房子很满意,地处偏僻也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房子,原来住的一家还是村里家庭比较富裕的,前两年逃荒的流民比较多,咱们村子好多人家都被流民强行霸占过来,那户人家的东西更是被抢的七七八八,后来就走了,再也没回来过。”
村长说到这里,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沈禾只是听着并没有说话,这事儿她没法评价。
曹丁卫只道:“世事难料。”
沉默了一会儿,沈禾问道:“这房子怎么个租法?”
村长见沈禾问到正事,这才回过神来:“要租的话,一月五百文,买的话就合算些,十两银子就是你的。”
房子是有点破了,但宅基地可不便宜。
沈禾想了想,要是这样按月算下来,确实买更划算。
“只是,这房子我要是买了,那以后这家主人回来,可怎么好?”
“他们不会回来了。”
“嗯?”
“听熟人说的,人没了。”
“哦。”沈禾虽然不差那十两银子,但她又没打算在这常住,租下来反倒更合适:“村长我还是先租吧!也住不了多长时间。”
“行,随你们。”村长点了点头,也没再多说什么。
无论是租还是买,对村里来说都是一笔收入,反正他也不会私吞,等以后村里祠堂需要维修,这些钱就派上用场了。
沈禾从怀里掏出了五百文,递给了村长:“您数数。”
村长接过后,数了数:“五百文一分不少,你们是只租一个月啊?”
“嗯,不过每年可能都要租上两次。”
“哦,那行!没别的事儿,我就先回了。”村长说罢就转身离开,对他来说租多久都行,反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村长离开后,曹丁卫道:“那我现在去接咱们的人过来。”
“好。”
曹丁卫离开后,沈禾把野牛拴好,独自进屋里一间一间的查看。
怪不得村长说房子有点破呢,有三间屋顶都是漏风的,要是不下雨的话,看个星星倒是还行。
很快大队人马让村子里进,目标自然是沈禾刚租下的破院子。
村长远远的看了一眼,也没想到他们还有这么人要一起住下。
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租金都收过了,难不成现在说不同意?
人家那么大一帮子人,还有背刀的,看着可不好惹。
只能私下跟村里人交待,让离沈禾那一伙人远一点,没啥事最好别轻易招惹。
村里人也不傻,即便村长不说,他们也不会没事儿找事。
院门还是挺大的,野牛也进的来,只是后面的骡子怎么也不肯进来。
车夫心知这些骡子是害怕野牛,可也没办法,只能停在院外。
将货物卸到院内后。
沈禾找了车队的领头人:“你们可愿意等我们一两天?届时我们返程还用你们的骡车,价格不变。”
车队的头头一听,立马答应下来。
不答应才是傻子呢,空车回去这一趟可是一分都没有。
拉着返程的客人回去,等于挣了双份钱。
既然答应下来,沈禾也就没别的事儿。
看天色已晚,村子里炊烟也已然升起,而自己这一行人到现在还没吃东西。
便道:“曹丁卫,你带张柱子一起去村长那问问,我们出钱,看村民们愿不愿意给我们做些吃食。”
“好,我这就去。”说罢,两人接连出了院门。
二愣子在角落找到一个有些破旧的凳子,胡乱擦了擦拿到沈禾面前:“老大,你坐这儿。”
沈禾也没客气,直接就坐了上去。
剩下的人开始拾掇起院子,也不说多干净,最起码不那么凌乱。
收拾差不多后,曹丁卫二人也回来了。
“他们只愿意做些饼子。”曹丁卫没说的是,村里人觉得饼子最好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