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老板在平乐村投资受阻,十多年来都未再向乡村投资这一现象来看,乍一看,似乎确实是乡村干部积极性不高、配合度欠佳导致的。当少丰和老宋回来后,他们深入了解到一些其他在乡村投资的企业所遭遇的失败案例,才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其中一个比较奇特的例子是在黄金沟开矿的企业。这家企业投入了两千多万资金,不仅修通了公路,还建造了厂房,一切都看似进展顺利。就在即将动工之际,突然冒出一群藏民,将施工现场团团围住,坚决不让动工。他们声称这里是他们的神山,是他们信教的自由之地,任何人都不能在此进行开采活动。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企业方面自然是焦急万分。他们通过民宗委和统战部等相关部门,与藏民进行了数次协商,但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这家企业不得不放弃投资,导致前期的巨额投入打了水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企业投资失败了,但却给藏民们留下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
在桃花山投资种桃树的企业,五年时间该摘桃子时,却被村民集体罢工不去采摘,企业家只能看着成熟的水蜜桃颗一颗的掉到地上,就像他的真金白银掉到地上一样,血本无归,留下的桃树却无法挖走,成为后来当地一大片着名的桃花村。而在梨花沟投资农家乐的企业则留下了一些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惨淡收场。这些失败的例子一个接一个,让少丰和老宋深刻认识到,企业下乡投资、发展乡村经济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总结经验教训后,一致认为,要想让企业成功下乡投资并发展乡村经济,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保障措施。这其中包括政策引领、经济机制、资金进退以及法制保护等多个方面,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全面运行机制来确保投资者能够有利可图。如果没有这样的保障机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是不可能轻易冒险去当“冤大头”或“唐僧肉”的。毕竟,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如果无法保证这一点,谁会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充满风险的乡村投资项目中呢?
但少丰始终坚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当其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乡村,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他并未因外界的质疑而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地继续深入了解和考察乡村发展的各种新方式和新成果。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乡村发展,少丰积极联合社科院以及一些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方面:从食用菌种植到竹编艺术,从秸秆焚烧到综合利用,从农用三废到变废为宝,从油橄榄到山桐籽,从橄榄油到橄榄酒,从香樟树到元宝丰,从麦冬栽种到产业化加工,从饲草饲料的成本降低,到青饲料革命性产品金牧粮草种植与饲养牛羊猪鸡鸭兔产业链的形成,从青梅萃李到老树茶的发掘等等。他们不辞辛劳地考察了上百个项目,仔细研究每个项目的可行性、发展潜力以及对乡村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经过层层筛选和评估,最终将那些最具潜力和价值的项目推荐给了资方和企业家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投入到乡村发展中。
在少丰紧张地东奔西走,用双脚丈量大地,寄希望于广大乡村时,却接连不断地收到令人悲痛欲绝的噩耗,那些曾经从巍峨壮丽的米仓山、绵延千里的大巴山深处走出来的老红军战士们,一个个都以百岁高龄相继离世,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他们曾经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世界。
这些令人敬仰的老红军们,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少丰在他们在世时,有幸亲自采访和拜见了上千人,这其中就包括傅司令这样的传奇人物。
傅司令的离世,对少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让他心痛欲绝。回想起当年那位曾经到访过党家院子的县委书记,因为不认识繁写字的“党”,竟然将其误认为“当铺”,这个有趣的轶事如今已成为了一段佳话,可惜再也没有人能够亲口讲述了。
傅司令在异国他乡的铁原战场上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他在那里指挥若定,气吞山河,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毫不畏惧,使得敌人寸步难行。他的英雄壮举,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傅司令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战史的丰碑上,成为不朽的传奇。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陈老将军虽然已经仙逝,但他当年的事迹却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一般,永远闪耀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他在绥定地区的赫赫威名,以及那个错把黄金当黄砖的有趣笑话,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而他带人烧毁日军飞机的传奇故事,更是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陈老将军的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而让少丰深深震动的李老将军,则与他畅谈了草地风云。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红军面临着北上南下的抉择,最终一分为二。西边是西藏高寒山区,环境恶劣,难以立足;而东边的大巴山区,条件相对较好,比川西草地和雪山更为适宜生存,也比甘肃、宁夏、陕北的黄土高原更为优越。
但令人惋惜的是,当时竟然没有人提出东返大巴山区的建议。后来,李老将军也听说一军团长曾鉴于黄土高原条件艰苦,难以养活数万大军,于是写信给上级,请求带领一部分人前往陕南川北一带,也就是秦巴山区打游击,试图重新开辟一片根据地。尽管这个提议最终没有被采纳,但到了陕北的数万大军最后还是采取了东西南北四方分兵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根据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活自己。
这种问题的提出,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振聋发聩!在此之前,绝对没有人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更别提有人会将其提出来了。要知道,当时红军的战斗力可是相当强大的,他们成功地巧渡了金沙江,如履平地般地抢渡了大渡河,又势如破竹地强渡了嘉陵江,更是以横扫千军之势跨越了涪江和岷江。面对如此强大的红军,还有什么样的江河是他们无法跨越的呢?
李老将军在谈及此事时,脸上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他感慨道:“游击战的精髓就在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雪山草地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显然是打不赢的,而黄土高原也根本无法养活我们的军队。如果当时我们能够果断地东返大巴山,恢复全国第二大苏区,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苏区必定会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全国第一大苏区。这样一来,我们红军的日子将会好过得多,后来国共合作改编为八路军时,恐怕就不止三个师那么简单了。”
李老将军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感慨万千。他说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对于上级下达的北上南下的命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但对于这个决策和分兵,众人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北上是正确的,而另一些人则跟着南下,认为南下才能扩大红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老将军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开始亲自带兵打仗。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领悟到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部署。只有先确保自身的安全,保存实力,才能有机会击败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理念在他参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李老将军率领着十二军,与十五军紧密配合,共同对抗美军的强大攻势。面对美军的飞机大炮,他们没有盲目地与之正面对抗,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术。
在艰苦的战斗中,李老将军带领着部队顽强抵抗,硬是顶住了美军的猛烈攻击。最终,他们成功守住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彻底胜利。李老将军从未因此而居功自傲。尽管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卓越,但在初次授衔时,他仅被授予少将军衔。三十三年过去了,李老将军的功绩终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在后来的一次授衔仪式上,他又才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无疑是对他多年来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
少丰每次回到家中,都会看到墙上挂着的那幅字——“谦诚”。这两个字,是于老留给他的绝笔。当初,少丰得到这幅字后,便决定去装裱一下。当他把字拿到装裱店时,一些熟悉于老的人看到这幅字,纷纷围过来,好奇地询问少丰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于老为他题词。甚至还有人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这幅字。
少丰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知道,这幅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于老对他的一种期望和教诲。那位备受尊敬的魏老将军书法家,在离世后,给整个神州书法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所创造的“枪杆体”书法风格,以其刚劲有力、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这种书法风格,不仅展现了于老的个性与才华,更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虽然于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开创的“枪杆体”书法艺术,必将永远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自王奶奶以106岁高龄安详离世,宁司令103岁寿终正寝以后,少丰再也无缘得见这些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了。这些为数不多的革命前辈们,曾经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如今却再也无法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巴山故土,再看一眼那片他们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
即便回到巴山深处的红军烈士陵园祭奠,也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骨灰盒和英魂长眠,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身影,如今都已化作永恒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每次收到老红军去世的消息,少丰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这些老红军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岁月的侵蚀。
在感慨之余,少丰也深感时光的紧迫。他意识到,纪红的道路虽然宽广,但传红的精神却需要紧紧传承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拖延和推诿。他觉得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抓紧时间抢救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要尽快将这段历史画卷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后人铭记。
经过反复的比选和权衡,少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党家院子,将红军粮站恢复起来。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因为党家院子已经历经风雨,破败不堪。少丰坚信,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还原那段历史的风貌。正当少丰为恢复红军粮站而忙碌时,邻居们又打来了电话。他们告诉少丰,上面要求村民集中居住,进行统一管理,并且需要重新修建防震防火的新农房。由于党家院子已经成为了危房,所以希望能够推倒重修。
少丰听完这些话后,心情愈发沉重起来。他意识到,这不仅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处理一大堆繁琐的事务。更糟糕的是,他自己一家以前居住的老屋也同样破烂不堪,急需拆除并重新修建。但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少丰都下定决心要克服它们。因为他深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关键一步,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丰心急如焚地赶回了老家,当他走进村子时,一眼就看到了墙壁上那个大大的“拆”字,显得格外刺眼。按照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里很快就会先被拆除,然后再进行重建。少丰心里一紧,他知道这个祖屋对他们家来说意义非凡。这里曾经是红军的粮站,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就这样被拆除,那么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将会永远消失。
少丰毫不犹豫地立即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强调这个地方不仅不能拆除,反而应该得到保护和维修,因为它是一个珍贵的革命遗址,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