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双石镇任家坝马家大院,掩映在茂密的树林里,宛如一颗隐藏的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土地上。这座小四合院,历经岁月的洗礼,散发着古朴而凝重的气息。它的四幢小木楼紧紧环绕,仿佛是彼此相依的老友,共同经历岁月的沧桑。
自百丈关战役后,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保存实力,总指挥部毅然决定进行战略性撤退,于是转移至此,这座小四合院便成为了红军新的指挥中心,继续运筹帷幄。楼下的客厅,空间虽不大,却时常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总指挥、总政委、副总指挥、参谋长以及各军军长政委等一众首长,常常齐聚于此,围坐在那张简陋的木桌旁,就当前的战事展开激烈讨论。他们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每一句话都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
墙上悬挂的地图,早已被各种标记层层覆盖。这些标记,有的代表着红军的行军路线,有的则记录着敌人的部署。地图上的每一处线条和符号,都承载着红军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曲折,也标注着未来前行的方向。在这个小小的客厅里,首长们的目光常常落在地图上,仔细研究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首长们时而眉头紧锁,仿佛能从那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到他们内心的沉重和焦虑。他们仔细分析着敌军的动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战局的细节。时而又慷慨激昂,声音洪亮而坚定,阐述着战略部署,每一个决策都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命运。
在这座两层木楼的二楼,有一间面积仅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这间小屋的墙壁是由篱笆和泥土混合筑成的,看上去质朴而简陋,透露出一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气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挤着电台报务员雄国民、译电员机要员马少奎,还有彭家模等机要人员。他们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他们的专注和认真却丝毫不减。
电台滴滴答答的响声,是这个小屋里唯一的声音,也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这声音就像是红军指挥系统的神经中枢,每一次的滴答滴答都可能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眼睛紧紧地盯着电台指针,耳朵紧贴着耳机,在咝咝咝的电流声中捕捉信号,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重要信息。手指在电键上快速跳动,熟练而准确地操作着电台,将收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出去。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们必须确保通讯的畅通无阻,让红军的指挥体系能够高效运转,为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时光在紧张的战斗氛围中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一天,阳光依旧明媚,小院里的花草树木依旧郁郁葱葱,但一份突如其来的西征命令却如同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彻底打破了小院原有的宁静。
对于红军战士们来说,每一次行动都意味着未知的挑战和巨大的牺牲。然而,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彭家模,作为一名机要员,在得知西征命令的那一刻,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这一去,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更不知是否还能有机会再见到故乡的亲人和朋友。离别的愁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故乡的青山绿水,浮现出亲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美好的回忆在这一刻变得愈发珍贵,仿佛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明珠,令他难以割舍。
现在的他,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之重大。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艰难境地,党和人民迫切需要他们挺身而出,去英勇战斗,去开拓新的革命根据地,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尽管他心中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思念,年迈的父母不知他走向了何方?从小约定的婚事也不知女方长成了什么样?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儿女情长绝不能成为他前行道路上的羁绊。他必须毅然决然地放下个人情感,勇敢地踏上征程,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为了国家的彻底解放,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清楚地记得当初是杨老师教导他,带领他走上这条革命道路的,杨老师后来担任川东特委书记,领导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解放了绥定宣汉,游击队全部改编为红33军,杨书记改任军政委,最早参加同盟会的老革命王司令改任军长,成为方面军中的一支劲旅。在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南下川康边被改编,王军长被调任抗日救国军总指挥,杨政委调任红五军任政治部主任。他这位跟随老师转战好几年的学生彭家模,也被调到红军前线总指挥部担任电台机要员,分别走上新的岗位,独当一面工作,再也没有机会聆听老师和老领导的教诲了。
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在他内心深处交织缠绕,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不断冲击着他的心灵。然而,正是这种情感的激荡,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冲动。他缓缓地走到桌前,凝视着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仿佛它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延伸。略微思索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毫不犹豫地将笔锋落在墙壁之上。
他的笔触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火焰,燃烧着对故乡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担当。
“别了,我的故乡!”这一句如泣如诉,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透露出他离别的无奈与决绝。
“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他以铿锵有力的语句,表达了自己不被情感所左右,坚定地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他略略思忖定定神,最后写道:“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这一句,将他对革命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扞卫革命的正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
随着他的书写,口中也不自觉地低声吟诵起来,那声音低沉而又激昂,就像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一般。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只是专注地写着,让那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迹在楼壁上跳跃、抖动。
这些字,每一个都像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流淌,它们在这狭小的房间里回荡,诉说着一个红军战士的壮志豪情。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停了下来,凝视着眼前的楼壁,仿佛那上面的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诗的末尾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涪陵彭家模”,以及日期“1936 年2月12 日”。
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对故乡的告别信,对革命事业的宣誓书。他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此时,屋内的其他战友也被彭家模的举动所吸引。他们纷纷围拢过来,默默地看着墙上的诗句,心中也涌起了同样的感慨。雄国民轻轻拍了拍彭家模的肩膀,说道:“老彭,写得好啊!咱们都是为了革命,这一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马少奎微微颔首,表示对彭家模的观点深感认同:“的确如此啊,故乡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始终在我们内心深处闪耀着光芒。而革命的信念,更是如同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绝不能有丝毫的遗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战友们的话语,宛如一股温暖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彭家模的心田,使得他原本坚定的信念愈发坚如磐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战士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西征事宜。他们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行囊,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武器装备,仿佛是一群即将出征的英勇战士,为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彭家模即兴题写的诀别诗,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小屋的墙壁上。它默默地见证着战士们的离别,也见证着他们的壮志豪情。
终于,出发的日子来临了。那天的阳光如碎金般洒在小院里,却无法消融战士们心中如潮水般汹涌的离愁。彭家模最后一次回首,凝视着那间承载着他们无尽回忆的小屋,凝视着墙上的诗句,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紧紧跟上了队伍的前进方向。他深知,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但他毫无惧色,因为他心中有党,有人民,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红军队伍如钢铁洪流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马家大院,踏上了新的漫漫征途。
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山岳,显得格外坚毅而有力。紧随他们脚步而行的雄国兵和姜亭富等人,来到这里,也停下脚步专门登上二楼,深沉地朗读彭家模的这首诀别诗,仿佛代表他们,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尽管路途艰险,但他们从未言弃,犹如钢铁般顽强的斗志和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冲破敌人的封锁,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彭家模在西征途中,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充分发挥着自己作为机要员的关键作用。他日夜如守护神般坚守在电台旁,与战友们齐心协力,确保了红军通讯的畅通无阻。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他仿若无畏的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如飞,为前线的战士们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情报。他的英勇和奉献,犹如一首激昂的赞歌,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赞誉。
战争的残酷无情,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红军队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彭家模所在的部队陷入了敌人如天罗地网般的包围圈,形势岌岌可危。为了守护电台和重要情报,彭家模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带领一部分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电台小分队刚刚跨过千年茶马古道灵关镇,突然遭到一连国军侦察队的袭击,不好,保护电台迅速转移,决不能落入敌人之手,成为彭家模的主要责任,他推开雄国民和马少奎,让他们背着电台快跑,自己则拉开几颗手榴弹,等待敌人再近点再近点。敌人一边吼着抓活的,一边向彭家模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他如钢铁侠一般坚不可摧,身中数弹却依然顽强抵抗,直至敌人离他不过两三米时,他果断地拉响了三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雄国民和马少奎背着电台脱离了危险,谱写了一曲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壮丽赞歌。
听到巨大的爆炸声,雄国民和马少奎惊鄂得目瞪口呆,转瞬之间双泪直下,但他们却加快脚步追赶部队,很快就追上了担负收容任务的特务营王首芝,一听他们诉说遭到敌人袭击,彭家模壮烈牺牲,王首芝提着机枪,手一挥,几十个红军战士立即向后转,去找寻这股敌人。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如同一群勇往直前的雄狮,潜伏在树林里,等待着这伙胆大妄为的敌人。夕阳西下的霞光斜拉着树影婆娑,大约三十多人的国军侦察队警惕地搜索前行,偶尔还向两边树林打上几枪,检验是否有人。看看没有动静,再大胆向前,进入了特务营的伏击圈,王首芝一挥左手示意,率先扣动了手里的机枪,接着就是哒哒哒的枪声如雨点般地洒向敌人,瞬间就倒下了三十多具尸体。为英勇牺牲的彭家模报了仇。王首芝带着战士们迅速打扫战场,缴获枪支弹药后,赶快撤离,迅速追赶大部队而去。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来到芦山双石镇任家坝马家大院,那间小屋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墙上的诗句虽已略显模糊,却依然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清晰可辨。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与壮烈牺牲,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坚如磐石、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彭家模的故事所感动,被红军战士们的革命精神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