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宇宙的初冬,中部平原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只剩下整齐的麦茬在寒风里泛着浅黄。可平原上的热闹却没停——二十辆银灰色的“大家伙”正停在智能仓储中心的空地上,流线型的车身两侧装着折叠式机翼,尾部的推进器泛着淡蓝色的微光,像是一群即将展翅的钢铁候鸟。这是3号叶云天和1号宇宙团队联手研发的“飞行农用车”,也是打通3号宇宙农产品“产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叶同志,这玩意儿真能飞起来?”张师傅围着飞行农用车转了三圈,粗糙的手在机翼上摸了摸,又敲了敲车身,发出沉闷的“咚咚”声。他是青禾县有名的“老把式”,赶了三十年马车,最懂运输的苦——以前从青禾县往南部港口运粮,要走七天山路,马车在颠簸的石子路上走得慢不说,粮食袋还会被磨破,损耗率能到10%,遇上雨天,山路滑坡,连人带车都有危险。
叶云天笑着拍了拍飞行农用车的驾驶舱:“张师傅,您上来试试?咱们现在就去南部港口,看看它飞得多稳、多快。”
张师傅半信半疑地钻进驾驶舱,里面的仪表盘让他愣了愣——没有缰绳,没有马鞭,只有一块发光的显示屏,上面标着起点、终点和实时路线,旁边还有几个按钮,分别写着“起飞”“巡航”“降落”。小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把手教他操作:“张师傅,您按一下‘起飞’键,机翼会自动展开,推进器启动后,咱们就能升空了。”
张师傅深吸一口气,按下了“起飞”键。只见车身两侧的机翼缓缓展开,尾部的推进器喷出柔和的蓝色气流,飞行农用车轻轻离开了地面,平稳地升到100米高度。张师傅透过窗户往下看,地面的麦田和道路都变小了,像一张铺开的地图,颠簸感完全没有,比坐在马车上还稳。
“我的娘哎……”张师傅忍不住感叹,“这比马车稳多了!以前走山路,我得死死攥着缰绳,现在坐在这儿,跟在家里看电视一样舒服!”
小陈笑着调出显示屏上的速度数据:“张师傅,咱们现在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是传统马车的10倍。以前从青禾县到南部港口要7天,现在咱们1天就能到,还能避开山路,粮食一点都不会损耗。”
飞行农用车在100米高空平稳飞行,下方的景色不断变化——从中部平原的麦茬地,到南部丘陵的竹林,再到沿海的滩涂。张师傅时不时低头看显示屏,上面的绿色路线一直向前延伸,连哪里有气流波动,显示屏上都有提示,小陈说这是“气流预警系统”,能提前避开不稳定气流,让飞行更稳。
当天傍晚,飞行农用车就降落在了南部港口的粮站。港口的王粮商早就带着人在等了,看到飞行农用车平稳降落,还没等车门打开,就快步走了过来:“叶同志,这就是能飞的农用车?太厉害了!以前你们的粮食要走七天,我总怕路上出问题,现在一天就到,还这么准时!”
等工人把粮食卸下来,王粮商打开一袋小麦,抓了一把放在手里——麦粒饱满,没有一颗破损,连灰尘都很少。他以前收其他粮商的粮食,总会遇到袋底有碎麦、发霉的情况,损耗率高,卖价也上不去。可合作社的粮食,不仅颗粒完整,还带着淡淡的麦香,一看就是储存得极好的。
“叶同志,以后我们港口只收你们合作社的粮食!”王粮商当场拍板,“你们的粮食运得快、品质好,我能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外地客商,咱们双赢!”
张师傅站在一旁,看着卸粮的工人脸上轻松的表情,又想起以前赶马车运粮的辛苦——那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只能在破庙里凑合一晚,粮食还总出问题。现在好了,坐着飞行农用车,一天就到,粮食完好无损,他再也不用遭那份罪了。
可飞行农用车要在全宇宙推广,还有一个难题——3号宇宙没有卫星,传统的卫星导航用不了,要是飞到偏远地区,很容易迷路。叶云天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从1号宇宙引进了“地面定位基站”技术,在3号宇宙的各个关键位置建了50个定位点,从北部山区的山顶,到南部沿海的灯塔,再到中部平原的仓储中心,每个定位点都装着一个高约3米的信号塔,能发出覆盖100公里范围的定位信号。
“这些地面基站,就相当于3号宇宙的‘人造卫星’。”叶云天带着张师傅和其他司机来到中部平原的一个定位基站前,指着信号塔顶端的接收器说,“飞行农用车的导航系统能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通过三角定位,精准确定自己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0米。不管飞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张师傅第一次开飞行农用车去北部山区送果树苗时,心里还犯嘀咕——以前他赶马车去北部山区,要走一条岔路极多的山路,有一次还走错了路,绕了两天才到。可这次,他按照导航提示走,显示屏上的路线清晰明了,每到一个岔路口,都会提前提醒“前方500米左转”,甚至连哪里有低空障碍物,都会标出来。
“太准了!”张师傅顺利到达北部山区时,忍不住对着对讲机喊,“以前走山路,我总怕走错,现在跟着导航走,再远的路都不怕,还能准时到!”
随着50个地面定位基站全部投入使用,3号宇宙的农产品物流彻底变了样。以前从北部山区把水果运到南部港口,要走10天,现在只用1天半;从东部沿海把水稻运到西部高原,以前要7天,现在只用1天;全宇宙的农产品物流时间,平均缩短了80%,损耗率从过去的15%降到了3%以下。
物流通了,叶云天开始着手规划“科技种植带”——他知道,要实现全域覆盖,不能只靠零散的乡镇推广,得按地域特点,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区域,让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核心作物,再配上配套的仓储、加工和物流,才能真正实现“产销一体化”。
在中部平原,叶云天规划了“小麦种植带”——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种小麦。他组织农民统一用AI播种机播种、智能滴灌系统灌溉、AI除草机器人除草,还建了5座大型智能仓储中心和10个面粉加工站,飞行农用车每天穿梭在麦田、仓储中心和加工站之间,把新鲜收割的小麦及时运进仓库,再把加工好的面粉运到各个城市。
在南部沿海,规划了“水稻种植带”——这里降水充足,河网密布,适合种水稻。叶云天引进了适合沿海气候的优质稻种,还研发了“水上插秧机器人”,能在稻田里自动插秧,效率是人工的5倍。配套的仓储中心专门设计了防潮系统,加工站能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米粉,通过飞行农用车,当天就能运到北部山区和西部高原。
在北部山区,规划了“果树种植带”——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适合种苹果、梨等水果。叶云天教农民们用温室育苗,用智能监测仪检测土壤湿度和养分,还建了水果保鲜加工站,能把新鲜水果加工成果酱、果干,延长保质期。飞行农用车能直接飞到山顶的果园,把水果运下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力背着水果走山路。
等到三个科技种植带都运转起来时,3号宇宙的农业彻底变了样。中部平原的麦田一望无际,AI机器人在田里忙碌,飞行农用车在高空形成一条条银色的航线;南部沿海的稻田里,水上插秧机器人在水面上穿梭,加工站里的米粉冒着热气;北部山区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保鲜加工站的工人正忙着包装果酱。
农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播种前,小星会根据天气数据预测收成,给出最优种植方案;种植中,智能设备会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补水补肥;收获后,有仓储中心储存,有加工站增值,有飞行农用车运输,就算遇到灾害,也有抗灾科技兜底。
“今年的小麦亩产比去年翻了一倍!”中部平原的王大叔拿着合作社发的收成单,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家五亩地,一年收3000斤小麦,刚够一家人吃。现在能收6000斤,卖了粮食还能存不少钱,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南部沿海的李婶也高兴地说:“我家种的水稻,加工成米粉后,卖到了北部山区,一斤能多赚一块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的水稻能卖到那么远的地方!”
北部山区的张爷爷捧着刚加工好的苹果酱,给叶云天递了一瓶:“叶同志,你尝尝,这是用咱们果园的苹果做的,甜得很!以前咱们的水果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飞行农用车,卖到了南部港口,还出口到了其他宇宙,咱们农民也能赚大钱了!”
叶云天接过苹果酱,尝了一口——清甜的苹果味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十几辆飞行农用车正沿着空中航线飞行,银色的车身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一条条连接各个种植带的纽带。远处的中部平原,小麦种植带的麦田泛着金黄;南部沿海,水稻种植带的稻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北部山区,果树种植带的苹果挂满枝头——这就是他想看到的“全域覆盖”,是科技农业给3号宇宙带来的新生。
“接下来,咱们还要优化种植带的配套设施,再引进更先进的加工技术。”林月瞳走到叶云天身边,手里拿着新的规划图,“1号宇宙的赵凯说,他们有更好的稻种,能让亩产再提升20%,咱们下个月就能引进。”
叶云天点头,目光坚定。他知道,全域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农业科技到生活科技,从3号宇宙到跨宇宙合作,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看着眼前三个生机勃勃的科技种植带,看着农民们脸上的笑容,他更加确定,这条路走对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三个科技种植带上,飞行农用车还在天空中穿梭,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编织一张“科技产销网”。3号宇宙的农业革新,已经从云芳镇的小试点,成长为覆盖全宇宙的大格局,而这张网,还在不断延伸,朝着更广阔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