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在土路上颠簸时,叶云天就已经透过车窗,看到了那片不该存在的“空白”。
2026年4月的青川河下游,本该是两岸芦苇泛绿、河床裸露着湿润泥土的时节——去年这个时候,林月瞳还带着生态组的人来这里测过水质,说等旧水电站的残波再弱些,就能试着种改良水稻。可此刻,车窗外的景象像被人用橡皮擦狠狠擦过:原本蜿蜒的河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巨大的、光滑的半球形凹陷,像是从地面上“挖”走了一块完整的蛋糕,连带着岸边的芦苇、河床的碎石,以及清晨来这里劳作的村民,全都没了踪迹。
“停车。”叶云天的声音比平时沉了几分,他推开车门时,最先闻到的不是往常的泥土腥气,而是一种类似金属加热后的淡腥味——和当年云舟1号启动时,实验室里弥漫的气味一模一样。
林月瞳紧随其后,手里的探测器刚举起来,屏幕就发出一阵尖锐的“滴滴”声,原本平稳的绿色波形瞬间被红色杂波吞噬,右上角的“能量强度”数值疯狂跳动,最终停在“11.7微特斯拉”——是西山旧能源站残波强度的三倍还多。“是虫洞特征能量,”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云舟1号的能量图谱,两条曲线几乎完全重叠,“和序章里检测到的波动同源,只是强度翻了倍。”
凹陷周围已经围了些村民,大多是附近村子的人,有人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锄头,有人蹲在地上抹眼泪。看到叶云天和林月瞳穿着印着“能源修复小队”的防护服走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迎上来,手里举着一顶破旧的草帽:“叶队长,你们可来了!老周他们……老周他们还在里面啊!”
叶云天接过草帽,指尖能摸到残留的潮气——这是清晨劳作时,村民戴在头上挡露水的。他抬头看向那片凹陷:直径足有一公里的半球形区域,边缘像是被精密仪器切割过,没有一丝泥土外翻的痕迹,连最细的沙粒都不见残留。凹陷的内壁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用手摸上去是凉的,没有日晒的温度,也没有泥土的粗糙感,反而像触摸一块打磨过的钛合金板。
“什么时候发现的?”叶云天蹲下身,将便携式光谱仪的探头贴在凹陷边缘,仪器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无物质残留,检测到微量跨空间粒子,能量特征匹配云舟1号虫洞波动……”
“今早六点多,”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家就在河对岸,早上起来喂鸡,就看见河上空闪了一下蓝光——不是闪电,是那种淡蓝色的膜,像把整个河湾罩住了似的。我还揉了揉眼睛,想着是不是看错了,结果再一看……河没了!老周他们几个在河边割芦苇的,也没了!”
“淡蓝色的膜?”林月瞳立刻追问,手里的探测器对准凹陷中心,“您能仔细说说吗?比如膜的形状、亮了多久?”
“就是圆的,刚好罩住下面的河湾,”老人比划着,手指颤抖,“亮了也就一秒钟吧,没声音,也没刮风,就那么闪了一下,然后膜没了,河也没了。我们跑过来一看,就剩这么个坑……喊了老周他们的名字,没人应,连他们的镰刀、水桶都没留下。”
叶云天站起身,走到凹陷边缘的一块田埂上——这里本该是村民种玉米的地方,现在田埂的尽头突然断裂,断口和凹陷边缘一样整齐,像是被无形的刀切断。他拿出手机,调出2025年云舟1号首次试航时的视频:画面里,淡蓝色的光波从云舟1号的立方体外壳上扩散开,包裹住实验用的小麦幼苗,瞬间完成传送。视频里的蓝光,和老人描述的“淡蓝色光膜”,颜色、亮度甚至扩散的速度,都一模一样。
“把云舟1号磁约束环的参数调出来。”叶云天对林月瞳说。林月瞳立刻操作探测器,调出2025年9月的质检数据——那枚有0.02毫米磨损的磁约束环,在高能量输出时会出现“参数漂移”,当时记录的漂移频率是“4.2赫兹”。而此刻,光谱仪检测到的凹陷区域能量频率,正是4.2赫兹。
“完全匹配。”林月瞳的声音有些发紧,她将探测器屏幕转向叶云天,“光膜的能量特征、波动频率,甚至覆盖时的静默状态,都和磁约束环磨损后的参数漂移一致。这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常规武器能做到的——没有爆炸,没有冲击,是纯粹的空间层面的‘剥离’。”
叶云天点点头,目光扫过凹陷中心——那里的跨空间粒子浓度最高,光谱仪的探头在微微发烫。他想起序章里的推测:未闭合的虫洞裂隙,在能源残波的共振下扩大,形成了空间吸附力。现在看来,这个推测已经被验证了——青川河下游的旧水电站,残留的能源残波与虫洞裂隙共振,让裂隙扩大到足以“吸附”一整个河湾的程度,那道淡蓝色光膜,就是裂隙扩张时产生的空间屏障,将河湾、水流和村民一起,从本宇宙“剥离”了出去。
“有没有可能是外力攻击?比如……其他势力的技术?”一个年轻的队员小声问,他是去年刚加入小队的,没经历过“植物拯救计划”的研发,对“虫洞”“跨空间”这类概念还带着些陌生的敬畏。
叶云天摇摇头,指着凹陷边缘的田埂:“如果是外力攻击,会有冲击波痕迹,至少会有泥土飞溅、植被倒伏,但你看这里——”他蹲下身,拨开田埂上的草叶,“草还是立着的,叶片上的露水都没掉。而且,攻击不会只‘剥离’特定区域,还能精准避开周围的农田、道路。这只有一种可能:是空间自身的力量,将这片区域‘吸入’了另一个空间。”
“那……老周他们还有救吗?”老人的声音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抓住叶云天的防护服袖口。
叶云天沉默了片刻。他想起2025年,叶云舟从未来回来,说过“时空传送不会直接伤害生命,只是改变空间位置”。但现在的情况是“虫洞裂隙吸附”,不是可控的传送,谁也不知道被吸入的空间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生存条件。他只能拍了拍老人的手,语气尽量平稳:“我们会尽全力查,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裂隙的规律,防止再出现这样的事。”
林月瞳已经开始在凹陷周围布置监测设备——四个小型能量探测器,分别对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来追踪裂隙的能量变化。她蹲在设备旁调试时,突然“咦”了一声,指着探测器屏幕:“你看,能量波动有周期性,每十分钟会出现一次小峰值,峰值方向……指向黑松森林。”
叶云天立刻凑过去——屏幕上的红色波形,每十分钟就会向上凸起一次,峰值对应的方位,正是30公里外的黑松森林。那里有旧能源管道,是当年制造磁约束环的材料来源地,也是能源残波集中的区域。
“下一个目标可能是黑松森林。”叶云天的眉头皱起来,他拿出对讲机,对小队成员说,“立刻联系黑松森林附近的生态站,让他们密切监测能量波动,一旦发现淡蓝色光膜,立刻上报。另外,在这里留两个人值守,记录能量数据,其他人跟我回实验室,分析裂隙的扩张规律。”
夕阳西下时,叶云天和林月瞳回到了西山实验室。板房里的屏幕上,青川河凹陷的能量数据正在实时跳动,旁边是云舟1号的虫洞参数档案。叶云天盯着屏幕上重叠的曲线,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击,试图构建裂隙扩张的模型。
“磁约束环的磨损是根源,能源残波是催化剂,”林月瞳将一杯热咖啡放在他手边,“现在的问题是,裂隙已经连接了未知空间,我们不知道那个空间的情况,也不知道吸附的频率会加快还是减慢。”
叶云天喝了一口咖啡,暖意没驱散心底的沉重。他想起当年研发云舟1号时,为了赶进度,忽略了那枚磨损的磁约束环,现在酿成了这样的后果——15名村民失踪,一条河消失,下一个可能是更大的黑松森林。他打开加密文件夹,里面有年轻的自己和叶云舟的合照,照片里的两人举着云舟1号的模型,笑容灿烂。那时他们以为,穿越时空就能拯救未来,却没料到,拯救未来的过程中,会留下新的危机。
“不管那个空间是什么,我们都要找到关闭裂隙的方法。”叶云天关掉照片,重新看向屏幕,“先从磁约束环的修复入手,当年能用它打开虫洞,现在或许能用它关闭裂隙。还有,黑松森林那边要盯紧,不能再有人失踪了。”
林月瞳点点头,拿起探测器,开始整理青川河的能量数据。实验室外,夜色渐浓,应急灯的光芒在金属管道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屏幕上,青川河凹陷的能量波动仍在继续,每十分钟一次的小峰值,像在倒计时,提醒着他们:一场更大的空间危机,正在黑松森林的方向,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