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场诗:王气北归紫殿开,千军万匠护城陔。青蜈绕殿吞邪雾,太极分光照九垓。三教纹融砖上字,万民心聚阵中胎。从来帝业非天授,尽是人间扫世才。
话说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奉天殿举行迁都大典。金銮殿上,永乐帝身着十二章衮服,手捧 “护世定鼎印”—— 此印以截教青蜈鳞甲、阐教八卦玉、佛教舍利共同锻造,印纽刻着百姓持帚扫街、匠人砌砖刻纹的图景。当印玺落下,殿外太极云气骤亮,青蜈纹、莲花纹、八卦纹在九门城墙上首尾相接,形成 “万教归心” 护世结界。
第一折 礼成象现:万纹聚首护新京
道衍和尚执扫帚立于午门,见观礼百姓衣袂上皆映出微不可察的护世纹光:书生袖摆是儒家笔锋,农妇裙角是耕犁虚影,就连孩童手中的糖葫芦,也在糖衣上凝成 “护世” 二字。“陛下,这结界非仙神所设,是千万人迁都时搬砖运瓦、扫街铺路的愿力所聚。” 他指向承天门,只见当年蒯祥刻的砖纹与孙悟空金箍棒扫魔纹共鸣,竟在空中显化出 “人间自护” 四大金字。
郑和率宝船卫列阵金水河,船上 “万流归心帆” 与殿顶太极图上下呼应。忽有金光自万岁山来,照见山底地脉中沉睡着的青蜈虚影 —— 其鳞甲上密密麻麻刻着迁都工匠的姓名,每道刻痕都泛着护世微光。“大帅可记得?开挖太液池时,万名役夫曾以血书‘护京’于砖,今成地脉灵枢。” 道衍话音未落,河底突然翻起金浪,竟是当年截教埋下的 “护世碑” 显形,碑身刻满三教护世精要,却在碑额嵌着百姓扫帚的图案。
第二折 魔影窥隙:修罗族暗袭阵眼
正当钟鼓齐鸣时,西北天际突现修罗族 “灭世黑云”,七十二朵黑云各化魔将,手持染血的截教叛旗,直扑紫禁城 “玄武阵眼”。为首者正是地蜈真人余孽 “裂脉修罗”,其手中黑锄曾掘断居庸关地脉,此刻正对准万岁山青蜈眼:“迁都礼成又如何?阵眼未稳,我等便要掀了这护世皮!”
道衍急祭青蚨罗盘,却见罗盘中心 “护世” 二字被黑云遮蔽:“不好!此獠盯上了地脉中的匠人念力!” 郑和欲调宝船卫回防,却见魔云已至玄武门,门额斩仙剑残片竟在黑雾中暗哑 —— 原来裂脉修罗以 “焚念妖火” 灼烧砖底匠人真名,妄图断了地脉与人心的连接。
第三折 万心共振:百姓挥帚破魔障
千钧一发之际,永乐帝忽觉掌心护世旗发烫,旗面竟映出宫外景象:九门百姓听闻魔袭,纷纷取出家中扫帚、锄头等 “护世兵器”,朝紫禁城方向齐挥。卖豆腐的老汉在门板画青蜈纹,绣娘在锦旗上缝莲花瓣,就连寒窗苦读的举子,也以墨笔在纸页写下 “护世” 咒文,万千微光顺着地脉汇入阵眼。
“陛下,阵眼在‘人’不在‘地’!” 道衍大喝,扫帚扫出《护世实录》,书中记载的匠人、漕工、书生影像纷纷飞出,与百姓心光融合。永乐帝顿悟,持印朝万岁山虚按,印上百姓扫街图与青蜈眼重合,顿时山底传出金石之音 —— 那是千万匠人刻砖时的凿声,此刻聚成护世金钟,震碎焚念妖火。
裂脉修罗惊见黑锄上的 “灭世” 纹被扫成齑粉,抬头只见玄武门砖缝中渗出金光,每道光芒都是百姓持帚的剪影:老妪扫去门阶阴灰,孩童扫亮角楼灯笼,匠人扫净砖面邪雾。这些剪影聚成巨帚,竟比当年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要高大,一帚扫去,七十二朵灭世黑云当场消散。
第四折 阵纹永固:三教同辉照山河
魔云退散后,道衍引朱棣观阵:但见太极阵的阴阳二气已与百姓心光合流,青蜈纹不再是截教独属,莲花纹里藏着儒家 “礼” 字,八卦图中嵌着法家 “明” 纹,真正成了 “万法归心” 之相。更妙在市井街巷,百姓自发在门前刻 “护世砖”,在檐角挂 “扫魔铃”,将整座北平城织成了活的护世阵。
“大和尚,这阵能护几时?” 朱棣望着城外来往的商队、耕作的农夫,忽见他们的身影皆被护世纹光笼罩。道衍笑道:“陛下,当年姜子牙封神,截教布纹,西方教传经,终究是为引出人心。如今百姓自扫心尘,自护家国,这阵便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除非人间再无扫街之帚,否则永无崩毁之日。”
尾折 护世长歌:人间自此无劫灰
迁都礼毕,道衍在《护世通史》写下终章:“北平之固,不在城墙高厚,不在阵图玄妙,在千万人愿执帚而扫,愿荷锄而耕,愿握笔而书。此心不散,护世长存。” 郑和则将迁都时的护世景象绘入宝船,船帆上永乐帝持帚、百姓呼应的图景,成了海上诸国的护世图腾。
孙悟空驾筋斗云绕城三匝,见城砖上的护世纹与花果山的扫魔纹已不分彼此,笑道:“好个北平城,比俺那水帘洞多了千万个扫魔的老孙!” 申公豹在归墟遥拜紫禁城,将扫帚埋入沙滩,沙中竟长出护世青蜈草 —— 他终于明白,当年截教与阐教的争斗,终究化作了人间千万把护世的扫帚。
此后百年,无论修罗族再布灭世阵,还是阎罗族再开鬼门关,北平城的护世纹光始终不灭。每当阴雨连绵,城墙上便会浮现匠人刻砖的身影;每当夜幕降临,千万盏护世灯便连成星河,比任何仙神法相都要璀璨。因为世人终于懂得:护世之道,从来不在九霄云端,而在每个凡人愿意低头扫去尘埃的瞬间。
正是:
迁都礼罢阵纹成,万帚千灯照帝京。
莫道仙神能护国,人间自有扫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