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巷还是云城最贫穷的亲民巷,窄窄的巷道,破旧的土坯房,破旧的小院子一家挨着一家。
不少院子里传出争吵声、叹息声、鸡叫声、小儿玩闹声…
巷子深处,一间新院子就那么与众不同的出现在了几人眼前。
虽然也是小院子,因为翻建过,显得很是气派。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大门上建了一个小巧的门楼,门楣上挂了一块红底黑字的“任宅”门牌。
此时红褐色的双开木门紧闭。
这里就是任夫子的家,三郎上前叩响了门环。
胡老二、冯铭轩和顺子站在三郎身后,院子里隐隐传来脚步声。
“吱呀”一声门开后,一身月白色棉布长衫的任重微笑着站在门后。
“三郎见过夫子!”三郎恭敬的对任重拱手行礼。
“三郎免礼!”任重温声道。
随后他对门外的三人做出请的手势,“胡老爷请进!铭轩和顺子请进!”
四人一起进入院内,顺子用脚轻轻的反关上门。
小小的院落,重新翻建过,主屋是一间宽敞的大堂屋,左右两边还是一间厢房,左边的厢房边建了一间偏房做膳房,右边的厢房边建了一间偏房做洗浴房。
院子的角落里建了一座精致小巧的翘角凉亭,顺着院墙边种了几株兰花。
青砖青瓦建的房子,青石板铺的院子,院落虽小,显得格外整洁雅致。
一家四口足够住了,任重一人住,倒显得孤单冷清。
三郎先去了膳房,见炭炉上的陶罐里烧好了开水,他从储物柜里找到茶盏和茶叶,泡了几盏茶,用托盘送去了堂屋。
顺子把提来的吃食,一一在膳房放好。
堂屋里,胡老二和冯铭轩刚给夫子的牌位上完香。
三郎将托盘放在小几上,恭敬的站到几个牌位前。
任重点燃一炷香递给三郎后,指着“少爷任远洋之位”道:“三郎,这位才是你真正的夫子!”
三郎跪在牌位前,恭敬的磕了三个头,起身后再拜了三拜。
任重接过香插进香炉里,温声道:“少爷!任重自作主张替您收了胡三郎做门生,这个孩子聪慧,是个可造之才,您在天之灵也定会欣慰的。”
任重转过身,看着三郎道:“三郎,你既拜入我任家师门,往后为人处世都要堂堂正正,就是不能发扬光大,也万万不可辱没师门!
你的夫子德高望重,教出来的学生不说桃李满天下,官至三品高位的也有一位!”
三郎对着夫子的牌位行了拱手礼:“学生谨记夫子的教诲!”
冯铭轩对任重抱拳行礼后道:“任叔,三郎还没有名字,你能不能给三郎取个名字?”
忍重摸了摸下巴的短须沉吟片刻,目光落在三郎身上,温声笑道:“三郎这孩子温和聪慧,颇具君子之风。
就取表字‘逸尘’吧!‘逸’有逸群之才之意,‘尘’指不沾染世俗之浊,望三郎往后能有超凡的才华,又能洁身自好。”
冯铭轩和顺子鼓掌叫好,胡老二见女婿鼓掌了,他也跟着鼓起掌来。
三郎的眼中满是惊喜与感激,连忙再次向夫子行礼:“学生多谢夫子赐字,学生定会铭记表字之意,不负夫子的期望。”
胡老二虽然不懂儿子名字的意思,但儿子的名字好啊!不像他胡家村的兄弟们:胡大牛、胡二牛、胡铜柱、胡狗蛋、胡铁蛋……
几十岁了还被叫“狗蛋,二牛”,唉!
胡老二对任重不住的抱拳道谢:“多谢夫子给我儿取了名字,这是我们胡家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任重摆摆手道:“三郎如今有了名字,便更要有读书人的样子!无论三郎走到何处、何高度,都要记住为师给你取名的初衷!”
三郎重重的点头,他看着任重郑重道:“夫子!我想参加科举!”
任重看看三郎的表情,又看向胡老二和冯铭轩,他们俩对着任重微微点头。
任重了然,看来他们来之前已经商议过了,任重严肃的开了口:“三郎,你能说说为何要科举吗?你能有此志向是好事。
但科举之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艰辛非常人所能承受。你可知晓,多少学子皓首穷经,也未能得偿所愿。”
任重随即把目光投向胡老二,他抱拳道:“当初胡老爷和我说,你只希望我教三郎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看契书的!”
胡老二点点头道:“先生,家中逸…逸逸尘也是刚刚才告知我,他想走科举之路!嗨…先生,他小孩子家家的哪里懂科举?许是这两日在云城看到书院了才有了这个想法。”
胡老二一脸讪讪,虽然在女婿家商量好了,可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发怵是怎么回事?科举啊,考功名啊…
三郎对夫子深揖一礼后,朗声道:“夫子!学生想参加科举的想法,最直白的原因是,学生不想阿爹服劳役!
夫子,学生的娘亲早死,阿爹抚养阿姐和学生日夜操劳,他今年才三十四岁,昨日在医堂看诊,大夫诊出阿爹有劳损的症状。生在农户,每两年就要去服长达四十五天的劳役。
学生不想阿爹到了六十高龄还要去服劳役!学生参加科举之路,要是考取功名了,阿爹就不用服劳役!夫子,学生为了阿爹不用服劳役而科举!”
为了让阿姐有底气,有靠山的话,三郎没有说出口。姐夫对阿姐珍之重之,阿姐不需要他这个靠山,姐夫就是阿姐的靠山。
三郎的话说完,堂屋里一片寂静,众人都被三郎这番肺腑之言所打动。
任重缓缓吐出一口气,他的学生今日为了他的老父亲不用服劳役而读书,等他考取功名了,也能为一方百姓谋福祉啊!学生是个内敛含蓄的孩子,他定是有此想法,只是藏在了心里!
任重想,他看到学生的第一眼真的没有看错,此子绝非池中物,学业上他日定会有一番成就!
胡老二听了儿子的一番话,他的眼眶泛红,他没想到儿子竟有如此孝心,心中既欣慰又自责,自责自己没有能力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原来他的辛苦,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他胡老二的儿子,原来是为了他不服劳役而走上科举之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