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知府赴任的时间比较赶,所以政务交接仅用了三天,便匆忙离开了青阳郡。
离开前,府衙的官员聚集酒楼,一起为知府饯行,同时加深新任知府的印象。
沈淮跟他们都不熟。
一顿饭下来,也算是认识了,大概知道谁负责什么。
前知府一走,沈淮就算正式上任了。
上任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青阳郡的基本盘、政务流程、关键人脉。
基本盘是展开工作的基础,可以从三个核心方向着手。
比如民生经济。
这个主要看人口、耕地、赋税,还有主要产业有什么,同时还要了解百姓目前的主要需求。
如今三月,正是春耕,可以重点关注相关方面。
沈淮在这里划下重点。
接着是安全隐患问题。
治安方面:像街道集市的管控;交通要道是否有盗匪出没;是否有宗族械斗或打劫等问题?
司法方面: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哪方面比较多。
政务流程,有同知、通判,省城安排了刘大人来协助,问题不大。
人脉这块,需要好好捋一捋,因为这个比较复杂。
世家宗族,府学县学还有士绅们……
赴任之前,沈淮自己看了朝廷发下来的流程册子,也曾被谢道珩拉过去“紧急培训”,知道哪块要重点抓,也知道事情有个过程。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颁发政令是一回事,有没有结果又是一回事。
沈淮一边熟悉政务,遇到不清楚的就问同知、刘大人、通判、主簿等人。
无人敷衍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因为他们都清楚沈淮的背景,并不敢糊弄,问到的都会耐心解答,不好解答的就拐个弯。
钱同知与前知府不太合。
吃了很大的亏,大家有目共睹。
其实钱同知能力不错,可年底政绩考核的时候,知府对其评价很一般,他自己又没人脉,想升上去就很难。
毕竟黔中省有九个州郡。
巡抚和总督那么忙,若无关系,他们也很难注意到。
你优秀,别人也很努力。
这次,钱同知学乖了。
凡事沈淮问的,不管懂不懂,态度一定要到位。
争取留给好印象。
不求提携,不打压就行。
吴通判呢,年纪比同知大,觉得自己的仕途也就这样了,看得比较开。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然后再过几年便可告老还乡。
态度谈不上积极,又达不到懒散的地步。
十天过去,沈淮大概了解青阳郡的基本情况后,立即给总督和巡抚递拜帖。
结果,拜帖还没出城门,刘大人就找来了。
“沈大人,刘某后日回黔宁府,你要不一起?”刘大人道明来意,“其实,来青阳郡之前,上头交代了,若是时间合适,便带沈大人一起上省城。”
“那巧了。”沈淮笑道,“沈某也打算后日去黔安府拜见总督和巡抚,有伴了。”
下衙之后,沈淮跟谢知微说自己后日去省城拜见总督。
谢知道道,“夫君路上注意安全,需要准备什么,妾身提前安排。”
“准备一些茶叶和土仪即可。”
现在朝廷严抓贪官受贿,还是低调点为好。
第二天上衙,沈淮叫来钱同知和无通判,告知自己要去省城几天,并简单交代两人的工作。
两人表示没问题。
接下来,沈淮开始整理报告。
从青阳郡到黔安府,需要乘坐五六天的马车才能到。
若是起码,三天就能到。
为了赶时间,沈淮和刘大人都选择了起码。
天还微亮,两人便策马往黔安府而去。
这刘大人挺有意思的,有意无意透露一些信息给沈淮,想看沈淮的反应,结果什么也没看到。
于是他便觉得,沈淮是个有城府的。
想想也是,若是没两把刷子,即便背靠谢氏和黎山,也不敢单枪匹马来赴任。
试问,哪个知府上任,没有几个幕僚?
沈淮倒好,仅带了一个师爷,一个半桶水的跟班就来了。
偏偏人家,适应能力很强。
不到半个月,便将青阳郡的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嗯,起码适应这块,他是优秀的。
至于后面什么样,时间会告诉他答案。
“刘大人,沈某初来乍到,要不是有你在,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啊。”沈淮面露感激,假装一点也看不出对方的试探。
此人是官场老油条了。
他说的话,十句里可能有一句是真的;要么看似真的话里,可能全是假的;要么半真半假,让你真假难辨。
沈淮初来乍到,了解信息有限,不会别人说什么便信什么。
所以刘大人说的那些,他只是听听而已。
在官场上,浅交言深的,往往都有个坑等着你。
装傻是不错的选择。
三日后。
两人顺利抵达黔安府。
沈淮在刘大人的指引下,顺利见到了总督。
总督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身形偏瘦,给人的感觉,很严肃。
事实证明,沈淮的猜测没错。
总督的目标导向很强,而且极为注重结果。
沈淮简单介绍之后,他便切入了工作模式,比如郡城现存问题,该如何解决,下一步又是什么动作。
这些沈淮早有准备,不用打草稿便能回答。
几番问话,见沈淮对青阳郡确实有基本的了解,总督的神色终于没那么严肃了。
“来日方长,今日便到这吧。”
“下官告退!”
离开总督衙门,沈淮去酒楼吃了午饭,便转战巡抚衙门。
巡抚是他的直接上司,拜访流程比总督更为严谨。
简单叙话之后,沈淮开始进入汇报模式,比如辖区情况、钱粮财政、司法治安、民生治安。
先汇报现状,再根据现状点出问题所在,接着是解决方案,以及对未来的一个规划。
蔡巡抚一边听,时不时提出疑问。
整个过程,沈淮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观点及见解都挺符合青阳郡现状。
“不错。”蔡巡抚缓缓开口,“能在短时间内便看出问题所在,看来你不仅用心,还有悟性。”
调令下来的时候,他还担心沈淮能力不足。
毕竟,科举考得好,不代表治政能力也强。
是他多虑了。
黎山嫡传,又怎么会是草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