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辉心中掠过一丝疑虑。
这位查先生,姿态是不是放得太低了?
虽说他只是明报集团的老板,集团这会儿还没上市,但 “金庸” 这两个字,在小说界早已是泰山北斗级的存在。
经营明报这么多年,无论是声望还是财富,都早跻身顶尖行列。
眼下他这般诚恳致歉,甚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是有求于邵六叔,还是…… 有求于自己?
心里念头转得飞快,脸上却没半点波澜。林祖辉语气温和地开口:
“查先生,您太客气了。”
“观点这东西,本就是越辩越明,道理也是越说越清。”
“只要报社不亲自下场当辩手,多登些不同角度的社评,让读者自己判断,我看也没什么不好。”
金庸刚要接话,一旁的邵六叔却抢先开口,语气带着长辈的熟稔和打趣:
“阿辉,你先别急着帮他开脱。”
“这次他们三位,可都欠了你一个人情。你记着,该让他们还的时候,千万别客气。”
东方日报的马登坤见状,干脆把话挑明。
就算林祖辉来了,在这张桌子上,论出身和 “清白”,他自认还是垫底的。
他是黑道家族出身,父亲和伯父 “大小马”,更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大毒枭。
这背景想洗都洗不白,平日里自然更得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
“林生,六叔说得对,我们确实承了您的情。”
马登坤语气诚恳,“如今港岛的报业不好做,尤其是我们这些想保持中立的。”
“眼下这局势,非左即右,不管怎么写报道,都难免得罪一方,动辄得咎。”
说着,他目光转向面色凝重的金庸,举了个现成的例子:
“查先生的现状就是明证。明报今年频频被各方势力探询收购意向?”
“不就是有人想通过控制明报,影响舆论、左右时政吗?”
“可现在,查先生是卖也不敢卖——无论卖给哪一边,都会彻底得罪另一边,最后里外不是人。”
星岛日报的胡仙这时优雅地端起茶杯,轻啜一口,也加入谈话:
“林先生昨日提出的中立方案,很有意思,确实给大家指了个全新的方向,提供了难得的缓冲空间。”
“方才我们还在聊这事,现在您本人就在这儿,不知能不能为我们再深入阐释一下?”
她似乎顾及到林祖辉可能对媒体有顾忌,又微笑着补充,姿态放得极低:
“您放心,这就是朋友间的私下交流,畅所欲言就好,今日说的话,绝不会见于报纸。”
听到这儿,林祖辉心里顿时豁然开朗。
这还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误打误撞对了路子。
左派、右派的报社各有基本盘和支持者,反倒是他们这些想走中间路线的媒体,处境最尴尬。
眼前这三位,已是中立媒体里做得最成功的,可即便如此,这 “墙头草” 也当得一点不轻松。
左右逢源的同时,也意味着左右为难。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不疾不徐喝了一口,心里已有决断:
与其迂回,不如单刀直入。
“港岛回归,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不用怀疑。”
林祖辉放下茶杯,声音平稳又清晰,
“对岸已经用实力证明,他们有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陆军。”
“当年条件那么难,都能一战定乾坤,如今铁了心要收回港岛,大英就算不甘心,又能怎么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几人。
见他们都默然不语,显然对这个判断没异议,才继续说:
“关键是,回归之后呢?”
“港岛能有今天的繁荣,根基是欧美世界认可这里的自由贸易地位——全世界的商品、资金,都能在这儿自由中转、流通。”
“要是用激烈的方式强行收回,战火一开,这座城市的独特价值就全没了。”
“那是双输的局面。”
“所以,要保住港岛的繁荣,和平谈判是唯一的出路。”
金庸听得不时点头,对林祖辉这番冷静客观的分析很是赞同。
与此同时,他心底那根沉寂多年的心弦,好像被轻轻拨动了一下。
他创办明报、写社评,固然是事业,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份议政、参政的抱负?
要知道,当年抗战胜利后,他曾满怀热忱想进外交领域,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受阻。
可这份关乎家国天下的理想,也没完全泯灭。
以前是没机会,如今,一个可能参与塑造港岛未来的契机,好像就摆在眼前。
“林生,您的判断,我非常认同。”
金庸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热切。
“那按您的意思,既然双方在有些问题上都难退让,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形成平衡?”
“就像您说的,让港人自己治理港岛?”
林祖辉点了点头——道理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没错。”
“对岸天然会更信任血脉相连的同胞;而大英还有近十年时间,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撤离殖民地前埋各种隐患。”
“对我们这些家人、亲朋、产业根基都在港岛的人来说,推动港人获得真正的治理权,是实现平稳过渡、保障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邵六叔没急着说话,而是饶有兴致地观察金庸的反应。
他和金庸私交很深,自然清楚这位老友心底没熄灭的火苗。
林祖辉本人志在商界,对从政没兴趣,但眼前这位报业大亨,可就未必了。
果然,金庸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猜测。
“林生,不知道我能不能以您刚才阐述的方针为核心,亲自在《明报》上写系列文章,系统地宣扬这套政治主张?”
林祖辉闻言,倒有些意外。
金庸早已功成名就,何必还要亲自冲到舆论第一线?
而且查先生是 1924 年生人,今年已年过六十。
这个年纪,通常该求稳享清福了,难道还有兴趣要实现政治理想?
就算有,时间上也太晚了点吧?
“查先生,您的热情真让人敬佩。”
林祖辉仔细斟酌着用词:
“不过,冲锋陷阵的事,是不是先找些更有锐气、又有意在政坛发展的年轻人来做更好?”
金庸摇了摇头,态度却很坚决。
他这辈子,名和利对他来说已是浮云。
到了这个年纪,有些藏在心里多年的念想,既然有机会去实现,为什么不去做?
至于失败的风险?这又不是搞武装暴动。
以他的声望和地位,就算观点不受当权者欢迎,最多也就是报纸受点压力,对他个人影响微乎其微。
“林生,不瞒您说,在动笔写小说之前,我最初的理想,是想投身政治,为国家、为桑梓做些实事。”
金庸的语气带着几分追忆和坦诚,“只是当年机缘不合,加上对岸…… 嗯,有些历史原因。”
“过去的港岛,华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是难如登天。”
“如今能有幸参与到可能改变这座城市未来走向的大事里,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我绝不会退缩。”
林祖辉看着眼前这位目光炯炯、神情坚定的长者,倒有些刮目相看。
他没料到,这位年过六旬的文坛巨匠,还有这么足的心气和魄力。
金庸愿意主动站出来当马前卒,林祖辉自然没理由阻拦,但有些现实,必须提前说清楚。
“查先生,您的理想和担当,真让人肃然起敬。”
林祖辉语气郑重,“不过,有些话我得说在前头。”
“您若以知名报人、评论家的身份,深度介入政治议题,将来要是想转身当纯粹的政治人物,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
“因为您过去公开发表的每一个观点,都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靶子。”
金庸闻言,只是淡然一笑,似乎根本不在意。
他如今连报社的具体事务都觉得力不从心,难道还会奢望竞选港督吗?
他只是想趁着身体还行、头脑还清晰的时候,做一点真正想做的事,发出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仅此而已。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
有金庸这位文坛泰斗、报业巨子愿意挺身而出扛大旗,这个本土中立阵营的影响力,瞬间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几人商议决定:由金庸在《明报》上率先发声,定下基调;
随后,马登坤的《东方日报》和胡仙的《星岛日报》联动,再联络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跟进造势。
同时,他们也会用各自的人脉,积极联络港府内部有潜力的华人中高层官员。
让他们为这个新兴的政治阵营摇旗呐喊,吸纳力量。
林祖辉也当场承诺:等他下月从对岸回来,会在13号办一场隆重的酒会,到时候邀请不少有合作关系的华人官员出席。
正好借这个机会观察甄别,看看哪些人是值得支持和投资的政治潜力股。
谈妥政治立场联盟的大框架后,林祖辉顺势把话题引到自己的文化战略上。
希望这几位也能加入金像奖筹备委员会。
港岛出了一个亚洲级的奖项,对他们这些媒体也是好事。
以后奖项举办期间,他们能随时采访顶级明星、大导演,甚至活的主办方的一手消息。
三人自然不会拒绝加入。
甚至明确表示,可以赞助一点经费,以获得采访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