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打造一个藏兵之地,可不仅仅是训练士兵那么简单……
正在朱允熥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应天府的皇帝朱元璋终于拿到了朱允熥之前让柳公公送回去的奏折。
“我就要看看,你怎么跟我解释!”朱元璋小声嘟囔着,然后打开奏折仔细阅读。
看着奏折的内容,朱元璋脸色变化不断,旁边陈洪和其他太监们都被吓得满头大汗。
“皇上生气了!”这是奉天殿里所有人的直观感受。
吴王朱允熥在奏折里写了什么,居然让皇上如此愤怒?
要知道,这些年来,朱元璋很少发火。就算朱允熥之前私自处理户部官员和锦衣卫的事情传到他耳朵里,他也只是面无表情,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可是这次,仅仅是一份奏折,就让朱元璋非常生气。
虽然不知道奏折里写了什么,但陈洪心里清楚,接下来恐怕会有人倒霉了。
“老家伙,你说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朱元璋放下朱允熥的奏折,看着陈洪,语气平静地问道。
“回皇上,老奴认为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生活安稳,能吃饱穿暖。”陈洪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这样问,但还是如实回答。
“那么对于灾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朱元璋继续追问。
“回皇上,对于灾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填饱肚子,穿上暖和的衣服。”
“对呀,像你这样的老家伙都明白的道理,可有些人偏偏不明白,或者他们其实明白,却故意装作不知,就是为了从我们这里捞取更大的功劳!”朱元璋越说越生气,那双锐利的眼睛突然眯了起来,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洪武二十六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距离新年只有六天的时间了。
应天府已经开始弥漫出过年的气氛。
街上的行人增多,大家都在忙着置办年货。
就在这一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押送囚犯的车队终于抵达了应天府。
朱允熥抓来的户部官员和锦衣卫加在一起有不少人,十几辆囚车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气势汹汹地进入了应天府。
这下子,可把街坊邻居们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纷纷停下脚步围观。
“怎么这么多囚车?这些人到底犯了什么大罪,搞得这么兴师动众?”
这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接着,有人注意到,这些人穿的竟是官服,更奇怪的是,后面几辆囚车里的人还披着飞鱼服,那可是锦衣卫的衣服!
“这些人真是朝廷里的官员?怎么瘦成这样?到底犯了多大的罪,连饭都不给吃?”
“连皇帝直管的锦衣卫都被关起来,这回应天府怕是要出大事了。”
“我前几天听别人说,有十几辆囚车从捕鱼儿海那边一路南下,说的就是这些人吧?”
“快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我也只是听人说的,好像和吴王殿下有关。”
“吴王?就是那个在应天人人喊打的废物王爷?怎么会扯上他?”
老百姓最爱凑热闹,朝廷的官员和锦衣卫被关进囚车就够轰动的了,现在又提到朱允熥,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
在应天,朱允熥的名声烂透了,简直坏到家,坏事做尽,人人喊打。
那时皇帝把他贬到捕鱼儿海,好多应天府的百姓都在家放鞭炮庆祝,终于把这个祸害赶走了。
虽然之前皇帝为了表扬朱允熥,专门贴了告示,但大家对他的看法一点没变。
“这事说来话长,得从上次皇帝贴告示夸吴王的时候说起!”
“那时,吴王听说北方许多地方闹雪灾,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吃不上饭,就说只要愿意干活的灾民都可以去海城,他绝不会亏待他们。”
“停停停,你是不是吴王派来的?怎么净说他的好话。”
有人听不下去了,吴王是什么人,应天府的人都清楚得很。尽管上次皇帝贴了告示,但大多数人根本不相信,认为朱允熥做不出这样的好事。
“爱听不听,你们不想听,我也不说了!”
突然被反驳打断,这个人很不高兴,一甩袖子准备离开。
“兄弟别走,我们当然想听,你继续讲!”
“对对对,就是你,不想听就走远点,别打扰我们。”
居然有人来搅局,简直不能容忍,立刻把他赶走了。
“好吧,那我就再说说。”
“估计很多人会觉得以前那些皇榜上吹嘘吴王的事都是假的,或者夸张了吧!”
“但我得告诉你们,那些事是真的。”
有人聚在一起闲聊,说起这么件事:他的一个远亲住在松花江附近的小城,距离捕鱼儿海不远。当时听说海城要扩建,需要招募劳力,他那个亲戚就想反正没事干,就约了几位老乡一块儿去了。
“你们猜他们去之后怎么样?”
“到底怎么样?”
周围的人都竖起耳朵听。
“告示上说的都是实话,干一天活儿给三十文钱,吴王殿下在伙食上也没亏待大家,干活干得可起劲了!”
“一天三十文?我们应天府都没这么高的工钱吧!”
“是,应天府最高的日薪也就二十五文,还不包饭。”
“这么看来,这吴王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嘛!”
人们忽然觉得吴王挺把百姓放在心上的。
“这不算什么!后面还有更厉害的呢!”
这家伙说得好像说书的一样,一点点吊大家的胃口。
这时,他已经围了一圈听众。
“快说呀,别再卖关子了!”
“这就说到那二十多万灾民来到海城的事儿了,你们知道吴王给灾民吃的什么吗?”
“吃什么?”
“稠粥,顿顿稠粥,一天三顿!”
“什么!天天三顿稠粥?这待遇,简直是优待,比干活的民夫还好。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多粥,粮食够用吗?”
“当然不够!听说当初吴王手里的粮食只够吃十几天的,眼看快断粮了。可没几天,吴王居然从冰湖里捞出无数大鱼。”
“就在吴王带着人捕鱼时,户部的赈灾官员到了海城。”
“他们直接越过吴王,把海城的粮食管控起来,连吴王让人捕来的鱼也全收走,一口都不让百姓吃,他们自己吃得油光满面,而百姓却饿得面黄肌瘦。”
“吴王回到海城听说这事,立刻让人接管粮食发放,当天就恢复了原来的发放量。”
“本来那些户部官员还嚣张得很,想收拾吴王,吴王一发火,直接杀掉大部分户部官员,剩下的全关进大牢。”
“除了户部官员,锦衣卫也来捣乱,全被吴王扔进了大牢。”
“直到差不多两个月前,那些被关在牢里的官员和锦衣卫才被朝廷的人带走。”
听完这些话,大家明白了,原来皇榜上说的都是真的。
现在这位吴王,真的把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为了老百姓,甚至敢直接对付朝廷里的贪官。
以前他在应天干的那些荒唐事,可能是年纪小不懂事。现在看来,吴王是真长大了,懂事儿了。
“这么说,那些被抓的人,是不是当初对灾民不好的那些官儿?”
“对呀,应该没错!”
“乡亲们,还愣着干什么,快拿臭鸡蛋砸他们!”
话音刚落,人群立刻沸腾起来,臭鸡蛋、烂菜叶子、泥巴,甚至还有狗粪,一股脑全朝着囚车扔去。
刘杰这些户部的官员吓得脸色发青,他们压根没想到会有这一天。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同囚车上的锦衣卫眼见状,突然激动得双眼通红,扑向人群。
“都怪你们这些蠢货!”
“都是你们户部的蠢货害得我们这样!”
“打,狠狠地打!”
……
这场面火爆得很,周围的老百姓都被吓了一跳,但紧接着,更多烂菜叶和臭鸡蛋如雨点般飞来。
在常府。
“二哥,二哥,大家对户部的官员和锦衣卫怨气很大,应天的百姓用烂菜叶和臭鸡蛋招呼他们,那场景热闹得很!”
“现在还有不少人给允熥那小子加油打气。”
“大家都说杀得好,砍得妙,吴王为了百姓,连朝廷里的坏官都敢杀,有这样的王爷守边疆,应天的百姓特别放心。”
“老爷子最看重民心,现在应天百姓都站在允熥这边,这事或许还有转机!”
常森听到街上传来的消息,立刻赶回家告诉二哥常升。
这是他自得知外甥在海城闹出事情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到底怎么回事?”
常升一听说囚车队伍快到应天,就马上联系还能替朱允熥说话的同事和老朋友,他知道接下来几天肯定有人会在朝堂上说起这事。
哪料到,他还没出门,三弟就回来了,给他讲了件让他震惊的事。
应天百姓站到了朱允熥那边?开什么玩笑?
允熥在应天府时,那是出了名的坏,不知有多少百姓被他欺负,别说替他说话了,背后骂两句就不错了。
“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反正现在整个应天都在传,说允熥为了二十万灾民和海城五万百姓,不管自身安危,把欺负百姓的坏官全杀了。”
常森如实说道。
“真的假的?”
常升一听,惊得不得了。
“当然是真的,你出去随便找个人问问,都知道这事!”
常森笑着说:“二哥,你看,这样说不定老爷子会网开一面,饶了允熥那小子呢。”
“嗯,是有这个可能,不过希望不大!”
常升皱着眉,一本正经地说:“那小子允熥虽然触犯了大明律,但老爷子应该不会轻易放过他。”
“不过嘛,凡事没绝对,这天下还是老爷子说了算。要是他真想放了允熥,法律在他眼里也就是废纸一张。刑部那些人,在他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老朱当皇帝时,对朝廷的控制力无人能及,他说一不二,谁都不敢多嘴。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着看。就算事情再糟糕,还有免死金牌呢,至少能保他一条命!”
唉,真是急死人了,不知道老爷子会在朝堂上怎么处理这事。
……
徐家府邸。徐妙锦听到应天府百姓对吴王的拥护和赞美,难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她兴冲冲地跑去见哥哥徐辉祖。
“哥,现在应天府的老百姓几乎全站在吴王那边,他真是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父皇一直很在意民心,哥你觉得父皇会不会因此对他网开一面呢?”
但徐辉祖的回答让徐妙锦的笑容立刻没了踪影。
“三妹,你得知道,吴王的事情牵扯到大明律法,这不是父皇一个人能决定的,而是整个朝廷的事。”
“吴王的身份特殊,加上他在捕鱼儿海做的事情,现在朝堂上肯定有不少人想借机整死他。”
“你把朝堂想得太简单了!”
徐辉祖一声叹息,打破了徐妙锦的美好期待。
“别担心,我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做到。实在不行,还有免死金牌呢,这点谁都无法反驳,除非他们想违背律法,否定所有开国功臣的功劳。”
“这种事没人敢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