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向孙权面陈利弊之后,吴郡那边便暂时沉寂了下来。
我知道,这位年轻的江东之主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挣扎和权衡。
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联姻带来的政治利益与风险、
孙尚香本人的意愿与安全、
鲁肃等重臣的意见、
吴国太那边的态度、江东的长远战略,以及……
对我陆昭这个“江东参军”的信任度。
这几日,我表面上依旧处理着参军的日常事务,与鲁肃保持着必要的联系,
甚至还抽空去了一趟蔡琰隐居的幽谷,送去了一些新得的书籍和安抚的话语。
但我心中最关注的,始终是来自吴郡的消息。
玄镜台的情报网络如同无形的触手,时刻留意着孙权府邸的动向,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会被迅速捕捉并传递给我。
我知道,孙权的决定,将直接关系到我下一步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孙尚香的命运,
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未来孙刘联盟的走向。
这绝不仅仅是同意一个女子随军出征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心算计。
徐庶对此也保持着高度关注,我们私下里反复推演了各种可能性。
他认为,孙权最终同意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我的方案确实提供了一个“多赢”的局面,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它解决了联姻的僵局,给了孙尚香一个台阶,彰显了江东抗曹的决心,
还能借我的手去试探汉中的虚实,并将风险控制在“先遣试探”的范围内。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言,这几乎是当下最优的选择了。
但我不敢掉以轻心。
孙权毕竟年轻,有时难免意气用事,而且他对刘备势力的警惕从未放松。
万一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更稳妥(或者说更保守)的方式,
比如强行推进联姻,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一位宗室将领随行,我的全盘计划都将受到影响。
终于,在焦灼的等待了数日之后,消息来了。
并非来自玄镜台的秘密渠道,而是通过正式的官方文书,由鲁肃亲自派人送达。
同时,玄镜台在吴郡的眼线也传回了印证的消息:
孙权召集了核心幕僚,经过最后的商议,正式做出了决定。
我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内展开了那份盖有孙权印信的公文。
公文的措辞十分官方且严谨。
首先,它肯定了“江东参军陆昭”提出的“联合北上,袭扰曹贼后方,以分担正面压力”的战略构想,
认为此计“深合兵法,大有可为”。
接着,话锋一转,提到了此次行动风险极大,
需要派遣一位“智勇兼备、忠诚可靠”且能“代表江东意志”的将领参与协同。
然后,关键的内容来了。
公文明确指出:
“孤念及胞妹尚香,性虽刚烈,然弓马娴熟,忠义可嘉。
值此国难之际,亦当为国分忧。
特命孙尚香整备本部人马(含精锐锦帆卫一部),即日起听候江东参军陆昭调遣,参与北上协同作战事宜。
望尔等同心戮力,谨慎行事,扬我国威,不得有误!”
最后,还附带了一些关于粮草、军械协调的原则性指示,
并再次强调了陆昭作为“江东参军”的节制之权和保障孙尚香安全的责任。
看着那白纸黑字,以及末尾鲜红的“孙”字印章,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紧绷了几日的心弦终于彻底放松了下来。
成了!
孙权最终还是做出了最符合我预期的决定。
他同意了!
他不仅同意了孙尚香随行,还明确了由我节制,并允许她带领一部分锦帆卫
——这无疑是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便利。
我几乎可以想象孙权做出这个决定时的复杂心境。
他或许是真的被我说服了,看到了这个方案的战略价值;
或许是鲁肃和吴国太的意见起到了作用;
或许是对孙尚香这个妹妹终究还是有几分疼爱,不忍看她郁郁寡欢;
或许……他更深层的目的是想通过孙尚香和锦帆卫来监视我,甚至是在必要的时候制衡我?
都有可能。
但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结果对我是有利的。
孙尚香,这位英姿飒爽、武艺高强的江东郡主,即将摆脱政治联姻的枷锁,
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加入到我的队伍中来。
她将不再仅仅是历史上那个身不由己的悲剧符号,
而是将真真切切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汉中风云之中,成为我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甚至……
如我内心深处所隐秘期待的那样,成为我未来道路上,并肩同行的那个人。
我将公文小心地收好,走到窗边,望向西北方向。
那里,是汉中,是关中,是更广阔的天地。
赤壁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荆州的争夺也才刚刚开始,但我陆昭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最重要的那一子,已经落下。
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