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国站在民乐县文化馆门口,抬头看了看那块掉了漆的牌匾,心里空落落的。
今天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
馆里通知他去领退休纪念品,他摆摆手,说:“留给年轻人吧,我用不着。”
他没回家,也没去老地方喝茶。
鬼使神差地,他朝着静音亭的方向走去。
还是那条熟悉的土路,还是那片熟悉的戈壁滩。
只不过,路边的野草似乎比记忆里更荒凉了些。
远远地,他看到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的静音亭。
陈伯不在。
赵卫国走进去,亭子里空无一人,只有那套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低鸣。
他没说话,也没像往常那样拿起锤子敲三下。
他只是默默地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烧焦了边缘的笔记本。
那是他当年为了应付检查,记录“非遗”申报流程的原件。
纸张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每一笔每一画,都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直到最后一页。
空白的页面上,他用铅笔缓缓地写下一行字:
“此处曾有人日日敲三下。”
写完,他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确认字迹清晰可见后,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塞进了亭内座椅的夹缝里。
那是唯一一处能勉强遮风挡雨的地方。
做完这一切,他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静音亭。
三天后,放学铃声响彻校园。
背着书包的姚小波,一路小跑着回家。
路过静音亭时,他好奇地往里瞅了一眼。
咦?那是什么?
他钻进亭子,在座椅的夹缝里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这谁丢的?”
他翻开笔记本,看到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
姚小波歪着脑袋,一脸疑惑。
这是什么意思?
谁会每天来这里敲三下?
他想了想,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就掏出作业本,照着抄了下来。
第二天,语文课上。
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见过最xx的声音》。
同学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地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姚小波看着作业本上那行字,突然灵光一闪。
他提笔写道:
《我见过最安静的声音》
“……我家附近有个静音亭,里面有一套铁架子。听爷爷说,以前每天都有人来敲三下,声音很响亮。可是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人敲了。
有一天,我路过静音亭,在角落里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
上面写着:‘此处曾有人日日敲三下。
我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声音。
它虽然听不见,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持。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见过最安静的声音吧……”
与此同时,老吴家的院子里。
自从上次磁带事件后,老吴就一直提心吊胆的。
他总觉得,那台老旧的录音机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几天,他发现静音亭顶上的太阳能板开始老化,供电系统越来越不稳定。
“这玩意儿,也快不行了。”
老吴叹了口气
自从有了这玩意儿,静音亭才能每天定时播放音乐。
可是,现在太阳能板老化了,维修起来也麻烦。
而且,就算修好了,又能用多久呢?
他想起上次磁带里传来的奇怪声音,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与其修这破玩意儿,不如换个玩法!”
说干就做。
老吴找来了一堆废旧的风铃和电铃。
他把风铃挂在静音亭的顶上,又巧妙地把电铃的触点连接到风铃上。
这样一来,只要风一吹,风铃就会摇动,敲击电铃的触点,形成不规则的电流脉冲。
电流再经过变压器,就能驱动静音亭里的扬声器,播放音乐。
只不过,这一次播放的音乐,不再是定时定点的,而是完全随机的。
风大,就响得厉害;风小,就响得轻微;没风,就彻底没声。
完工后,老吴得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第二天,陈伯来到静音亭,看到顶上挂满了风铃,顿时傻眼了。
“老吴,你这是搞啥名堂?”
老吴笑呵呵地说:“陈伯,你别急,你听听就知道了。”
他按下开关,静音亭里开始播放音乐。
只不过,这一次播放的音乐,时断时续,忽高忽低,完全没有规律。
“这……这是咋回事?”陈伯一脸疑惑。
老吴解释说:“以前是人伺候机器,现在是机器跟着天活。风想让它响,它就响;风不想让它响,它就歇着。这才叫顺应天意!”
陈伯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才回过神来。
“你这老家伙,真是越来越邪乎了!”
有人抱怨静音亭“坏了”,陈伯总是笑呵呵地说:“以前是人伺候机器,现在是机器跟着天活。”
与此同时,省电视台里。
林小满正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她是一名实习主播,每天的工作就是读稿子,播新闻。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台机器,日复一日,毫无新意。
她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她想把那些被忽略的声音,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城市声音考古”——这就是她的想法。
她想用声音来记录城市的变迁,用声音来唤醒人们的记忆。
可是,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无主持人、无画面、无解说。
谁会看这种节目?
台里的领导听了她的想法,都觉得她疯了。
“小林啊,你还是好好实习吧,别想这些有的没的。”
“这种节目,根本没人会看,纯粹是浪费资源。”
林小满没有放弃。
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策划案,一遍又一遍地向领导争取。
终于,领导被她的执着打动了,勉强批了她一个最低预算。
“好吧,就给你一次机会,但你要记住,如果收视率不好,就立刻停播!”
林小满兴奋地拿着批文,开始了她的“城市声音考古”实验项目。
她带着简陋的录音设备,走街串巷,四处收集城市的声音。
菜市场里,小贩的叫卖声、剁肉声、讨价还价声;
公交车上,报站声、引擎声、乘客的聊天声;
公园里,老人打太极的呼吸声、鸟鸣声、孩子们的嬉闹声……
她把这些声音一一录下来,然后剪辑成一个个独立的音频片段。
第一期节目播出当晚,老吴正躺在床上听收音机。
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然后戛然而止。
紧接着,一个清晰的声音传了出来:
“……这里是‘城市声音考古’,今天我们要带大家回到2000年初的民乐县城……”
老吴愣住了。
这个声音,他好像在哪里听过。
紧接着,收音机里开始播放一段录音。
背景节奏,正是“丙三调”变体,细听之下,却又似是而非……
老吴仔细地听着,渐渐地,他明白了什么。
那是静音亭的声音!
那是陈伯敲击铁架的声音!
那是姚小波孙女唱儿歌的声音!
那是……
老吴激动地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子里。
他抬头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风带着灰,回来了。
与此同时,省非遗评审委员会里。
周晓芸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着厚厚的申报材料。
她是一名非遗评审委员会的秘书,每天的工作就是审核各种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
她见过太多的申报材料,也听过太多的故事。
她开始偷偷地收集那些未被申报的日常声响。
村口磨刀声、妇女搓麻绳的摩擦声、孩子吹蒲公英的呼气声……
她不整理,也不归档,只是把它们默默地藏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每月最后一天,她都会把这些录音文件统一格式化。
但在格式化之前,她总会戴上耳机,仔细地听一遍。
没人知道,她的手机里有个加密文件夹,名字叫“不该存在的声音”。
她认为,这些声音,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
深夜,周晓芸轻轻合上电脑,熟练地清空了回收站,又将储存卡进行了格式化。
看着空空如也的文件夹,她长舒一口气。
随后,她拿出藏在抽屉深处的另一张储存卡,插进手机,打开了那个加密文件夹,戴上耳机,静静地听着。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周晓芸吓了一跳,连忙摘下耳机,关掉手机。
“谁啊?”
门外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周晓芸,领导找你,有急事。”
周晓芸心里一紧,连忙起身打开门。
“什么事啊?”
门外的人没有回答,只是冷冷地说:“去了就知道了。”
周晓芸跟着那人来到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坐在办公桌前,脸色铁青。
“周晓芸,你看看这是什么!”
领导把一个U盘扔到周晓芸面前。
周晓芸拿起U盘,插进电脑。
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文件夹。
文件夹的名字是:
“不该存在的声音”陈伯八十岁生日那天,一如既往地完成了扫地。
他照例走到铁架前,手起锤落,敲了三下。
但这一次,铁架却没发出任何声音。
陈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释然。
他不慌不忙地将扫帚靠在墙边,坐在亭子的石凳上,点燃了一根烟。
风轻轻地吹过,带动了顶上的风铃,清脆的铃声响起,电铃的触点也随之碰击,咔、咔、咔——三声。
陈伯笑了,脸上皱纹舒展,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