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守护日
江南水乡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上已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阿婆提着竹篮,将刚蒸好的桂花糕码得整整齐齐,糕面上用红豆沙勾勒出长剑与祥云的纹样——这是“守护日”独有的样式,孩子们见了总会蹦着跳着要两块,说要沾沾玄穹仙将的灵气。竹篮里的热气裹着桂花香飘向巷口,引得早起的孩童围着阿婆打转,小手里攥着铜板,眼神里满是期待。阿婆笑着拿起油纸,将桂花糕小心包好递过去,不忘叮嘱:“慢些吃,别噎着,吃完了去广场看练剑呀。”
巷口的李家布庄前,老板娘正忙着给穿蓝布衫的少年量体裁衣。少年叫阿澈,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画,画上是个身披银甲、手持长剑的仙人,那是他去年在守护日庙会上,听游方画师讲玄穹故事时凭着记忆画的。“要和画里一样的仙袍,领口要绣星星,袖口得有剑纹,”阿澈仰着下巴,眼里闪着光,“我今年要去戏台前演玄穹练剑,阿爹说我舞剑的样子越来越像了。”老板娘笑着点头,指尖的针线穿梭不停,银线在墨色的布面上织出细碎的星光,“放心,保管让你成今年最威风的‘小玄穹’。”布庄里挂着好几件同款小仙袍,都是镇上其他孩子定做的,墨色的布料上缀着银线,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巳时刚过,水乡的河道上飘起了画舫。画舫的桅杆上挂着五彩的绸带,被风一吹,像极了展翅的彩蝶;船头立着扎满纸花的剑形灯牌,灯牌上“玄穹仙将”四个大字用金粉勾勒,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撑船的老船夫姓周,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慢悠悠地摇着橹,嘴里哼着世代相传的调子:“昆仑玉碎传仙讯,陨星轨上护苍生,一剑劈开云和雾,五界安宁记恩情……”船里的孩童们跟着哼唱,声音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手里挥舞着用竹片做的小剑,剑身上还缠着红绸带。有个胖嘟嘟的小男孩模仿玄穹挥剑的姿势,动作太急差点摔进河里,惹得满船人哈哈大笑,周船夫也笑着打趣:“玄穹仙将可不会这么冒失,练剑得沉下心哟。”
镇子东头的广场早已搭起了戏台,戏台用红木搭建,檐角挂着铜铃,风一吹便发出清脆的声响。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贴着红底金字的对联:“一剑护五界安澜,千载传人间烟火”,是镇上最有学问的张老先生写的。戏台前挤满了人,卖糖画的王师傅正用勺子舀起融化的糖稀,在青石板上画出玄穹持剑的模样,引得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捏面人的李婶手里的面团转得飞快,不一会儿就捏出个身披小甲、手持小剑的面人,递给身边的孩子时还不忘说:“拿着,这是玄穹仙将,要好好保管。”空气中弥漫着糖香与桂花酒的清冽,那是广场角落的酒肆特意为守护日酿的,酒坛上贴着“敬玄穹”的红纸。
最热闹的要数戏台旁的“练剑台”,那是用青石铺成的台子,周围围着木栅栏,栅栏上挂着孩子们的画作,都是些玄穹护界的场景。十几个穿着迷你仙袍的孩子正跟着一位白发老者练剑,老者姓赵,曾是江湖上有名的剑客,十年前守护日设立时,他主动从山林里出来,提出教孩子们练剑,说要让玄穹的“守护”二字,刻在孩子们的招式里。“握剑要稳,手指贴紧剑柄,出剑要正,不能歪歪扭扭,”赵老握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的手腕,轻轻纠正她的姿势,“玄穹仙将当年在陨星轨上,便是凭着这份端正心术,才护住了五界。”小女孩叫念念,似懂非懂地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竹剑在她手中划出一道笨拙却坚定的弧线。周围的百姓们纷纷鼓掌,有个妇人拿出帕子擦了擦眼角,轻声说:“要是玄穹仙将能看到这光景,肯定会高兴的。”
午时三刻,戏台的锣鼓声准时响起,“咚咚锵”的声响瞬间让广场安静下来。今日上演的是《陨星护界》,讲的是玄穹与玉帝携手补全星脉的故事,是镇上戏班排了三个月的新戏。扮演玄穹的戏子叫林小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去守护祠看了玄穹的画像,还向赵老请教了基本的剑招。他身着银甲,甲片在阳光下闪着光,手持一把仿制的长剑,一出场便引来满堂喝彩。当戏演到陨星轨上,玄穹用残力护住玉帝,星辰之泪在手中发光,即将嵌入星脉缺口时,台下的百姓们都屏住了呼吸,连哭闹的孩童也被吸引,睁大眼睛看着戏台,眼里满是敬畏。戏散场时,许多百姓自发地往戏台前的功德箱里投钱,箱旁的木板上用墨笔写着:“善款用于修缮守护祠,供奉玄穹仙将”,投钱的人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父母的搀扶下把铜板放进箱子里。
午后的守护祠前,香火缭绕。祠堂是十年前百姓们一起修建的,青砖黛瓦,门口立着两尊石狮子,狮子嘴里衔着石球,模样威严。祠堂里的玄穹画像挂在正中央,画中的玄穹身披银甲,手持长剑,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画像前摆满了鲜花与供品,有新鲜的水果、刚烤的点心,还有百姓自己酿的桂花酒。有个妇人带着五六岁的孩子来跪拜,孩子学着母亲的样子,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妇人轻声教孩子念祠堂墙上刻的《守护赋》:“玄穹仙将,志在苍生,陨星轨上,力挽狂澜……”也有老人坐在祠堂门口的石凳上,给围坐的孩童讲玄穹的故事。讲故事的是张老先生,他捋着胡须,眼神悠远:“当年陨星雨要落下来的时候,天都是黑的,百姓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就在这时,玄穹仙将就站在云端上,他手里的剑亮得像太阳,那些要砸向人间的陨石,全被他挡在了天外。”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有个孩子怯生生地问:“张爷爷,玄穹仙将现在在哪里呀?他还会回来吗?”张老先生笑着指向天空,又指了指身边的桂花树:“他在五界的每一处,在天上的星星里,在这棵桂花树上,在我们吃的每一口饭里,在我们过的每一天安稳日子里。”
黄昏时分,河道两岸亮起了灯笼。这些灯笼都是百姓们自己做的,样式各不相同,有剑形的、玉形的、星图形的,都是根据玄穹故事里的元素做的。剑形灯笼的“剑刃”上贴着金纸,玉形灯笼是用半透明的油纸做的,里面点着蜡烛,像极了当年的灵玉;星图形灯笼则缀着小铃铛,风一吹就“叮铃”响。百姓们提着自家做的灯,沿着河岸缓缓行走,灯影映在水里,随着水波晃动,像一条会发光的长龙。走到石桥中央时,大家会停下脚步,将灯笼放进河里,看着它们顺着水流漂向远方。有个小女孩双手合十,对着灯笼许愿:“愿玄穹仙将保佑,五界永远和平,我们永远有安稳日子过,阿爹也能早点从外地回来。”她的母亲蹲在一旁,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温柔。
夜幕降临时,广场上燃起了篝火。篝火堆是用干燥的木柴搭成的,有半人高,点燃后火苗窜得老高,映得周围的人脸上通红。百姓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手里拿着用桂花枝做的小旗子,旗子上系着红绸带。周船夫又哼起了那首调子,这次有更多人跟着唱,男女老少的声音混在一起,虽然不那么整齐,却格外动人:“玄穹一剑定乾坤,人间岁岁念恩情,守护日里歌与舞,五界安宁永太平……”孩子们穿着仙袍,在篝火旁舞剑,竹剑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守护日最动听的旋律。阿澈舞得格外认真,他的仙袍在火光下泛着银辉,招式比白天熟练了许多,引得周围的人纷纷叫好,他的父亲站在人群里,眼里满是骄傲,悄悄用袖子擦了擦眼角。
卖桂花糕的阿婆提着空了的竹篮,站在篝火旁看着热闹的场景,嘴角满是笑意。她想起十年前守护日刚设立时,水乡还带着几分战后的萧条,百姓们住的房子有不少是破的,孩子们也没什么像样的玩具,能吃上一块桂花糕都是奢侈。如今家家户户都盖了新屋,孩子们有新衣服穿,有玩具玩,还能在守护日里热热闹闹地庆祝,这都是玄穹仙将当年用命换来的。她还想起去年守护日,有个从西域来的商人路过水乡,说那边的守护日同样热闹,牧民们会在草原上搭起帐篷,宰羊煮肉,给孩子们讲玄穹在沙漠找星辰之泪的故事;还有从北方来的旅人说,那边的百姓会在守护日这天,往山上的守护祠送松柏枝,说松柏常青,就像玄穹的守护永远都在。
李家布庄的老板娘站在人群外,看着阿澈的身影,想起自己刚嫁来水乡时的情景。那时她的丈夫还在,丈夫曾说过,等日子好了,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现在的安稳,不是凭空来的,是有人用生命守护来的。如今,丈夫的心愿实现了,不仅孩子们知道,全人间的百姓都知道,有个叫玄穹的仙将,曾为了五界和平,拼尽了所有。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手帕,那是丈夫生前用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桂花,她轻声说:“你看,现在多好,孩子们都记着玄穹仙将,记着这份守护。”
夜渐深,篝火渐渐变小,变成了一堆通红的炭火,但百姓们的热情丝毫未减。有人提议,要把守护日的故事编成小册子,让更多人知道;有人说,明年要做更大的灯笼,还要在河道上搭起灯桥,让更多人看到守护日的热闹;还有人说,要给远方的亲友写信,告诉他们人间的守护日有多好,告诉他们玄穹仙将的故事有多动人。张老先生坐在篝火旁,拿出纸笔,开始记录这一天的热闹场景,他说要把这些写进《水乡志》里,让后人都知道,曾经有位玄穹仙将,为了五界和平付出了一切,也让后人知道,人间的百姓从未忘记这份恩情。
周船夫坐在石桥上,看着河里漂远的灯笼,灯笼的光在夜色里渐渐变小,像天上的星星。他又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星,轻声说道:“玄穹仙将,你看,人间现在很好,五界现在很好,我们都记着你的好,都在好好守护这和平日子。你当年的付出,我们都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夜风吹过,带来桂花的香气,那香气温柔地拂过每一个百姓的脸颊,拂过广场上的篝火,拂过河道里的灯笼,像是玄穹的回应,告诉大家,他一直都在。
守护日的夜晚,没有喧嚣的战火,没有恐惧的哭声,只有安稳的烟火气,只有孩子们的笑声,只有百姓们对和平的珍惜与对玄穹的感念。这一天,是人间对玄穹的致敬,是对英雄的怀念,更是对和平与希望的守护。这份守护,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人间的每一个日子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像赵老教孩子们练剑时说的那样:“玄穹仙将的剑,护的是五界;我们心里的‘剑’,护的是这份和平,这份恩情,只要我们心里的‘剑’不丢,这份和平就永远不会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