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行的冒险没有白费,幽冥地龙的精血品质极高,哪怕是现在还没将这些力量专门用到修炼,都使得杨慎行的境界前进一小步,这还没说,原本一击过后就彻底萎靡的灵力,也变得充盈无比,不说心神方面的疲惫,现在杨慎行完全就是重回全盛状态。
而且因为储存的精血之光,杨慎行大概估计这些力量足够自己三次恢复至全盛状态,这就足以保障他在还未结束的争斗中,多了几分活下去的保障。
也是基于这些考虑,杨慎行才会决定动手。
否则面对已经一心只想逃跑的幽冥地龙,在他自己还有同伴没遭受威胁,以及又不是必须留下对方的情况下,杨慎行一介二品又何必冒险?
当然杨慎行也不是没有考虑到此举失败的可能,不过直到现在杨慎行身上还留有一张不太稳定的底牌,危机时刻也不是不能强行使用。
那就是得自联邦帕罗身上的药皇丹,虽然不知道这颗丹药的具体功效,可就从其精纯的灵力、生命力来看,必不可能是毒药,如果逼不得已,杨慎行还有这一道最后底牌。
而事实也证明,一味保守是不可取的,杨慎行在此次获得的收获,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还有一件隐性的好处。
那就是关于蓄刀术的运用,杨慎行在面对强敌时,终于学会了同时将力量汇聚到两个地方的手段。
不要认为不重要,因为就现在而言,杨慎行接下来遭遇的对手大多为三品,境界落后时他的技艺就没有足够优势,唯有借助蓄刀术,他能用自己的大量灵力为代价,掌握杀伤境界更高敌人的手段。
而原本,杨慎行只是将蓄刀术修炼到按照正常记载的那般,可以凝聚力量于一点。
但这其中有个问题,那便是他做不到将全盛状态下的所有灵力,也就是十成十灵力凝聚到一点。
做不到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杨慎行修炼蓄刀术时间尚短,哪怕这只是难度比较低的中级武技,也不足以让杨慎行在短时间掌握到极致的境界。
其次就是假如杨慎行能做到,他也会面临身体的单一部位不足以支撑这些庞大灵力。
要知道这可是体内十成十的灵力,是如今杨慎行整个身体加起来所能容纳的灵力总量,而很显然,只是单一部位,并不足以让杨慎行在当前就掌握。
这也是杨慎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不只是当下,以后随着他修为增长,体魄虽然会增强,可同样他的灵力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更不可能一成不变,到时候还是会遭遇这个难题。
解决的方法倒是有,要么重点磨练体魄,使自己的身体强度超过正常该境界,最简单地就是增强气血,此乃人体强度最根本的力量。
或者寻找一种特殊辅助类兵器,比如杨慎行对蓄刀术的运用在于凝聚灵力于手部再传输至武器中,那么他就可以专门佩戴增强手部强度的手套。
可话说回来,这两种办法并不是当下就能做到的,眼下杨慎行还身处危机四伏的秘境,周身又遍布虎视眈眈的妖兽,他怎么可能有条件施行以上两种办法。
所以这次,经过斩杀幽冥地龙,杨慎行领悟到了另辟蹊径的办法。
我做不到凝聚十成灵力于一点,可五成却能轻松做到。
身体强度不足以支撑十成,还是那句话,五成的强度已经习惯,完全不会出问题。
你说五成不足以应对如幽冥地龙这般天赋、血脉强大,且境界高深的敌人?
很简单,我凝聚两个五成,加起来就是十成,虽说分开后单一质量肯定不如一个,可方才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等强度也绝对强大,完全够应对眼下的战斗。
还是那句话,杨慎行有再高深的技艺,可力量强度落后太多,所以蓄刀术还是他当下对战境界比自己高的敌人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
所以这时候领悟了分心凝聚的技巧,杨慎行的收获显而易见。
而且经此过后,杨慎行也不由得细细思量起一件事,就是技艺类武技,也就是如他所学的沙场刀法、御守五式这类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武技,和蓄刀术这种技巧性武技并不是冲突的。
恰恰相反,二者如果能互相结合,将会爆发远超一加一的强大!
事实上杨慎行早就对此有过想法,而且平常战斗中常常有在招式中使用蓄刀术的时候,只是那时候的融合程度不高,能在招式间轻松搭配蓄刀术的也自然不是最高深的武技。
故而杨慎行想的是,看来自己今后又多了一条修炼路线,那就是至今为止他所学武技,与蓄刀术的深层搭配,乃至彻底二合为一。
而杨慎行此时不知道的是,蓄刀术是他的老师邹老赠予,并嘱咐让其修炼的。
以邹老的地位和眼界,想为杨慎行寻来高级武技又不是什么难事,就比如刀锏合击,那甚至是老人家专门拜访另一个超凡老友,合二人之力专门创作的。
所以给予杨慎行的偏偏是中级武技蓄刀术,完全是有深意的。
其中最浅层的意思当然是因为杨慎行境界不高,本身就有高级武技学习的情况下还要兼顾最重要的修炼,蓄刀术这种作用大,难度并不逆天的技巧武技最适合当下。
还有就是,能轻松且准确无误,随心所欲决定攻击时使用多少灵力,这可是强者的标配。
这是没有固定境界标准,可所有人都认可的准则,只有达到随心所欲控制力度,才是成为一道大师的条件之一。
而例外就是如蓄刀术这般,虽然品质不高,而且比较小众但却很特殊的个别武技才能让武者在低境界亦或者理解不够的情况下获得其中部分力量。
并且因为能提前接触这方面,也有助于武者以后更容易做到靠自己达成这一步。
杨慎行刀法天赋很好,所以邹老这是在提前给他打基础。
只不过邹老从未明说,毕竟老爷子一开始认为杨慎行能做到以此武技帮助帮助到自己的武道,最少也需要三两年之后。
而杨慎行却在短短半年后,就已经考虑到了蓄刀术,或者说要自主决定一招一式的力度而非照本宣科,相信就算邹老知道后也会感慨杨慎行领悟的比他预料得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