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一章 金殿惊变的焚诏壮举

景德元年深秋,汴梁皇宫的紫宸殿内气氛凝重如冰。内侍监总管捧着明黄诏书,尖细的嗓音在殿内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契丹大举南侵,边关告急,着令迁都金陵,以避锋芒……钦此!”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宰相毕士安脸色发白,手指紧紧攥着朝笏。参知政事王钦若低着头,嘴角却藏不住笑意——这迁都的主意,正是他和副相陈尧叟联名上奏的。

“臣反对!”一声断喝划破寂静。枢密使寇准大步出列,绯色官袍在晨光中翻卷,他一把夺过内侍手中的诏书,展开在金砖地上。“陛下!契丹不过是强弩之末,我大宋有百万雄师,为何要弃都而逃?”

宋真宗赵恒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晴不定。他手指敲击着扶手,声音带着颤抖:“寇爱卿,契丹铁骑已过黄河,再不迁都,恐危及社稷啊!”

“危及社稷的不是契丹,是迁都的昏诏!”寇准指着诏书,字字如刀,“当年太祖太宗南征北战,才定下这汴梁帝都。如今敌人刚到城下,就要弃城而逃,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王钦若出列反驳:“寇大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坐镇中枢,不知边关凶险。若不迁都,契丹攻破汴梁,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我担得起!”寇准转身面对真宗,目光灼灼,“臣请陛下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只要陛下亲临澶州,将士们必定奋勇杀敌,何愁契丹不灭?”

陈尧叟连忙附和王钦若:“陛下,澶州前线炮火连天,岂是万金之躯能去的?金陵有长江天险,迁都才是万全之策啊!”

真宗犹豫不决,目光在寇准和王钦若之间来回游移。殿外突然刮起大风,吹得窗棂吱呀作响,烛火剧烈摇晃,将众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忽明忽暗。

“陛下若迁都,大宋的国祚就完了!”寇准见真宗动摇,突然抓起案上的诏书,走到殿中燃烧的香炉旁。“这等祸国殃民的诏书,留着何用!”

话音未落,他将诏书投入香炉。明黄的绸缎遇火即燃,黑色的灰烬随着气流升腾,飘落在金砖地上。内侍尖叫着想去扑救,却被寇准厉声喝止:“谁敢动!”

满殿文武惊得目瞪口呆,王钦若指着寇准,声音都变了调:“反了!反了!寇准竟敢焚烧圣旨,形同谋逆!陛下,快将他拿下!”

真宗猛地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拍得震天响。他指着寇准,气得浑身发抖:“寇……寇准!你可知焚烧诏书是死罪?”

寇准扔掉手中的半截残纸,跪地叩首,额头重重撞在金砖上:“臣知罪!但臣更知,大宋不能亡!若焚烧一份诏书能让陛下清醒,臣死而无憾!”他抬起头,额角渗出血迹,“请陛下亲征,臣愿为先锋,死战澶州!”

毕士安见状,连忙跪下附和:“陛下,寇枢密使一片丹心,所言极是。臣也请陛下亲征!”

几位武将纷纷出列,齐声高喊:“请陛下亲征!我等愿誓死保卫大宋!”

真宗看着燃烧的诏书灰烬,又看看跪地请战的大臣们,脸色渐渐平静。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坐下:“好……朕就依寇爱卿所言,御驾亲征!”

寇准叩首谢恩,额头的血迹在金砖上晕开一小片红。王钦若和陈尧叟面如死灰,却不敢再发一言。殿外的风渐渐平息,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灰烬,像一场无声的祭奠。

第二章 澶州城下的生死抉择

景德元年冬,澶州城下寒风呼啸。契丹铁骑将城池团团围住,箭雨如蝗般射向城头,守城的宋军将士顶着盾牌,用擂木滚石奋力抵抗,鲜血染红了城墙下的土地。

中军大帐内,真宗裹着厚厚的狐裘,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那是契丹的兵力部署。他时不时望向帐外,听见攻城的呐喊声就浑身发抖。“寇爱卿,契丹攻势这么猛,澶州真的能守住吗?”

寇准正在擦拭佩剑,剑身寒光凛冽。他刚从城头巡视回来,铠甲上还沾着冰霜和血渍。“陛下放心,澶州城防坚固,将士们士气高昂,只要再坚持几日,等后续援军赶到,定能击退敌军。”

帐帘被掀开,王钦若冻得瑟瑟发抖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陛下,不好了!契丹萧太后派人送来密信,说只要我们割让关南之地,再赔银十万两,他们就立刻退兵!”

真宗眼睛一亮:“割地赔款能换来和平?这倒是可以考虑……”

“陛下不可!”寇准厉声打断,“契丹不过是虚张声势,他们劳师远征,早已疲惫不堪。此时割地赔款,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后患无穷!”

王钦若撇嘴:“寇大人说得轻巧,现在澶州危在旦夕,若不答应,城破之后,陛下和我们都要成为阶下囚!”

“我大宋将士不是摆设!”寇准佩剑“哐当”一声放在案上,“昨夜杨延昭将军已率军偷袭敌营,烧毁了他们的粮草,契丹军心动摇,用不了多久就会退兵!”

正说着,传令兵跌跌撞撞冲进大帐:“启禀陛下、枢密使,契丹大将萧挞览在阵前视察,被我军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

真宗猛地站起来,脸上露出惊喜:“真的?”

“千真万确!”传令兵兴奋地说,“敌军现在乱成一团,正在后撤!”

寇准抚掌大笑:“陛下看到了吧!这是天赐良机,我们应该趁机追击,收复失地,而不是想着割地赔款!”

王钦若却泼冷水:“陛下,穷寇莫追啊!万一中了契丹的埋伏怎么办?不如见好就收,赶紧议和。”

真宗犹豫起来,他看着帐外飘扬的大宋军旗,又想起汴梁的繁华安稳,最终叹了口气:“寇爱卿,追击风险太大,还是议和吧。只要不割地,赔些银子无妨。”

寇准急得直跺脚:“陛下!此时不击,更待何时?契丹主帅已死,军心涣散,正是破敌的好机会啊!”

“朕意已决!”真宗摆了摆手,“就派曹利用去议和,告诉契丹,银子可以给,但土地一寸也不能让!”

寇准看着真宗决绝的表情,知道再劝无用。他走出大帐,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城头的宋军正在欢呼,庆祝射杀敌将的胜利,没人知道,一场本该大胜的战役,即将变成屈辱的议和。

夜里,寇准独自登上城楼。月光下,契丹军营的灯火稀疏了许多,隐约能听见他们的哭喊声。他从怀中掏出一幅地图,上面标注着契丹的布防弱点,这是他准备献给真宗的追击计划。如今计划落空,地图被他紧紧攥在手里,边角都捏皱了。

“枢密使大人,天凉,您该歇歇了。”副将狄青披着披风走来,递上一壶热酒。

寇准接过酒壶,猛灌了一口,热流顺着喉咙下肚,却暖不了冰凉的心。“狄将军,你说我们浴血奋战,难道就是为了用银子换和平吗?”

狄青望着城下的契丹军营,沉声道:“只要能让百姓免遭战火,赔些银子也值了。只是这和平,怕是维持不了多久。”

寇准叹了口气,将地图收好:“你说得对,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澶州,保住大宋的半壁江山。至于将来……将来再说吧。”

月光洒在城楼上,照亮了两人沉默的身影。远处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伴随着寒风呼啸,像一首悲壮的歌谣。

第三章 朝堂暗流的忠奸较量

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带着文武百官返回汴梁。虽然盟约规定大宋每年要给契丹银绢三十万,但终究换来了和平,汴梁城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仿佛打了一场大胜仗。

庆功宴上,真宗满面红光,频频向大臣们举杯。他特意表扬了王钦若:“王爱卿当初提议迁都,虽未采纳,但也是为国担忧,该赏!”

王钦若得意地起身谢恩,挑衅似的看了寇准一眼。寇准坐在席间,默默饮酒,对周围的热闹恍若未闻。他知道,这场所谓的“和平”,不过是饮鸩止渴。

宴席散后,寇准刚走出宫门,就被几个御史拦住。领头的御史中丞拿着弹劾奏折,冷冷地说:“寇枢密使,有人举报你在澶州期间,滥用职权,克扣军饷,还强迫将士们冒险攻城,请跟我们去御史台一趟!”

寇准冷笑:“这是谁的主意?是王钦若还是陈尧叟?让他们尽管放马过来!我寇准身正不怕影子斜!”

消息传到真宗耳中,他正在御花园欣赏新送来的奇花异草。王钦若在一旁煽风点火:“陛下,寇准在澶州独断专行,许多将士都有怨言。如今他仗着有大功,更是目中无人,这样的人若不加以约束,恐生祸端啊。”

真宗皱起眉头:“可寇准毕竟有大功于国……”

“功是功,过是过。”王钦若凑近说,“陛下别忘了,他可是敢焚烧诏书的人,连您的旨意都敢违抗,将来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真宗沉默了,王钦若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焚烧诏书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他不得不承认,寇准的刚直,有时确实让他感到不安。

几日后,真宗下旨,免去寇准枢密使一职,改任刑部尚书。虽然官阶未降,但失去了军权。寇准接到圣旨时,正在整理澶州之战的阵亡将士名册,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名字,每一个都曾是鲜活的生命。

“大人,这明显是王钦若他们在排挤您!”副将狄青气愤地说,“我们在澶州出生入死,他们却在背后捅刀子!”

寇准将名册收好,淡淡一笑:“无妨,只要能为国效力,在哪任职都一样。只是这些阵亡的将士,我一定要让朝廷厚待他们的家人。”

他亲自带着名册进宫,求见真宗。御书房里,真宗正在看王钦若献上的祥瑞图——据说有人在泰山发现了刻有“天下太平”的奇石。

“陛下,这是澶州之战的阵亡将士名册,请陛下下旨,优抚他们的家人。”寇准将名册放在案上。

真宗扫了一眼名册,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朕会让户部处理。寇爱卿,你刚任刑部尚书,还是多关心刑狱之事吧。”

“陛下!”寇准提高声音,“这些将士为保卫大宋而死,他们的家人不能被遗忘!还有,澶渊之盟虽换来了和平,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应该整顿军备,训练士兵,以防契丹再次南侵!”

王钦若恰好进来,听到这话立刻反驳:“寇大人这是杞人忧天!如今两国签订盟约,和平共处,何必再劳民伤财训练军队?依我看,陛下应该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彰显我大宋的太平盛世。”

真宗眼睛一亮,封禅泰山是历代帝王的荣耀,他早就心动了。“王爱卿说得有道理,此事就交由你筹备。”

寇准急道:“陛下!封禅劳民伤财,万万不可!眼下应该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虚文缛节!”

真宗脸色沉了下来:“寇准!你是不是见不得朕开创盛世?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寇准看着眼前的皇帝,突然觉得无比陌生。他想起澶州城下那个犹豫却最终选择亲征的君主,再看看如今沉迷于虚名的真宗,心里像被堵住一样难受。他躬身行礼,转身走出御书房,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孤寂。

第四章 雷州流放的赤子之心

天禧四年,汴梁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御花园的桃花开得正艳。但朝堂上的气氛却异常冰冷,一场针对寇准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皇后刘娥的亲信太监周怀政拿着一份“罪证”,跪在真宗面前哭诉:“陛下!寇准联合太子,想要逼迫您退位!这是他们密谋的诏书草稿!”

真宗接过草稿,上面的字迹模仿寇准的笔迹,写着“请陛下禅位于太子,由寇准辅政”。他气得浑身发抖,想起寇准焚烧诏书的往事,顿时怒火中烧:“好你个寇准!朕待你不薄,你竟敢谋逆!”

王钦若等人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奏弹劾寇准,列举他“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藐视皇权”等罪状。真宗本就对寇准心存忌惮,在众人的煽风点火下,当即下旨: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即刻离京,不得延误。

消息传来时,寇准正在家中整理书籍。他的书房很简单,除了满架的书,只有一张旧书桌和一把椅子。听到圣旨,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收拾行李。

“大人!您就这样认了?”老仆哭着说,“这明显是诬陷啊!我们去宫里向陛下解释!”

寇准摆摆手:“解释无用,陛下已经信了他们的话。雷州虽远,但也是大宋的土地,在哪都能为百姓做事。”

狄青带着几个当年澶州的老部下赶来,他们都穿着便服,眼里满是不舍和愤怒。“大人,我们护送您去雷州!谁敢在路上刁难,我们就跟他们拼了!”

寇准感动地看着他们:“多谢兄弟们好意,但不必了。我是被贬的罪臣,不能连累你们。”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论语》,郑重地递给狄青,“我走之后,朝中之事就拜托你们多留意,若有奸佞当道,一定要设法阻止。”

离京那天,汴梁城的百姓自发地来到街头送行。他们拿着酒壶、干粮,塞到寇准手里,有人忍不住哭出声:“寇大人,您是好人啊!怎么就落得这般下场!”

寇准骑着一匹老马,穿着素色的布袍,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乡亲们厚爱!寇准虽被贬,但心始终在大宋,在百姓身上。你们要好好生活,相信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王钦若派来的押解官催着赶路,寇准最后看了一眼汴梁城的城楼,转身策马离去。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才散去。

经过数月的跋涉,寇准终于抵达雷州。雷州地处南疆,气候湿热,毒虫遍地,与繁华的汴梁简直是天壤之别。司户参军的官舍破旧不堪,四面漏风,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老仆看着这样的环境,心疼得直掉泪:“大人,这地方怎么住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哪怕在汴梁讨饭,也比在这遭罪强!”

寇准却很乐观,他拿起扫帚打扫屋子:“既来之,则安之。你看这院子里的芒果树长得多好,夏天就能结果子了。”

他到任后,不顾旅途劳顿,立刻着手处理公务。雷州的百姓大多是少数民族,不懂中原的律法,常常因为小事争斗。寇准就把百姓召集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律法,调解纠纷。

他发现雷州的孩子们没有地方读书,就把破旧的官舍腾出一间,自己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他还走遍雷州的山川河流,写下《雷州水利志》,指导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日子虽然清苦,但寇准过得很充实。他时常坐在芒果树下,拿出随身携带的《论语》阅读,累了就望着北方,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第五章 青史留名的丹心不灭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朝堂局势发生变化,王钦若等人失势,有人开始为寇准鸣冤。

狄青在边疆屡立战功,被召回京城任职。他一回到汴梁,就联合当年支持寇准的大臣,上奏为寇准平反。“陛下,太皇太后,寇准当年焚烧诏书,是为了阻止迁都,保住大宋江山;他力主亲征,才有了澶渊之盟的和平。如今他被诬陷流放雷州,实在冤枉!”

刘娥看着奏折,想起当年寇准焚烧诏书的壮举,沉吟道:“寇准虽性格刚直,但忠心可嘉。传朕旨意,将寇准迁为衡州司马,允许他返回中原。”

可惜诏书送到雷州时,寇准已经病重。他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咳嗽不止,身体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当他听到平反的消息时,挣扎着坐起来,让老仆取来铜镜。

镜中的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眼神依旧清澈。他笑了笑,咳嗽着说:“好……好啊……我就知道,公道自在人心……”

几天后,寇准在雷州病逝。临终前,他让老仆取来那本随身携带的《论语》,手指颤抖地翻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一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雷州百姓得知寇准去世的消息,自发地聚集在官舍外,哭声震天。他们抬着寇准的棺椁,想要将他送回汴梁安葬。一路上,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百姓,都在路边摆上祭品,跪地送行。

棺椁行至衡州时,朝廷的追封诏书送到了——仁宗追赠寇准为中书令,谥号“忠愍”。狄青亲自赶来迎接,看着简陋的棺椁,忍不住落泪:“大人,您终于可以回家了。”

寇准的灵柩回到汴梁那天,汴梁百姓倾城而出,站在街道两旁迎接。当年被他优抚的阵亡将士家属捧着牌位,跪在路边哭喊道:“寇大人,您回来了!”

刘娥站在宫墙上,望着送葬的队伍,对身边的仁宗说:“官家要记住这位寇大人。他敢焚烧诏书,不是不敬皇权,而是心怀天下。这样的忠臣,才是大宋的脊梁。”

仁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指着队伍中那杆“寇”字大旗:“朕以后也要做像寇大人这样的君主,为百姓做事。”

王钦若等人听说寇准被追封,吓得闭门不出。不久后,他们当年诬陷寇准的罪证被揭发,刘娥下旨将他们贬斥出京,朝堂上下一片叫好。

几年后,雷州百姓为寇准修建了祠堂,取名“寇公祠”。祠堂里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挂着一幅寇准的画像——画像上的他手持诏书,正气凛然,仿佛下一秒就要将诏书投入烈火。

狄青每次路过雷州,都会到寇公祠祭拜。他总会带上一壶好酒,倒在祠堂前的石桌上:“大人,您当年的愿望实现了。朝廷整顿了军备,契丹再也不敢轻易南侵,百姓们都过上了安稳日子。”

有一年,契丹使者访问大宋,路过寇公祠,看到百姓祭拜的盛况,好奇地问当地官员:“这位寇准是什么人?为何能让百姓如此敬重?”

官员指着祠堂里的焚诏画像,骄傲地说:“他是大宋的忠臣。当年契丹南侵,是他力主抗敌,焚烧迁都诏书,保住了大宋江山。他虽被贬斥,却始终心系百姓,这样的人,自然会被永远铭记。”

契丹使者听完,对着祠堂深深一拜:“如此忠臣,值得敬佩。”

时光荏苒,仁宗亲政后,常常翻阅寇准留下的奏折。当他看到“百姓安则天下安”这句话时,总会想起刘娥的教导,更加勤政爱民,开创了“仁宗盛治”的局面。

嘉佑年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五代史》,特意在《寇准传》中详细记载了焚烧诏书的事迹。他在评语中写道:“准有大功于国,焚诏之举,非不敬君,实乃爱国。其丹心可昭日月,其忠勇可励后人。”

汴梁的国子监里,书生们诵读着寇准的故事,将他的“焚诏丹心”视为士大夫的楷模。有个年轻书生读完后,激动地对同窗说:“我将来也要做寇公这样的人,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这个书生,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数百年后,当人们翻开宋史,读到“景德元年,契丹南侵,准焚迁都诏,力主亲征”这段记载时,依然会为这位敢焚烧皇帝诏书的名臣而震撼。他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上忠臣良将的道路。

如今,雷州的寇公祠依然矗立,祠堂前的芒果树郁郁葱葱,每年都会结满果实。当地百姓说,这是寇公在天之灵保佑着雷州的百姓。而那焚诏的壮举,早已超越了历史事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威武不能屈”的风骨。

暴风中文推荐阅读:玩命之徒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寒门狂士临危受命,血战沙场带着仓库到大宋三国第一保镖武松日记大明文魁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大周龙庭大话土行孙之六世情缘大汉龙骑大秦:开局被贬,再见惊呆秦始皇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史上最强纨绔,被迫一统天下乐土之王大秦:重生祖龙残暴第九子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狂魔战神杨再兴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大秦之第一在逃皇太子穿越异世:乞丐变首富嫡妃不乖,王爷,滚过来!我的梦连万世界我靠直播把老祖宗搞破防了魂穿大唐,开局擒拿颉利穿越之海权时代三国之北方苍狼我的老婆是土匪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回到南明当王爷神医嫡女重生记五千年来谁着史三国:我真不想争霸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骗了康熙大明:捡到朱雄英,调教成恶霸乾隆朝的造反日常三国:无双武将要当军师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月夜龙骑漫关山那些年西游的兄弟大明天下1544英雄集结吕布重生天唐大唐:战功改命先蹲四年大牢我从替身成为皇帝骗了康熙玉柱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暴风中文搜藏榜:全民领主:我的农民有点猛帝国支撑者明末:从土匪到列强前妻太难训神探张天海穿越大明之杀敌爆奖励系统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快穿之影视世界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大唐余梦东欧领主开局雪靖康耻:我让六甲神兵御敌赵大人停手吧,大清要被你搞亡了三国霸业天下楚汉墨影三国:我是曹操,谁人敢称王我在古代被迫当军阀位面战争之虫族之心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科技制霸三国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以丹逆命善战之宋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侯府女婿的悠闲生活斗龙榻:家有悍妃巨贾传开局被废太子,我苟不住了宠文结局之后天才弃妃一统天下全靠朕自己!系统:笑了我的异界崛起之路红楼毒士南宋一代目红楼之阅尽十二钗神医皇后:医手遮天三国:这个刘璋强的离谱兕子我从小就在外跟着哥哥混最后的三国2:兴魏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回到三国做强者明骑皇歌特战荣耀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晚来风急夜雨骤明末王侯情你见鬼(GL)
暴风中文最新小说:历史中的酒馆大宋伏魔司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真理铁拳岂独无故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周第一婿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冰临谷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唐躺平王三藏还俗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大乾风云起苍穹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寒门状元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铜镜约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玉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