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的大牢里,李密蜷缩在霉味刺鼻的草堆上,铁链在脚踝处磨出血痕。这个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贵胄子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因参与杨玄感谋反沦为阶下囚。狱卒的皮鞭抽在背上时,他望着头顶巴掌大的天窗,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天下知道,李密不是孬种!\"
出身关陇贵族的李密,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天资。隋炀帝巡游时,他骑在牛背上读书的模样被宇文述撞见,一句\"此儿顾盼不常,勿令宿卫\",反而让他因祸得福,辞去官职专心苦读。当别的贵族子弟沉迷声色犬马时,他却把《孙子兵法》翻得卷了边,还结交了杨玄感这样的实权派人物。
杨玄感谋反,李密献出上中下三策:直取涿郡断隋炀帝退路为上策;攻占长安控制关中为中策;强攻洛阳与隋军死磕为下策。可惜杨玄感选了最险的下策,兵败后李密也成了通缉犯。逃亡路上,他扮过乞丐,睡过破庙,甚至被押送途中靠贿赂差役才死里逃生。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彻底磨平了他的贵族棱角。
公元616年,李密逃到瓦岗寨。当时的瓦岗军不过是啸聚山林的草寇,首领翟让只想混口饭吃。李密却不一样,他一开口就把翟让震住了:\"如今天下大乱,隋炀帝失德,咱们若能攻取荥阳、洛口仓,开仓放粮,必定一呼百应!\"翟让半信半疑地给了他一千人马,没想到李密真的用奇袭拿下荥阳,还斩杀了隋朝名将张须陀。
这一战,让李密在瓦岗寨站稳脚跟。他趁热打铁,又拿下了隋朝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打开仓门的那一刻,饥民们哭着喊着涌进来,有人捧着粮食边吃边磕头。李密趁机发布檄文,痛斥隋炀帝十大罪状,那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更是传遍天下。短短数月,瓦岗军从万余人暴涨到三十万,成了隋末最强大的义军。
翟让看着李密的威望一天天盖过自己,心里开始犯嘀咕。他的亲信劝他:\"大当家,再这样下去,咱们瓦岗寨可就姓'李'不姓'翟'了!\"翟让却摆摆手:\"二弟有本事,就让他折腾去吧。\"但这话传到李密耳朵里,却变了味道。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也难以根除。
大业十三年,李密摆下\"鸿门宴\"。酒席间,他让人献上一把宝弓,请翟让试射。就在翟让拉弓的瞬间,伏兵四起。翟让至死都不敢相信,这个曾经与他称兄道弟的人,会亲手要了自己的命。这场内讧,让瓦岗军元气大伤,也让李密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邙山脚下,王世充带着两万精锐夜袭瓦岗军。李密刚愎自用,不听裴仁基\"深沟高垒,疲敌再战\"的建议,执意正面硬刚。混战中,王世充找了个酷似李密的人,斩下头颅高悬示众。瓦岗军以为主帅已死,顿时军心大乱,全线溃败。
走投无路的李密,带着残部投奔李渊。李渊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封他为光禄卿、邢国公,还喊他\"老弟\"。但李密哪受得了这种被人摆布的日子?他借口去黎阳收编旧部,带着几十人叛逃。逃到熊耳山时,他中了唐将盛彦师的埋伏。乱箭穿身的那一刻,李密望着漫山红叶,想起了当年在洛口仓开仓放粮的威风,也想起了亲手杀死翟让的那个雨夜。
从贵胄子弟到草莽英雄,从瓦岗之主到败军之将,李密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他有智有谋,却又刚愎自用;他胸怀大志,却又贪恋权位。他亲手缔造了瓦岗军的辉煌,又亲手将其推向覆灭。在隋末乱世的舞台上,李密曾是最耀眼的主角之一,却最终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只留下一段让人叹息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