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伊桑阿的眉头不易察觉地拧了一下,他的眼眸微微眯起,沉思着什么。
索额图捋着胡须,嘴角若有若无地勾起,眼底掠过一丝不易捕捉的赞许。
“皇阿玛,”就在这沉默中,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这微妙的寂静。
五阿哥胤祺上前一步,他站定后开口。
“太子心怀社稷,儿臣深为感佩。”
他的声音不高,却显得格外清晰,他话锋一转,“然此法所系,非止万千性命,更关乎朝廷在万民心中的分量。”
他抬起眼,目光澄澈而坦然,毫不畏惧地迎向康熙,也同样坦然地掠过太子和诸位大臣。
“天花之怖,一度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其难捱程度早已深深烙印在百姓的心中。
若是强行推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意外,甚至被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
到那时,恐慌和流言蜚语必将如野火燎原一般,不堪设想。
如此一来,不仅“牛痘法”的推行会受到阻碍,更严重的是,朝廷的威信将会受到动摇。
民心的根基也会因此受损,其危害更大。”
胤祺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声音保持清晰而平和,以便将众人的思绪从设想的担忧中引导到更为实际的层面:“儿臣恳请皇阿玛深思。
虽然此法已经得到验证,但毕竟这是新的治疗之举。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从未听说过,更未曾见过这样的事情,心中的疑虑难以撼动。
儿臣虽想着推行此法,但就他塔喇家实验时,即便是最忠心耿耿的仆役,起初也都畏缩不前,经历了不少波折。
所以,儿臣建议以‘稳’字当先,试点推行,后逐步扩散范围,才是长久之计。”
胤祺稍稍停顿了一下,观察到康熙的目光正专注地落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有条不紊地继续阐述自己的构想:“儿臣斗胆提出以下方案……”
“其一,召集宗室旁支、低阶官吏子弟以及内务府忠心耿耿的包衣子弟。
选择一个像宗人府别院这样的地方,由太医院中几位已经领悟此方法精髓的医者来负责。”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接着说道,“特别是请经验最为丰富、资历最深的太医亲自指导。
按照最为严格的规程,进行第一批“牛痘法”试种。
这样做不仅可以进一步消除百姓和权贵的疑虑,还能够形成第一批“活证”。
“其二,”胤祺没有丝毫停顿,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种强调。
“等到这批人安全地度过验证期,痊愈之后,再在京城重要地点,比如八旗各旗的营房、官署驻地等地,设立‘官痘局’。”
胤祺的目光变得异常严肃而郑重,“这个‘牛痘法’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人’。
必须由经过严格培训、对这门技艺非常熟悉的太医来指导。
这样的话,减少在种痘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需要已经有经验的太医,他们倾尽全力地传授,没有他们手把手地严格培训和监督,那‘官痘局’便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一般,难以存续下去。
这可是推行此法的关键所在,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胤礽听到这里,嘴角微微一动,不易察觉地向下抿了一下,老五的话言之有理。
康熙点点头,老五说的对。
胤祺继续说:“其三,与推行此法同步进行的,甚至还要先行一步的,便是宣传和引导,以及消除百姓的疑虑。”
胤祺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感染力,“我们要印制一些简单易懂的告示,告知百姓。
详细地解释牛痘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接种,接种之后会有哪些正常的反应(比如轻微的发热、手臂上长出小痘等都是正常现象)。
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们清楚地了解到,牛痘可以解决那要命的天花病症。
将这些告示张贴在大街小巷,让百姓尽可能都能看到。
同时,还要选派那些口齿最为伶俐、最了解民情的官员去宣传此事。”
胤祺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恳切地望向康熙,“去通知的官员,需要与百姓们面对面地细说分明,让他们彻底明白其中的详情才好。
更至关重要的一点,还要让那些首批成功接种的宗室旁支、包衣子弟现身,讲述他们的亲身种痘经历。
只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百姓面前,才能建立百姓的信任,扬我大清威望。”
“这几步必须稳稳当当地做好,根基要夯实,技术要可靠,民心才会逐渐安定下来。
然后,再从京城及周边地区开始推广,逐渐推向大清各地,这样算是一个万无一失、长治久安的完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