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挺胸,步子要稳,眼神要垂。\"景阳宫的老嬷嬷用藤条轻点姜琳的背部,\"宫女行走时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完全低头含胸,要恰到好处。\"
姜琳咬着牙,头顶着一碗水,在庭院中来回踱步。这已经是今天上午打翻的第三碗水了。她现代人的走路习惯与清朝宫女的仪态要求相差甚远,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
\"啪嗒——\"水碗又一次滑落,溅湿了她的绣花鞋。
\"哎哟,我的小祖宗!\"老嬷嬷拍着大腿,\"这都练了五天了,怎么还像个刚进城的乡下丫头?\"
姜琳弯腰捡碗,眼前一阵发黑——这几天学习宫廷礼仪几乎耗尽了她的精力。从晨起请安的姿势,到端茶递水的角度,甚至连跪拜时手指弯曲的弧度都有严格规定。她开始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宫女们大多低眉顺眼——在这种严苛训练下,任何个性都会被磨平。
\"嬷嬷息怒,我再试一次。\"姜琳揉了揉酸痛的脖子,重新放好水碗。
\"行了,今日就到这里吧。\"良妃的声音从廊下传来。她坐在藤椅上,身旁的宫女正为她打着伞遮阳,\"琳丫头过来歇歇。\"
姜琳如蒙大赦,连忙行礼谢恩。自从良妃病情好转,她就向康熙请求正式留用姜琳。出乎意料的是,康熙爽快地答应了,只是派了内务府的人来详细记录了姜琳的\"身世背景\"。
\"谢娘娘体恤。\"姜琳走到廊下,接过宫女递来的帕子擦汗。
良妃示意她坐下:\"学规矩急不得,慢慢来。我刚入宫时,光是学习如何行礼就花了半个月。\"
姜琳感激地笑笑。良妃对她格外宽容,不仅允许她在非正式场合坐下说话,还经常免去她的杂役,让她有时间研读宫中藏书。这种特殊待遇已经引起了一些年长宫女的嫉妒。
\"娘娘,您说皇上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同意我留在宫中?\"姜琳压低声音问道。这个问题困扰她好几天了——按理说康熙不会随便允许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接近自己的妃子。
良妃抿嘴一笑:\"我说你懂医术,能调理我的身子。再者...\"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姜琳一眼,\"皇上对你也有几分好奇。\"
\"好奇?\"姜琳心头一跳。
\"那天你来为我治病后,皇上特意问起你。\"良妃轻摇团扇,\"我说你是禩儿找来的民间医女,皇上便没再多问,只是...\"她顿了顿,\"派了人查你的底细。\"
姜琳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内务府的调查记录上,她自称是苏州姜氏商行之女,家道中落后北上投亲。胤禩暗中帮她完善了这个身份,甚至安排了一个\"远房亲戚\"在京城接应。但若康熙真的派人去江南调查...
\"别担心。\"良妃似乎看出她的忧虑,\"皇上日理万机,不会在一个小宫女身上费太多心思。只要禩儿那边安排妥当,应该无碍。\"
正说着,外面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八阿哥到——\"
胤禩一身月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银丝纹带,步履从容地走进庭院。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衬得他越发俊逸出尘。姜琳连忙起身行礼,动作比几天前标准多了。
\"儿臣参见母妃。\"胤禩向良妃行礼后,目光转向姜琳,\"姜姑娘近来可好?学规矩辛苦吧?\"
他语气轻松,眼中却带着询问——这是在确认内务府的调查是否带来麻烦。姜琳微微点头,示意一切安好。
\"禩儿来得正好。\"良妃笑道,\"我刚得了一罐上好的龙井,一起尝尝。\"
三人移步至凉亭。宫女们摆上茶具后,良妃便挥手让她们退下,只留姜琳在一旁伺候。这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安排——每当胤禩来访,姜琳都会被留下,名义上是伺候,实则参与他们的谈话。
\"皇阿玛昨日在乾清宫发了好大的脾气。\"胤禩压低声音,手指轻轻敲击茶杯,\"太子殿下醉酒闯宫,打翻了御案上的奏折。\"
姜琳倒茶的手微微一抖——历史上记载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导火索正是胤礽的失仪行为。时间线似乎提前了?
\"太子近来确实行为不端。\"良妃叹息,\"皇上多次训诫,他却屡教不改。\"
\"这次不同。\"胤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太子不仅醉酒,还口出怨言,说...说皇阿玛偏心,迟迟不让他参与重要政事。\"
姜琳屏住呼吸。这正是历史上废太子前夕的情景——胤礽对康熙的长期压制心生不满,最终爆发。
\"皇上如何反应?\"良妃问道。
\"雷霆震怒。\"胤禩摇头,\"当场摘了太子的东宫印绶,命人押回毓庆宫闭门思过。今早又召集群臣商议...可能要废太子。\"
凉亭内一片寂静。废立太子乃国之大事,一旦实施,必将引起朝野震动。
姜琳犹豫片刻,轻声问道:\"八阿哥以为...此事当真会走到那一步吗?\"
胤禩略显惊讶地看了她一眼——宫女本不该参与这类话题讨论,但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
\"难说。\"他沉吟道,\"皇阿玛对太子失望已久,但废储关乎国本,不会轻易决定。不过...\"他声音更低了,\"若太子继续如此,恐怕...\"
姜琳想起历史上胤禩在第一次废太子后被群臣举荐为新太子的经历。那看似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实则是悲剧的开始——康熙因此对他产生猜忌,认为他结党营私。
\"若真废太子...\"姜琳斟酌着词句,\"朝中大臣想必会推举新太子人选。不知八阿哥有何打算?\"
胤禩目光一凝:\"你怎知大臣会推举新太子?皇阿玛可能只是惩戒,未必真废。即便废了,也可能不再立新太子。\"
姜琳暗叫一声不好——她又说漏嘴了。\"民女只是猜测...历史上多有先例...\"
\"姜姑娘对历史倒是熟悉。\"胤禩似笑非笑,\"那你猜猜,若真推举新太子,会是谁?\"
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姜琳垂下眼睛:\"民女不敢妄言。\"
\"但说无妨,此处只有我们三人。\"良妃温和地鼓励道。
姜琳深吸一口气:\"若真推举...八阿哥贤名在外,或有可能。但...\"她鼓起勇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胤禩手中的茶杯\"咔\"地一声放在石桌上,眼中闪过一道锐光。良妃也微微睁大了眼睛——一个宫女敢这样直言不讳地评论皇子,简直闻所未闻。
\"好一个'木秀于林'。\"胤禩忽然笑了,\"姜姑娘不仅懂医术,还通权谋。难怪母妃这么喜欢你。\"
气氛缓和下来,但姜琳能感觉到胤禩正在重新审视她。她必须小心——展现足够的才智以获得尊重,但不能太过火而引人生疑。
\"我只是...读过些史书。\"她谦虚地说。
\"读过史书的人很多,但有见识的少。\"胤禩转向良妃,\"母妃,儿臣有个不情之请。近来儿臣整理奏折,需要个通文墨的帮手。能否借姜姑娘几日?\"
良妃会意一笑:\"只要琳丫头愿意,我自然没问题。\"
姜琳心头一跳——这意味着她将有更多机会与胤禩单独相处。虽然理智告诉她应该保持距离,但心底涌起的期待却无法忽视。
\"民女遵命。\"她低头应道,掩饰脸上的红晕。
离开景阳宫,胤禩带着姜琳穿过几道宫门,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院落。这里不像其他皇子居所那般奢华,但处处透着雅致。书房外种着几丛翠竹,随风沙沙作响。
\"这是我的书房,平日处理文书的地方。\"胤禩示意姜琳入内,\"除了几个心腹,少有人来。\"
书房内陈设简洁,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满三面墙的书架,上面整齐排列着各类典籍。一张大案几上堆满了奏折和书籍,旁边的小几上摆着一套茶具。
\"八阿哥每日要处理这么多奏折?\"姜琳惊讶地问。
\"皇阿玛让几位年长皇子协助理政,每人分管一摊。\"胤禩随手拿起一份奏折,\"我负责户部和工部的一部分事务,主要是水利和赋税相关。\"
他示意姜琳坐下,亲自为她斟了杯茶:\"现在没有外人,姜姑娘可以畅所欲言。关于太子之事,你还看出了什么?\"
姜琳捧着茶杯,思考该如何回答。她不能直接说出历史走向,但可以引导胤禩避开危险。
\"若...若太子真被废黜,朝中大臣为稳定计,必会推举新太子。\"她缓缓道,\"八阿哥贤名在外,又得人心,自然是有力人选。但...\"
\"但皇阿玛会认为我结党营私,早有预谋。\"胤禩接上她的话,眼中闪烁着惊讶和欣赏,\"姜姑娘果然见识不凡。这正是我担心的。\"
姜琳心头一震——胤禩的政治敏锐度远超历史记载,他并非不知道危险,而是...
\"八阿哥既然明白,为何还...\"她忍不住问道。
\"还暗中结交大臣?\"胤禩苦笑,\"身在局中,有时身不由己。有些关系,不是我想断就能断的。\"
姜琳突然理解了胤禩的困境——作为皇子,他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以求自保,但这份势力又可能成为他的催命符。
\"或许...八阿哥可以反其道而行。\"姜琳灵光一闪,\"若真有推举之事,不妨公开推举其他阿哥,比如三阿哥或者四阿哥。\"
\"推举四哥?\"胤禩挑眉,\"你可知四哥与我...\"
\"正因如此,才更显八阿哥大公无私。\"姜琳解释,\"皇上最忌惮皇子结党争位。若能表现出以社稷为重,不计私利的态度...\"
胤禩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她:\"姜姑娘,你到底是什么人?一个商贾之女怎会对朝局如此洞察?\"
姜琳心跳加速,知道自己又表现得太过火了。\"家中曾请过告老还乡的师爷做西席,教过我些权谋之道。\"她编造道。
胤禩不置可否,只是轻轻点头:\"无论如何,你的建议值得考虑。\"
接下来的几天,姜琳白天在景阳宫学习礼仪,下午则到胤禩的书房协助整理文书。她惊讶地发现胤禩的工作量之大——每天要批阅数十份奏折,对各地水利工程和赋税问题提出建议,还要准备康熙随时可能的询问。
\"八阿哥不累吗?\"一天傍晚,见胤禩还在伏案工作,姜琳忍不住问道。
胤禩揉了揉太阳穴:\"累,但值得。皇阿玛最看重实干,我分管的事务虽不起眼,却是社稷根本。\"
姜琳看着他疲惫却坚定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敬佩。历史上的胤禩以\"八贤王\"着称,广结善缘,但她现在看到的更是一个勤勉务实的人。
\"我帮您抄写吧。\"她主动提议,\"我字虽不如八阿哥的好,但也算工整。\"
胤禩感激地笑笑:\"那就有劳姜姑娘了。\"
两人并肩工作到深夜,烛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融为一体。偶尔手指相碰,姜琳都会心跳加速,急忙缩回手。这种微妙的情愫在沉默中滋长,谁都没有点破。
五天后,姜琳的预感成真了。康熙在乾清宫召集群臣,宣布废黜太子胤礽,罪名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消息传来,整个紫禁城为之震动。
当晚,胤禩匆匆来到景阳宫,脸色凝重:\"皇阿玛命百官推举新太子,明日早朝就要表决。\"
良妃担忧地看着儿子:\"禩儿,你...\"
\"儿臣明白。\"胤禩点头,\"已经联络了几位大臣,明日他们会推举三哥。\"
姜琳惊讶地看着他——胤禩采纳了她的建议!
\"三阿哥?\"良妃疑惑道,\"为何不是...\"
\"母妃,树大招风。\"胤禩意味深长地说,\"眼下不是出头的时候。\"
良妃若有所思地看向姜琳,似乎猜到这个策略的来源:\"你们商量好的?\"
姜琳连忙低头:\"民女不敢妄议朝政。\"
\"好了,时间紧迫,儿臣还要去拜访几位大人。\"胤禩起身告辞,临走前深深看了姜琳一眼,那目光中的信任和感激让她心头一热。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计划的那样发展。第二天早朝,尽管胤禩暗中安排的大臣推举了三阿哥胤祉,但更多的大臣却自发推举了胤禩。当康熙询问众意时,大学士马齐甚至公开表示\"八阿哥贤,当立\"。
消息传来时,姜琳正在良妃宫中整理药材。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跑来,在良妃耳边低语几句。良妃脸色骤变,手中的茶盏\"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怎么了,娘娘?\"姜琳急忙上前。
良妃挥手让宫人退下,声音颤抖:\"皇上...皇上震怒,说禩儿结党营私,图谋大位。当场革了马齐的职,还...还下令将禩儿锁拿审问!\"
姜琳如坠冰窟——历史正在重演!尽管胤禩采取了不同策略,但结果却一样糟糕。
\"怎么会...明明八阿哥已经...\"她喃喃自语。
\"是九阿哥!\"良妃咬牙道,\"禟儿不知情,联络了一帮大臣推举禩儿,还说这是众望所归...\"
姜琳这才明白——胤禟的好意毁了胤禩的计划。历史上记载九阿哥胤禟是八阿哥党的核心人物,性格冲动,果然如此。
\"现在怎么办?\"姜琳急问。
良妃已经恢复镇定:\"我要去见皇上。琳丫头,你跟我一起去。你脑子灵活,或许能帮上忙。\"
姜琳惊讶不已——妃子带宫女面圣求情,这在大清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但良妃已经起身更衣,她只好赶紧准备。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门被猛地推开,胤禩大步走入,脸色苍白但神情镇定。
\"禩儿!你没事?\"良妃冲上前抓住儿子的手。
\"皇阿玛开恩,只是训斥了一顿,没有真的锁拿。\"胤禩苦笑,\"但马齐大人被革职,我的内务府总管职务也被撤了。\"
姜琳松了口气——这比历史上记载的处罚轻多了。或许他们的策略还是起了作用?
\"九弟被罚俸一年,闭门思过。\"胤禩继续道,\"皇阿玛明确表示...绝不可能立我为太子。\"
最后一句话他说得很轻,但姜琳听出了其中的痛苦。无论多么理智,被父亲当众否定总是难以接受的。
\"禩儿...\"良妃心疼地抚摸儿子的脸。
\"儿臣没事。\"胤禩勉强笑笑,看向姜琳,\"姜姑娘的预见是对的。皇阿玛确实...忌惮我的人望。\"
姜琳不知该如何回应。历史上这次事件后,康熙对胤禩的猜忌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但现在,或许还有转机?
\"八阿哥接下来有何打算?\"她小心翼翼地问。
胤禩深吸一口气:\"低调行事,专心实务。既然皇阿玛认为我野心太大,那我就做个安分守己的皇子。\"
他说得轻松,但姜琳能看出他眼中的不甘。这个才华横溢的皇子,注定要被自己的优秀所累吗?
夜深人静时,姜琳取出怀中的玉佩。在月光下,玉佩内部的纹路更加清晰了——那确实是一幅紫禁城的微缩图,而其中一个点在微微发光,似乎在指引方向。那个位置...似乎是皇宫西北角的英华殿?
姜琳想起历史上记载,英华殿是供奉佛像和先帝遗物的地方,平日少有人去。玉佩为何指引她去那里?这与她的穿越有何关联?
更重要的是,她现在应该专注于寻找回家的方法,还是留下来帮助胤禩改变命运?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吃了一惊——从何时起,胤禩的命运对她如此重要了?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与三百年前一样明亮。姜琳轻抚玉佩,做出了决定:明天,她要找机会去英华殿一探究竟。无论结果如何,她都需要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