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赵爷爷提议带孩子们去花田深处看看“特别的风景”。沿着田埂往里走,一片新开辟的小花田忽然映入眼帘——这里种着不同品种的向日葵,有花瓣带着粉边的“醉云长”,有花盘小巧的“月光”,还有花茎纤细的“玩具熊”。“这是春天移栽后,我和苏晓特意种的,想着给你们个惊喜。”赵爷爷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朵“玩具熊”的绒毛花瓣,“这些品种花期晚些,等你们开学前,还能再来看看不一样的花田。”
乐乐立刻举起画板,笔尖飞速勾勒着粉边花瓣的轮廓,嘴里不停念叨:“太特别了!这朵要画进我的‘花田品种册’里。”琪琪则蹲在旁边,仔细观察花盘上的纹路,拿出笔记本记录:“‘醉云长’,花瓣边缘呈淡粉色,花盘直径约15厘米,花香较淡……”同行的同学也围了过来,有人掏出手机查品种资料,有人伸手轻触绒毛花瓣,惊叹声此起彼伏。
临近傍晚,苏晓说要带大家体验“葵花籽采收前的准备工作”。她从仓库里抱出几捆竹编筐,分给每个孩子:“咱们要把成熟度高的花盘做上标记,等下周就能采收了。”说着,她示范着用红色麻绳在花盘底部系了个小结:“花盘发黄、花瓣开始脱落,就说明里面的籽快成熟了。”孩子们立刻散开,在花田里仔细寻找符合条件的向日葵。毛豆力气大,负责踮脚够高处的花盘;朵朵和丫丫眼神好,专挑田埂边容易被忽略的植株;浩浩则一边找,一边哼着新编的旋律,把系麻绳的动作节奏都融进了歌里。
夕阳西下时,整片花田已经点缀了不少红色麻绳,像撒了一把星星。小默举着相机,拍下了夕阳下的花田——金色的花瓣被染成橘红色,红色麻绳在暮色中格外显眼,孩子们的身影穿梭其间,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这张肯定要放进花田相册的首页!”他满意地看着相机屏幕,又转身拍下赵爷爷和苏晓并肩站在田埂上的背影。
晚饭是在赵爷爷家的院子里吃的,苏晓做了一大桌农家菜:炒南瓜、炖土鸡、凉拌薄荷,还有刚蒸好的玉米。大家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拿着玉米啃得香甜。“这玉米是花田旁边种的,用的是和向日葵一样的土,特别甜。”苏晓给每个孩子碗里舀了一勺鸡汤,“明天早上,咱们还能去溪边捡鹅卵石,回来在上面画向日葵,挂在花田的篱笆上。”
夜里,孩子们挤在赵爷爷家的偏房里,躺在铺着粗布床单的土炕上,叽叽喳喳聊到很晚。乐乐说要把新画的品种图做成明信片,寄给远方的亲戚;琪琪计划把这次的经历写成新的诗稿,补充到“花田诗集”里;浩浩则说要把傍晚编的旋律整理成完整的曲子,名字就叫《花田标记曲》。直到赵爷爷在门外轻声提醒“早点睡,明天还要捡石头呢”,大家才渐渐安静下来,伴着窗外的虫鸣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背着小竹篮去了溪边。溪水清澈见底,水底铺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乐乐专挑形状圆润的石头,说适合画完整的向日葵;琪琪则选了扁平的石头,想在上面写短句;浩浩捡了块长条状的石头,笑着说要画一把吉他。大家蹲在溪边,手里拿着水彩笔,认真地在石头上创作。乐乐画的向日葵,花瓣层层叠叠,花盘上的籽用黑色细笔仔细点出;琪琪在石头上写了“友谊长存”,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雏菊;浩浩则在石头上画了吉他和向日葵,还刻了一道小小的音符。
上午十点多,苏晓带着大家把画好的石头搬到花田边,用麻绳串起来,挂在篱笆上。风一吹,石头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以后再来花田,就能看到咱们的石头风铃啦!”朵朵开心地摇了摇篱笆,石头上的向日葵在阳光下格外鲜亮。
离开花田前,孩子们又在木牌上添了新的字迹:“这里有彩色的石头,有不同的向日葵,还有永远等我们的人。”乐乐把刚画好的“花田品种册”留给了苏晓,琪琪则把新写的诗稿贴在木牌旁边,浩浩则弹着《花田标记曲》,和大家一起哼着旋律,踏上了返程的路。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开始整理这次花田之行的照片和视频。小默把照片分成了“品种花田”“溪边画石”“夕阳花田”三个相册,还在每张照片下面写了简短的文字说明;乐乐则把自己画的品种图扫描下来,做成了电子相册,发给了同行的同学;琪琪把大家在石头上写的短句整理成“石头寄语”,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文化墙上。
八月初,苏晓发来消息,说花田开始采收葵花籽了,还拍了采收的视频:赵爷爷和村里的老人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花盘;苏晓则和几个村民一起,把花盘摊在晒场上晾晒。视频里,赵爷爷对着镜头笑着说:“等晒干了,就把籽装成小袋,给孩子们寄过去,让他们尝尝今年的新籽。”
孩子们看到视频,立刻在群里讨论起来。毛豆说要把自己家的旧袋子找出来,用来装葵花籽;丫丫则说要学炒葵花籽,等收到籽后,炒给家人和同学吃;浩浩则提议写一首《葵花采收曲》,等下次去花田时弹给赵爷爷听。
几天后,孩子们陆续收到了苏晓寄来的葵花籽。袋子上印着乐乐画的向日葵图案,里面还夹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苏晓的字:“这是花田的礼物,希望你们喜欢。”乐乐把葵花籽分给了班里的同学,大家吃着香脆的籽,都问起花田的故事;琪琪则把葵花籽装在小玻璃瓶里,送给了语文老师,还把花田的诗稿读给老师听;浩浩则在弹吉他时,把葵花籽放在旁边,说这样弹出来的旋律都带着香味。
九月开学后,孩子们把花田的故事讲给了更多同学听。小默在班级的班会课上,播放了花田之行的视频,还展示了自己做的相册;乐乐则带着“花田品种册”,给同学们介绍不同品种的向日葵;琪琪则朗读了自己写的花田诗稿,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班会结束后,不少同学都问:“明年夏天,还能去花田吗?我们也想去看看!”
十月初,天气渐渐转凉,苏晓又发来消息,说花田的向日葵已经收割完毕,田里种上了小麦,还拍了小麦苗的照片:绿油油的麦苗在田里铺展开来,像一片绿色的地毯。“等冬天来了,麦苗会盖上雪被,明年春天又会变绿,就像向日葵一样,循环往复。”苏晓在消息里写道。
孩子们看到照片,都想起了冬天花田的雪景。乐乐说要画一幅“雪后麦苗图”,琪琪则计划写一首关于麦苗的诗,浩浩则说要把麦苗的生长过程编进新的旋律里。他们还约定,今年冬天再去一次花田,看看盖着雪被的麦苗,给稻草人换上新的外套。
十二月初,第一场雪落下时,孩子们如约踏上了去花田的路。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花田被厚厚的雪覆盖着,麦苗躲在雪被下,只露出一点点绿色的叶尖;稻草人戴着毛豆送的新外套,帽子上积着一层雪,看起来格外可爱;田埂边的木牌上,还贴着琪琪写的诗稿,雪落在纸上,像是给诗稿镶了一层白边。
赵爷爷和苏晓在门口等着他们,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姜茶。“快进来暖和暖和,外面冷。”赵爷爷把姜茶递给孩子们,“今年的雪下得大,麦苗能好好过冬了,明年肯定能长得壮。”
第二天,孩子们和赵爷爷一起,在花田边堆了个雪人。雪人戴着浩浩的旧围巾,手里拿着乐乐画的向日葵卡片,旁边还插着琪琪写的“雪后花田”诗稿。小默举着相机,拍下了雪人、麦苗和稻草人,还拍了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闹的画面。
离开花田前,孩子们在木牌上添了新的文字:“冬天的花田有雪,有麦苗,有雪人,还有我们的约定。”乐乐把“雪后麦苗图”留给了赵爷爷,琪琪则把新写的诗稿贴在木牌上,浩浩则弹着刚编好的《雪后花田曲》,和大家一起哼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三月初,苏晓发来麦苗返青的照片:绿油油的麦苗在田里生长着,充满了生机。孩子们看到照片,立刻在群里约定,四月去花田帮忙春耕。乐乐说要带新的画板,画下春耕的景象;琪琪则说要写一首《春耕诗》;浩浩则说要编一首《春耕曲》。
四月的周末,孩子们又一次来到花田。赵爷爷和苏晓已经准备好了春耕的工具,田里也翻好了土。孩子们跟着赵爷爷学习播种,乐乐负责撒种子,琪琪负责盖土,浩浩则负责浇水,小默则举着相机,记录下春耕的每一个瞬间。播种结束后,大家坐在田埂上,浩浩弹着《春耕曲》,琪琪念着《春耕诗》,乐乐则画着春耕的画面,赵爷爷和苏晓坐在旁边,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过去,花田的麦苗渐渐成熟,向日葵也开始育苗。孩子们期待着夏天的到来,期待着再次回到花田,看金色的向日葵,听熟悉的旋律,和赵爷爷、苏晓一起,续写属于友谊花田的故事。他们知道,友谊花田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他们心中的牵挂,是他们用爱和友谊浇灌的希望,无论走多远,都会一直等着他们回来。
七月如约而至,当苏晓发来花田盛开的照片时,孩子们早已收拾好行囊。这一次,同行的不仅有去年的同学,还有更多新的朋友。车子驶进村口,金色的花田再次映入眼帘,向日葵迎着阳光绽放,稻草人戴着新的草帽,木牌上的字迹越来越多,记录着每一次的相遇与约定。
赵爷爷和苏晓在花田边笑着迎接他们,凉棚下依旧摆着薄荷茶和艾草饼。乐乐领着新朋友们去写生,琪琪教大家折纸船,浩浩弹着新写的《友谊花田之歌》,小默则举着相机,记录下每一张笑脸。花田里,蝴蝶飞舞,蜜蜂采蜜,歌声飘荡,笑声不断,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了友谊花田新的记忆。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在木牌上添上了今年的字迹:“友谊花田,年年花开;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他们知道,明年夏天,向日葵还会绽放,他们还会回到这里,继续书写属于他们和友谊花田的温暖篇章。
夕阳把花田的影子拉得很长,浩浩的吉他声刚落,苏晓就提着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从田埂边采摘的新鲜薄荷和几颗饱满的向日葵花盘。“来尝尝刚摘的花盘,里面的籽还带着汁水呢。”她把竹篮递到孩子们面前,赵爷爷笑着补充:“这可是最嫩的籽,直接吃比炒的还甜。”
乐乐率先掰下一小块花盘,轻轻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眼睛一亮:“比去年的还甜!”琪琪也尝了一口,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七月花盘,籽嫩汁甜,带着阳光的味道。”同行的新同学从未见过新鲜的向日葵籽,纷纷围过来品尝,有人边吃边说:“原来向日葵籽还有这样的吃法,太神奇了!”
趁着天色还亮,赵爷爷提议带大家去村里的老磨坊看看。“以前村里磨面、榨油都靠它,现在虽然不用了,但还保留着原样。”老磨坊藏在村子深处,木质的门框上刻着模糊的花纹,磨盘上还沾着陈年的面粉。赵爷爷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指着磨盘说:“以前向日葵籽榨油,就是用这磨盘先把籽磨碎,再放到大锅里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