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场目光的聚焦下,空无缓步走上讲台,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他微微调整话筒,环视会场一周,随后开启讲话:
“今天,咱们不仅是注册公司,更是播种未来——用数据浇灌、以科技为犁、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未来。”
他进一步指出,古村生物将不仅仅是农业技术的集成者,更是整个古村系生态链的智慧中枢。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平台将实现从种源研发、种植管理到农产品溯源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真正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可信闭环。
这里将诞生属于乡村的“农业操作系统”,而古村,愿做这场变革的探路者。他的话语拂过会场,在与会者心中激起涟漪。
灯光渐暗,全息投影在会场中央缓缓升起,一株由数据流编织的小麦在空中舒展叶片,根系延伸成一张覆盖北方的智慧农业网络。
这是古村生物首次公开展示“天耕系统”——通过AI气候预判、土壤基因图谱分析与无人机群协同作业,实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链路自主决策。
大屏幕切换至三百亩试验田实时画面,麦浪翻滚间,微型传感器如萤火般闪烁,每粒麦穗的成长轨迹皆可追溯。
龙授眼中闪过兴奋的光,低语道:“三个月内,我们将把这套系统复制到十八个生态区。”
水总翻开文件夹第一页,上面赫然标注着与北都农学院共建“数字种质库”的合作备忘录。
此时,水姣起身走向发言台,声音清亮:“昨天我还在田里测墒情,今天站在这里,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土地终于听懂了我们的语言。
我们不再是面朝黄土的孤勇者,而是与算法并肩的‘新农人’。”话音落下,会场外传来螺旋桨的嗡鸣——
数十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大厦上空组成“智农”二字,划破晨雾,飞向广袤田野。这一刻,科技的根系,正式扎进泥土的深处。
仪式结束后,掌声渐息,人群有序离场,但余波仍在高管心中激荡。
今天,新加入古村系的水家母女出尽风头——水总的战略布局能力与水姣的基层代表性,形成了极具张力的互补形象,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家族在集团未来版图中的分量。
有人心生羡慕,感叹资源与机遇的集中;有人暗藏嫉妒,质疑这是否意味着权力结构的悄然倾斜;更多人则陷入深思,反复咀嚼为何特意安排这场高规格仪式,又为何让水家母女同台亮相。
作为古村人,他们祖辈为农,脚踩泥土,深知一粒种子如何成长为一片金黄的麦浪,也深知农业的根基意义。
正因如此,他们对水家在智慧农业转型中所展现的技术洞察与执行能力,多数持认可态度。
但真正让他们反复思忖的,是那个未曾言明的问题:为何要让所有人现场见证这一刻?
这场仪式,究竟是一次宣告,还是一次警示?是一次团结的凝聚,还是一次权力的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