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刘铁军插话道:“沈工程师,你说的这种配方可靠吗?”
“当然可靠。”沈良自信地说道,“不过需要精确控制冶炼工艺,这正是我的强项。”
张德贵看了看周围的同事们,发现大家都投来期待的目光。虽然心里不太服气,但为了项目的进展,他还是点了点头:“好吧,那就试试你的方法。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如果失败了,责任你来承担。”
“没问题。”沈良痛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沈良开始着手改进装填系统的设计。他首先绘制了详细的技术图纸,然后指导工人们按照新的配方冶炼合金材料。
李明华在一旁认真学习,不时地提出问题。沈良也很耐心地为他解答,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沈哥,你的这个配方真的很神奇。”李明华看着炉子里闪闪发光的合金液体,“添加了这些微量元素后,合金的性能提升了这么多。”
“这只是基础。”沈良说道,“关键在于冷却过程的温度控制,每一度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性能。”
张德贵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对沈良的专业水平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不仅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也很丰富。
一周后,新的齿轮制造完成。安装到装填系统后,他们开始进行测试。
“各单位注意,准备测试!”张德贵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
沈良站在控制台前,心情有些紧张。虽然他对自己的设计很有信心,但毕竟这是关系到项目成败的关键测试。
“开始!”随着张德贵的一声令下,装填系统开始运转。
机械臂精确地抓取炮弹,送入炮膛,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卡顿。
“13秒!”计时员大声报告。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人都兴奋地围了上来,连张德贵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沈工程师,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刘铁军拍着沈良的肩膀说道,“你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张德贵走到沈良面前,主动伸出了手:“沈工程师,是我小看你了。刚才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沈良握住张德贵的手:“张工过奖了,这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谦虚!”张德贵哈哈大笑,“不过我有个问题,你这个合金配方是从哪里学来的?我查遍了国内外的资料,都没有找到类似的记录。”
沈良心中一紧,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他总不能说这是从未来学来的吧。
“这是我在钢铁厂工作时的一些尝试和摸索。”沈良随口说道,“可能是运气比较好。”
张德贵点了点头,虽然还有些疑惑,但也没有继续追问。
就在这时,刘铁军接到了一个电话。他听了几句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怎么了?”张德贵问道。
“上级有新的任务。”刘铁军放下电话,“要求我们在三个月内拿出一套完整的大口径榴弹炮系统,包括火炮本体、自动装填系统和火控系统。”
“三个月?”张德贵倒吸一口冷气,“这个时间太紧了,光是火炮本体的设计就需要两个月。”
“没办法,这是死命令。”刘铁军无奈地说道,“边境形势紧张,急需这种武器装备。”
沈良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涌起一阵热血。这正是他发挥作用的时候。
“刘所长,我有个建议。”沈良说道,“我们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将火炮系统拆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然后并行开发。”
“模块化设计?”张德贵眼睛一亮,“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怎么确定?”
“这个交给我来处理。”沈良自信地说道,“我可以先制定一套完整的接口标准,然后各个小组按照标准进行设计。”
刘铁军考虑了一下,点头同意:“好,就按沈工程师的建议办。张工,你负责组织人员,沈工程师负责技术统筹。”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研究所都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沈良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白天指导各个小组的设计工作,晚上还要整理技术资料和绘制图纸。
李明华成了沈良最得力的助手,两人经常工作到深夜。
“沈哥,你怎么什么都会?”李明华一边整理图纸一边感叹道,“火炮设计、材料工程、自动控制,你好像没有不懂的领域。”
沈良苦笑一声:“学得杂一些,用的时候就方便了。”
他当然不能说自己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对这些技术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
两个月后,各个模块的设计基本完成。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负责自动装填系统的第三小组组长王海涛急匆匆地跑进了沈良的办公室,脸上满是焦急的神色。
“沈工程师,出大事了!”王海涛气喘吁吁地说道,“我们的自动装填机构在测试时出现了严重故障。”
沈良立即放下手中的图纸:“具体什么情况?”
“装填臂在高速运转时发生断裂,整个机构都卡死了。”王海涛擦着额头的汗水,“我们检查了好几遍,发现是材料强度不够,承受不了反复的冲击载荷。”
“材料强度不够?”沈良皱起眉头,“你们用的是什么材料?”
“40cr钢,按照设计要求应该足够了。”王海涛无奈地摇头,“但实际测试时,不到一百次循环就出现了疲劳断裂。”
沈良心中一沉,这个问题确实很麻烦。自动装填系统是整个火炮的核心部件,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整个项目就要功亏一篑。
就在这时,刘铁军也匆匆赶来,身后跟着张德贵。
“听说装填系统出问题了?”刘铁军的脸色很不好看,“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交付了,现在出这种问题…”
张德贵走到测试现场,仔细查看了断裂的装填臂:“确实是疲劳断裂,裂纹从应力集中点开始扩展。问题是,40cr钢的强度应该足够才对。”
“会不会是热处理工艺有问题?”李明华在旁边提出疑问。
“不可能,热处理是按照标准工艺进行的。”王海涛坚持道,“我亲自盯着做的。”
沈良仔细观察着断裂面,脑海中快速搜索着相关的技术资料。在他的记忆中,这种问题在80年代确实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材料纯净度不够,存在夹杂物。
“问题可能不在热处理,而是在钢材本身。”沈良缓缓说道,“我们的钢材冶炼工艺还比较落后,钢中的氧含量和夹杂物超标,导致疲劳性能大幅下降。”
“那怎么办?”刘铁军着急地问道,“重新订购高纯度钢材来不及了。”
“有一个办法。”沈良思考了一会儿,“我们可以改变设计思路,采用复合材料结构。”
“复合材料?”张德贵疑惑地看着沈良,“你是指玻璃钢那种?”
“不是,我说的是金属基复合材料。”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在40cr钢的基础上,加入高强度纤维进行增强,可以大幅提升疲劳性能。”
“这个想法很新颖,但是技术上可行吗?”张德贵皱着眉头,“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尝试。”
“理论上是可行的。”沈良自信地说道,“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增强纤维和制备工艺。”
王海涛急切地问道:“那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一切顺利,一个星期就能做出样品。”沈良回答道。
“一个星期?”刘铁军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那就试试吧,反正现在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沈良带着李明华和王海涛的小组开始了紧张的研发工作。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纤维的选择、复合工艺的确定、以及界面结合的优化等等。
“沈哥,你确定这个方案能行吗?”李明华看着实验台上的各种材料,心中有些忐忑,“要是失败了,我们就真的完蛋了。”
“没事,我心里有数。”沈良一边调配着粘结剂,一边说道,“这种复合材料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纤维的高强度来承担主要的载荷,基体材料负责传递应力。”
“可是纤维和钢材的结合怎么保证?”王海涛担心地问道,“如果结合不牢固,效果可能更差。”
“这就需要特殊的表面处理工艺了。”沈良拿起一根碳纤维,“我们先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在纤维表面形成微粗糙结构,然后再用专用的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
经过三天的反复试验,第一批复合材料样品终于制备完成。沈良小心翼翼地将样品安装到测试设备上,开始进行疲劳测试。
所有人都紧张地围在测试台周围,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变化。
“一百次…两百次…五百次…”李明华紧张地报着数字。
“一千次!”王海涛兴奋地喊道,“已经超过了原来的十倍!”
“不要高兴得太早。”沈良沉着地说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测试继续进行着,数字不断地跳动着。两千次、三千次、五千次…复合材料装填臂始终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这太不可思议了!”张德贵震惊地说道,“疲劳寿命提升了几十倍!”
就在大家都以为成功了的时候,测试到第八千次时,突然传来一声脆响。
“断了!”王海涛沮丧地说道。
沈良却露出了笑容:“八千次,足够了。按照设计要求,装填臂的疲劳寿命只需要达到三千次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我们成功了?”李明华不敢置信地问道。
“成功了。”沈良点头确认。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研究所,所有人都兴奋不已。特别是刘铁军,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沈工程师,你又一次拯救了我们。”刘铁军激动地握着沈良的手,“没有你,这个项目肯定要黄了。”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沈良谦虚地说道。
但他心中却涌起了一阵强烈的成就感。这种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感觉,比在办公室里写报告要爽快多了。
不过,沈良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的表现可能过于突出了。无论是之前的合金配方,还是现在的复合材料技术,都远超这个时代的常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