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接过文件,快速翻阅了几页,心里暗自点头。
这些资料虽然没有他掌握的未来技术先进,但对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些资料很有价值,对我们的项目很有帮助。”沈良真诚地说道。
“那就好。”李建国满意地说道,“我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院里决定派一个专门的技术小组来协助你们的项目,组长是我们的副总工程师陈博士,他在连铸技术方面很有经验。”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有了钢研院的技术支持,项目的成功概率又提高了不少。
“太感谢了!”沈良由衷地说道,“有了陈博士的指导,我们更有信心了。”
“不用客气。”李建国摆摆手,“这个项目对整个行业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当然要全力支持。不过,我也要提醒你们,三个月的时间确实很紧,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一定会抓紧时间的。”沈良保证道。
李建国在车间里转了一圈,对设备状况和人员配置都做了详细了解,然后才离开。
送走李建国后,沈良立即召集了项目团队成员开会。除了赵师傅,还有电工小李、钳工老张和小刘,以及几个技术员。
“同志们,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沈良开门见山地说道,“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目的总体方案。”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略的工艺流程图,详细解释了连铸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点。
“我们的试验装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钢液供应系统、连铸机主体和控制系统。”沈良边画边解释,“钢液供应系统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个小型的感应加热炉。连铸机主体是核心,包括结晶器、拉坯机和切割装置。控制系统负责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小李举手问道:“沈工,控制系统用什么方案?继电器控制还是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沈良毫不犹豫地回答,“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更好。”
老张有些担心地说道:“可编程控制器我们没用过,会不会有问题?”
“没关系,钢研院会派专家来指导。”沈良安慰道,“而且我对这方面也有一些了解,可以帮大家学习。”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沈良详细分配了每个人的任务,制定了时间节点,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推进。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办公室里,开始制作更详细的技术方案。虽然他对未来的技术发展了如指掌,但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当前技术条件下可行的方案,还需要大量的细致工作。
夜已经深了,办公室里只剩下沈良一个人。他桌上摆满了技术图纸和计算草稿,手中的笔没有停过。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沈良抬头一看,是张国强走了进来。
“沈良,这么晚还在工作?”张国强关切地问道。
“张厂长,您怎么还没下班?”沈良有些意外。
“我也刚处理完事情,看到你办公室还有灯就过来看看。”张国强在椅子上坐下,“项目准备得怎么样了?”
“基本方案已经完成,明天开始就可以进入设备采购和安装阶段。”沈良汇报道。
张国强满意地点点头:“你的效率很高。不过我得提醒你,现在全厂的目光都盯着这个项目,压力不小啊。”
“我知道。”沈良坦然地说道,“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说得好!”张国强赞赏道,“不过你也要注意身体,别把自己累倒了。项目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谢谢张厂长关心。”沈良心里一暖,“我会注意的。”
张国强站起身来:“那我就不打扰你了,你也早点休息。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
送走张国强后,沈良又工作了一个小时才回宿舍休息。虽然身体疲惫,但他的心情是兴奋的。
这个项目不仅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大胆尝试,更是他改变中国重工业面貌宏伟计划的重要起点。他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未来的路会越来越宽广。第二天一早,沈良就开始忙碌起来。他首先联系了钢研院的专家,确认技术支持的具体安排,然后开始着手设备采购清单的制定。
“小李,你负责联系感应加热炉的供应商,规格按照我昨天给你的参数。”沈良一边翻阅着技术资料,一边分配任务,“老王,结晶器的材料很关键,铜管的质量必须过硬,宁可多花点钱也不能将就。”
老王点头应承:“放心吧沈工,我跑了这么多年采购,什么货色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就在这时,车间主任刘大海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沈工,出事了!”刘大海脸色不太好看,“刚才二车间的老马找到我,说你们这个连铸项目就是瞎折腾,浪费厂里的钱。他还说,要是项目失败了,责任你担得起吗?”
沈良眉头微皱。老马是厂里的老技术员,资历很深,在工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老马怎么说的?”沈良平静地问道。
“他说连铸技术在国外都还不成熟,咱们一个地方小厂凭什么搞成功?还说你一个毛头小子,没吃过猪肉还想赶猪跑。”刘大海有些为难地转述着。
小李听了忍不住说道:“这老马也太过分了,沈工的技术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算了。”沈良摆摆手,“老马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毕竟这个技术确实很新。这样吧,刘主任,你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我在大会议室给全厂技术人员做一次技术交流,把连铸技术的原理和前景详细讲解一下。”
刘大海有些意外:“你要公开讲解技术方案?”
“对,与其让大家在背后议论,不如摆到台面上来讨论。”沈良胸有成竹地说道,“技术问题就用技术来解决。”
消息很快传开了,不仅厂里的技术人员,连一些老工人都对这场技术交流会产生了兴趣。毕竟,一个年轻的技术员要向全厂的老师傅们传授“洋技术”,这在厂里还是头一回。
下午,大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除了本厂的技术人员,还有几个兄弟厂的工程师也赶来旁听。老马坐在第一排,双臂抱胸,一脸的不以为然。
沈良走上讲台,环视了一圈会场,开口说道:“各位师傅,各位同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连续铸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他首先从传统的模铸工艺讲起,详细分析了模铸工艺的缺陷:钢液浪费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
“我们现在的模铸工艺,钢液利用率只有75%左右,也就是说,每生产四吨钢,就要浪费一吨。”沈良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皱起了眉头。
接着,他开始介绍连铸技术的基本原理。在黑板上画出了连铸机的结构示意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钢液如何在结晶器中冷却成型,如何通过拉坯机连续拉出钢坯。
“连铸技术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沈良停顿了一下,“第一,钢液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第二,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第三,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台下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这些数据确实很诱人,但也让人半信半疑。
老马终于开口了:“沈工,你说得天花乱坠,但这技术在国外都还不成熟,咱们凭什么能搞成功?”
沈良早就料到了这个问题:“马师傅说得对,连铸技术确实还在发展阶段。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如果等技术完全成熟了,人家凭什么转让给我们?而且即使转让,价格也会高得吓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再说,我们中国人难道就比外国人笨吗?人家能搞的技术,我们为什么搞不了?”
会场里响起了一些赞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