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会议室。
李建国已经在那里准备各种技术资料,桌上摊开的图纸和数据密密麻麻。
“沈良,来得正好。”李建国招手道,“我昨晚又仔细研究了你的方案,有几个细节想和你探讨一下。”
沈良走过去,李建国指着图纸上的一个部分:“这里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你设计的流量参数比常规方案大了30%,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效率问题。”沈良解释道,“常规的冷却流量虽然能保证安全,但冷却效果不够理想,会影响钢坯的内部组织结构。加大流量可以让凝固过程更加均匀,最终产品的机械性能会有显着提升。”
李建国眼睛一亮:“你这个思路很有道理。不过这样一来,对水泵的功率要求就更高了,成本会增加不少。”
“成本的增加是暂时的,但质量的提升是长期的。”沈良胸有成竹地说,“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水路设计,采用分段控制的方式来降低总功耗。”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快速画出几条线:“你看,如果我们在这里增加一个旁路系统,根据不同钢种的特性来调节流量,既能保证效果,又能控制成本。”
李建国越看越兴奋:“妙啊!这个设计思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做法。不过,这种变流量控制系统的技术难度不小,自动化要求很高。”
“确实有难度,但并非不可实现。”沈良继续在纸上画着,“关键是控制系统的设计。我们可以用工业计算机配合传感器来实现精确控制。”
正说着,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张国强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其中就有昨天那个质疑沈良的高级工程师王海。
“李专家,沈良,讨论得怎么样?”张国强问道。
“张厂长,沈良的方案确实出人意料。”李建国如实说道,“不过实现起来的技术难度比我预想的要大。”
王海立刻抓住机会:“我就说嘛,纸上谈兵容易,真正做起来就露馅了。”
沈良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王工程师,你觉得哪里有问题?”
“问题多了!”王海冷笑道,“就说这个自动控制系统,我们厂连基本的工业计算机都没有,你拿什么来实现精确控制?”
“那是因为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年前。”沈良毫不客气地回击,“现在已经1980年了,不是1970年。工业计算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关键是要有人会用。”
“你会用?”王海不屑地说,“别说你见过什么工业计算机,就连普通计算机你都没摸过吧?”
沈良站起身来,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就开始写:
“pId控制算法,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他一边写一边说:“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这个算法,通过调节三个参数来实现精确控制。比例系数Kp控制响应速度,积分系数Ki消除稳态误差,微分系数Kd提高系统稳定性…”
随着沈良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专业公式和参数,会议室里逐渐安静下来。王海的表情从不屑变成了疑惑,再从疑惑变成了震惊。
“这…这是什么理论?”王海结结巴巴地问道。
“现代控制理论。”沈良头也不回地继续写着,“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经典控制理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李建国看着黑板上的内容,眼睛越来越亮:“沈良,你这套理论我在国外的文献中见过,但是具体的应用方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沈良放下粉笔,转身面对众人:“理论是死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实际应用。我们的连铸系统需要的不是最先进的理论,而是最适用的解决方案。”
他指着黑板上的公式:“这套控制算法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可以通过简化的硬件电路来实现。我们不一定需要昂贵的工业计算机,用模拟电路也能达到相当的控制精度。”
张国强听得连连点头,虽然不完全明白那些公式,但能感受到沈良的专业水平。
“沈良,按你这么说,这套系统的成本能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张国强关心地问道。
沈良快速心算了一下:“如果用模拟控制电路,成本大概在五万元左右。如果用工业计算机,可能要十万以上。”
“五万元…”张国强皱起眉头,这对钢铁厂来说也不是小数目。
“但是,”沈良话锋一转,“这套系统一旦投入使用,每年能为工厂节省的成本至少在二十万元以上。”
“什么?”几个人同时惊呼。
“钢材废品率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升,能耗的减少,这些加起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初期投入。”沈良分析道,“更重要的是,我们生产的钢材质量会有质的飞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王海还是不太相信:“你说得倒是好听,但谁知道能不能实现?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失败?”沈良冷笑一声,“王工程师,我问你,如果继续用现在的落后设备,我们的钢材还能在市场上竞争几年?”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在场的人都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先进钢材产品迟早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到那时,质量落后的国产钢材将面临巨大冲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变。”沈良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投入一些成本进行技术升级,总比将来被市场淘汰要好得多。”
张国强被说服了:“沈良说得有道理。不过,这么重要的项目,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张厂长考虑得很全面。”李建国赞同道,“我建议我们先做一个小型的试验装置,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试验装置需要多长时间?”张国强问道。
沈良思考了一下:“如果工厂能提供必要的支持,三个月内应该能完成试验装置的建设和调试。”
“三个月…”张国强盘算着,“时间倒是不长,关键是资金问题。试验装置需要多少钱?”
“大概十万元左右。”沈良报出了一个数字。
会议室里又是一阵静默。十万元对于钢铁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
王海趁机说道:“张厂长,十万元不是小数目啊。万一试验失败,这钱就打水漂了。”
“但如果试验成功,我们就抢占了先机。”沈良反驳道,“技术创新本来就有风险,关键是要有勇气承担这种风险。”
张国强陷入了沉思。作为厂长,他既要考虑技术发展,也要考虑资金安全。
就在这时,李建国开口了:“张厂长,如果您担心资金风险,钢研院可以承担一部分费用。毕竟这个项目对整个行业都有重要意义。”
“真的?”张国强眼睛一亮。
“当然。钢研院一直在寻找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对双方都有好处。”李建国说道,“我们可以出资六万,工厂出资四万,风险共担。”
这个提议让张国强心动了。四万元的投入相对容易接受,而且有钢研院的技术背景,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那就这么定了!”张国强一拍桌子,“沈良,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我给你配备最好的团队,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王海脸色有些难看,但也不敢再说什么。项目已经确定下来,现在说风凉话只会显得自己格局太小。
“谢谢张厂长的信任。”沈良郑重地说道,“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好!”张国强满意地点头,“从明天开始,你就专心搞这个项目,其他工作先放一放。”
散会后,沈良心情舒畅地走出会议室。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结果比预期的还要好。不仅得到了资金支持,还有了钢研院的技术背景,这为项目的成功增加了更多保障。
夜幕降临,沈良独自在宿舍里整理着技术资料。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三个月的时间看似不短,但要完成一套全新的控制系统,时间其实很紧张。
但他有信心,凭借着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深入了解,这个项目必定能够成功。而这,仅仅是他改变中国重工业面貌的第一步。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车间,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做准备。他需要先挑选合适的团队成员,毕竟三个月的时间紧迫,每个人都必须能独当一面。
“小沈,听说你昨天在会议上大放异彩啊!”老工程师赵师傅笑呵呵地走过来,“连钢研院的专家都对你刮目相看,不简单啊!”
“赵师傅过奖了。”沈良谦虚地说道,“这个项目还需要您多多指教呢。”
“别客气,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赵师傅拍了拍沈良的肩膀,“我在这厂里干了三十年,什么设备都摸过,经验还是有的。”
沈良心里一动,赵师傅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经验丰富,人品可靠,而且对新技术也不排斥。
“那就太好了,赵师傅。我正想找您商量团队的事呢。”沈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