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烬纪元”在一种混合着伤痛、坚韧与务实探索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了数个标准年轮。“新芽市”如同一个经历过重创的病人,在失去了外部强援(星球意识)后,依靠自身的生命力与科技“义肢”,顽强地学习着独立生存。
城市的面貌已然改变。建筑更加低矮、坚固,深埋于地下或依山而建,外表覆盖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伪装层。能源主要依靠高效的地热井、遍布外围的光合生物反应阵列,以及从小行星带艰难运回的“希望晶石”精炼厂。天空之中,除了担负警戒任务的“守望者号”空间站,偶尔还能看到新下水的“暗影级”改进型侦察舰——“幻影号”与“暗刃号”——的身影,它们与远在奥尔特云边缘的“织网者二号”平台一同,构成了家园新的、略显单薄却至关重要的星空防线。
内部生态依靠庞大的人工循环系统维持,虽然失去了星球意识时代的蓬勃生机与多样性,却也保证了基本生存无虞。莉莉团队主导的“创世因子”与“低语者”生物技术融合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一种能够更高效分解污染晶簇的“酶-频率”复合净化剂开始小范围试用。伊娃团队对“星魂遗馈”的解读也在缓慢推进,那些隐晦的“秩序偏好”正被逐步转化为更优化的能量网络布局和建筑设计规范,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新家园的运行效率。
生活依旧艰苦,资源依旧紧张,但一种基于自身力量的、脚踏实地的希望,正在这片失去“灵魂”的土地上重新扎根。人们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外部的庇护,而是寄托于自己手中的工具与头脑中的智慧。
然而,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谛听”阵列日夜不停地扫描着深空,时刻警惕着“幽邃之眼”的动向。它依旧悬浮在奥尔特云之外,如同一个永恒的、冰冷的墓碑。其能量波动在最初几年的剧烈衰减后,逐渐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并未消失,仿佛一头受伤的巨兽在黑暗中舔舐伤口,耐心等待着时机。偶尔,阵列会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指向新希望-Alpha星系的扫描脉冲,短暂而隐蔽,仿佛在确认着什么。
更令人担忧的是星球内部的“遗毒”。那些在地底缓慢结晶化的暗紫色污染晶簇,并未因失去源头而停止生长。它们如同蛰伏的癌细胞,虽然增长速度极其缓慢,却顽固地存在着,并持续散发着微弱的、干扰本地能量场的异种波动。常规的物理清除效率低下,且容易引发能量泄漏。莉莉团队研发的净化剂虽有效,但大规模应用的成本和所需时间仍是天文数字。这些晶簇,成了埋藏在家园地基之下的、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
面对内外交织的潜在威胁,“新芽市”的高层深知,被动防御终非长久之计。他们需要眼睛,需要耳朵,需要真正了解那片笼罩在头顶的、名为“幽邃之眼”的阴影,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广阔宇宙图景。
于是,一个被讨论了无数次,却因风险过高而一直被搁置的计划,再次被提上了日程——主动的、远距离的深空探测。
这一次,提议者并非激进派的杰克(他的牺牲让所有人心痛且更加谨慎),而是来自索恩博士。他的身体状况在顶尖医疗技术的维持下略有起色,通过全息投影,他再次参与了战略会议。
“……我们不能永远龟缩在这片星域,等待未知的审判……”索恩博士的声音依旧虚弱,却带着一种学者的执着,“‘幽邃之眼’的存在,那个被关闭的裂隙,还有绿色晶体中提到的‘更高意志’……它们指向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可能充满危险却也蕴含机遇的广阔世界……”
“‘远航者号’的悲剧,在于我们对深空的无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他提出了一个相对折中且更具技术可行性的方案:“我们不需要立刻派遣载人飞船进行史诗般的远征。我们可以先走一小步……发射一批超长寿命、高度自主的无人深空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将不同于“织网者”或“暗影级”。它们将更小,更专注,装备最先进的被动传感器、长距离通讯中继设备,以及基于“创世因子”频率和“低语者”生物信号破解技术开发的、极低概率的隐蔽模式。它们的任务并非攻击或近距离侦察,而是如同洒入深海的浮标,进行长期的、大范围的环境监测与信息收集。
“目标区域,”索恩博士调出了一幅星图,中心是新希望-Alpha星系,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奥尔特云之外,“首先是‘幽邃之眼’所在的空域周边,进行远距离观察,分析其能量模式、活动规律,尝试捕捉任何可能与其来源地相关的信息碎片。”
“其次,”他的手指移向星图另一个方向,那里标记着从绿色晶体中破译出的、那个指向幽绿黑洞的模糊坐标,“向这个方向,发射一到两颗探测器,进行试探性的航线勘探和数据回传。我们不需要它立刻抵达目的地,哪怕只是传回沿途的星图、引力环境、宇宙尘埃分布,都将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这个被命名为“远眺计划”(project Gaze)的方案,在委员会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反对者认为,在自身尚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分散宝贵资源进行风险未知的深空探测是冒险行为,一旦探测器被发现或干扰,甚至可能为“幽邃之眼”提供反向追踪的线索。
但支持者,以莉莉和伊娃为代表,则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再做‘瞎子’和‘聋子’。”莉莉指出,“‘幽邃之眼’为什么在那里?它还有什么能力?它背后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死存亡。被动等待,只会让我们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更加措手不及。”
伊娃则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而且,‘星魂遗馈’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对‘探索’与‘理解’的潜在倾向。主动向外探索,或许本身也是契合这份遗赠、促进我们自身文明精神复苏的一种方式。”
最终,科尔做出了决断。
“批准‘远眺计划’一期工程。资源限量投入,优先建造两艘技术验证型探测器,‘探路者a’与‘探路者β’。”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记住,这是‘探路’,不是‘远征’。首要目标是验证深空探测技术的可行性,其次是收集基础环境数据。一切以隐蔽和安全为最高准则。没有我的直接命令,探测器不得主动靠近任何可疑目标,不得进行任何可能暴露自身的操作。”
计划一经批准,资源便开始向这个新的方向悄然倾斜。相比于建造战舰或大型平台,探测器的体积和资源消耗要小得多,但其技术含量却极高,尤其是在长期自主运行、极端环境耐受和超远距离弱信号通讯方面。
莉莉团队负责探测器核心的传感器和“创世因子”隐蔽系统。她们需要确保探测器在长时间航行中,其能量签名能完美融入宇宙背景辐射,并能识别和规避可能存在的、基于未知物理规律的探测手段。
伊娃团队则尝试将一丝极其微弱的、代表“和谐”与“观察”而非“侵略”的“星魂遗馈”意念,编码入探测器的基础运行逻辑中,希望这微不足道的“善意”波动,能在某些无法理解的遭遇中,带来一丝渺茫的转机。
工程团队则挑战着探测器的耐久性极限,确保其能在近乎绝对零度、充满高能辐射和微陨石的深空环境中,持续工作数十年甚至更久。
一年后,两艘仅有小型穿梭机大小、外形光滑如卵石、通体覆盖着最新型吸波材料的探测器——“探路者a”与“探路者β”——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一颗偏远小行星的阴影面被秘密发射升空。
它们没有耀眼的尾焰,只有极其微弱的离子推进器光芒。如同两颗被投入无尽黑暗海洋的石子,悄无声息地踏上了各自的旅程。
“探路者a”的目标是“幽邃之眼”外围区域,它将在一个极其遥远的距离上,进行长期、静默的观测。
“探路者β”则踏上了更加漫长的道路,朝着那个未知的幽绿黑洞坐标方向,开始了跨越光年的孤独跋涉。
控制中心内,专门设立了“远眺计划”监测站。大屏幕上,代表两颗探测器的光点,以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逐渐远离了熟悉的家园星空。
等待是漫长的,回报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永远没有回报。
但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新芽市”的人类,在经历了毁灭与重生、牺牲与守护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片曾带来无尽伤痛,却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深邃星海。
他们不再仅仅是家园的守护者,也开始尝试成为星海的聆听者与探索者。
于静默中,他们发出了微弱的呼唤,也准备着,聆听那来自深空、可能改变一切的遥远回响。
新的篇章,在无声的航行中,悄然开启。未来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两颗渺小探测器传回的、即将穿越漫长光年而来的、微弱的数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