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长谈,杜玉霖和王永江对彼此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人从鸦片战争聊到甲午战争,从朝廷制度聊到经济建设,从全国格局聊到东北未来,是越谈越投机,越谈也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王永江对杜玉霖的观感发生了改变,从开明的军人转变成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相信这位杜大人思考的绝非只有升官发财,而是真在想如何能尽快改变东北这积贫积弱的现实啊。
起初,王永江还有点担心他的观点太超前让对方不好接受,可当他把看法一点点吐露出来后,才惊讶地发现杜玉霖的思想远比自己以为的更加深不可测。
因此,王永江也不再有所保留,将能想到的建议一股脑都讲了出来。
第一,杜玉霖的当务之急是要以修筑“锦白铁路”为契机快速扩充巡防营实力,想发展东北的前提是要能得到东北,而实力强大、效忠于他的军事力量便是关键所在。
第二,以白城为据点,逐步朝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周边城市扩展其影响力,在将来机会到来时迅速夺取这些地方的控制权,再图北上哈埠、南下奉天。此外,蒙古那些勾结沙国企图自治的王公贵族也要多多提防,最好能尽早彻底解决。
第三,加快整合“天宝山”银矿、大孤山铁矿、庙儿沟煤矿等多处矿产,并从阿梅利国采购各式先进设备,再依托“锦白铁路”的运力,从底层逐步打造东北工业的根基,并为将来能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做准备。
第四,以姚南为试点,以铁路督办的身份在“锦白铁路”沿线设置“招垦所”,大力鼓励关内华国人前来开垦荒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东北的人口基数,还能将荒废的土地变为可以持续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一举多得的事。
第五,从长远上讲,杜玉霖若有朝一日掌控东北,不可急于入关,要极力避免让东北成为各方势力角逐中原的补给地,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内部建设上,坚决实行军政分离,倾斜资源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能为战而战、穷兵黩武,“与其徒为虚名逐中原,不如踏踏实实建桑梓”啊。
第六,关于一南一北两大外敌,防倭寇更胜于防沙患,“沙倭战争”胜利后倭国已将东北视为己物,若想保证东三省的独立性,那么将来与倭军必有一战,务必要在大战到来之前最大程度的开发好东北。
第七,财政方面在将来最好能统一币制,建立一家东三省自己的中央银行,以保证形成稳定的货币体系。
第八,......
这一打开话匣子,王永江算一发不可收拾了,把这么多年来积攒下来抱负和想法都吐露了出来,有的是现在可行的,也有将来可能行得通的,总之是倾其所思所想,毫无保留。
杜玉霖大多时候都是在听,只在某些不太明白的细节上进行发问,同时心中对王永江也是越发佩服。别忘了,这人可是活在当世的人啊,他并没有自己这种穿越者的眼光,竟然也能做到如此高瞻远瞩,实属太难得了。
就比如那条建立“招垦所”的提议,在前世就曾帮助刚成为东北王的张作霖解决了财政亏空的大问题,也直接让东北人口在十几年内从四百五十万增加到两千多万,绝对是一条被历史验证了的正确道路。
而如今亲耳听到对方将这条妙计对自己倾囊相授,让杜玉霖顿时感到豪气陡生,好似他此时就已然成了叱咤风云的东北王一样。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杜玉霖今日得到王永江,就如同刘备当年得到诸葛亮一般,用四个字形容便是“如鱼得水”啊。
随着这事的尘埃落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杜玉霖便开始着手新的工作。
他打算先带着王永江、于文斗和司戴德等人去考察一下锦白铁路沿线的具体情况,同时写信给人已在京城的吴禄贞,拜托他向铁路设计大师詹天右借人,来为年底就可能动工的铁路保驾护航。
而王永江的家人,则由安庆余带着十名侦查处队员护送着乘火车先回白城,于文斗特意从家里调过来两个靠谱的老妈子,专门在一路上负责照顾曹五凤和她的三个孩子。
由于杜玉霖早就跟知州史纪常那边做好了“买卖”,王永江递交的辞职申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被批准了,随后由袁金凯做东,他与辽阳州的同事、同学们连续吃了三天的散伙饭,席间众人对其的依依不舍之情自不必细表。
四月中旬,安庆余护送着曹五凤母子率先离开,而安遇吾因想念妻子也独自回八角台了。
两天后,杜玉霖也带着于文斗、王永江、司戴德、陈寻等人出发了,全程由徐子江和二十多名侦查处队员负责安保工作。
“考察团”先是乘坐满铁火车到的奉天,再换乘京奉铁路列车来到了锦州。
在冯德麟众人的陪同下,杜玉霖和司戴德从锦州考察到北镇,对始发站出来后的铁路线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规划。
在告别老冯后,他们骑马继续北上,走黑山、经阜新、过彰武,每路过一处杜玉霖便会去拜访当地衙门,以铁路督办身份和地方官们进行了简要沟通,因为之前都接到过锡良的通知,所以官员们的态度都极为热情。
再之后众人到达了通辽,这可就来到了老张的地盘。
张作霖那更是场面人了,敲锣打鼓地热烈欢迎“考察团”,他手下的孙烈臣、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也都纷纷到场相迎,对修筑铁路这件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住了几天后,杜玉霖才告辞告辞离开继续往北走,在又过了长岭、开通县等地后才终于回到了白城,而此时已经是五月的最后一天了,这五百多公里的路,“考察团”足足走了一个半月。
......................
白城,罗老太的小院内。
院子中间空地上支起了一张巨大的圆桌,桌子周围挤了将近二十几号人,有男、有女、有小孩,气氛是极为热闹。
罗老太带着几个伙计正往桌子上面端菜呢,老黄牙徐春也撸起袖子殷勤地打着下手。
杜玉霖右手边坐的是王永江、于文斗、陈寻和司戴德,左手边则是许彪夫妇、黄瑞、李景林、邱天明等人。
回到白城后,“考察团”的众人先歇了两天,直到了今天才在这里首次来了把大聚会,也算是祝贺王永江的加入了。
见菜上都差不多了,杜玉霖起身端起酒杯。
“诸位,一晃几个月没见甚是想念。好在此行收获颇丰,不但混了个铁路督办的官回来,还请到了王永江这样的大才,以后铁路修筑方面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他了。我相信咱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你们说呢?”
众人先是一阵鼓掌,随后黄瑞晃着大脑袋最先发言。
“那必须滴啊,现在咱大当家的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连铁路这都给安排上了,那咱们弟兄飞黄腾达的日子还能远么?”
“对,迟早的事。”
许彪、邱天明等几位巡防营管带也都跟着大声附和,他们的心思很简单,有铁路就有钱,有钱就有人和枪,都有了还能不升官发财了?
于文斗虽然没表露的这么直白,但在和王永江互看一眼后也举起酒杯。
“之前这一个多月里,我跟随杜大人从锦州走到白城,虽然辛苦心里却感到踏实,这么重要的路线终于要在未来几年内连接起来了,实在是姚南之幸、东北之幸啊。”
就连一旁的司戴德都受到了影响,有样学样地拿起了杯子。
“目前一切都很顺利,倭国前几天还就此事提交了抗议,但已经被我国给严辞驳斥回去了。这条铁路肯定能修成,咱们为了它干一杯,切儿丝。”
众人听罢都纷纷举杯,仰头喝干酒后又齐声欢呼,小院子都要炸锅了。
可就在这时,路的远处却传来了马蹄飞奔的声音。
安庆余和徐子江警惕地朝外面走去。
随后就听到安庆余的一声惊呼。
“爹,你......你咋来了?”
“杜大人在么?”
“在里面呢。”
紧接着,安遇吾便急三火四的冲了进来。
杜玉霖还从未见过安遇吾这般着急过,也急忙地起身小跑过去。
“安大哥,你这是咋了?”
许彪从一旁端了一杯水过来,却被安遇吾摆手谢绝了。
他狠狠地拉住了杜玉霖的胳膊。
“来求你救命啊。我在海参崴有个过命的朋友叫刘正栋,是当地华人商会的会长,对了,之前天宝山银矿的设备就是他帮着搞来的。前几天他捎来了一封信,说是自己摊上了性命攸关的大事,不得已才想请我过去帮忙,信中还特意点明此事与当地的黑道皇帝有关,那我就琢磨着自己去了也是孤掌难鸣啊,所以才过来想麻烦兄弟你啊,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
“有,有啊。”
不等安遇吾说完,杜玉霖便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随即他继续问到。
“这黑道皇帝是谁啊?”
安遇吾皱眉,仿佛想起了什么让人厌恶的东西。
“张宗昌。”
杜玉霖随即露出恍然神情。
“哦,原来是这条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