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去镇上买铺子?”
“你小声点,我让你陪我去一趟,不是让你给我四处宣扬的。”
这天天气晴朗,柳青青悄悄找到了柳天明,说了自己想去镇上买铺子的想法。
结果还没说几句,柳天明惊呼出声,吓的柳青青差点把手里的杯子给扔了。
“咱家又不做生意,你买铺子干啥?”
“难道是你有什么想法了?”
“小妹,你悄悄跟我先说一下,你准备做什么生意啊?”
柳青青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自己四哥还真是好奇心旺盛。
“四哥,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二哥走的时候说了,最多半年,他就能把王师傅的手艺学完了。”
见柳天明眨巴着自己的卡姿兰大眼睛,眼中清澈的一看就是没想太多。
“四哥,王师傅那里可没有什么三年效力的规矩。
等二哥学成回来了,难不成在咱村里做木匠活啊?”
“你的意思是提前给二哥置办个铺子,等他回来了就好用了对吧?”
“嗯,一半是一半不是,先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要是有合适的话,先买下来以后也好想想做些什么小生意赚钱。”
柳青青没有说的那么绝对,毕竟镇上有没有合适的房子还不好说,还是要去看看再说。
“也行,咱们先去看看,有合适的再说。”
在桥头镇落户都已经半年多了,镇上的大街小巷他还是比较熟悉的,万一有合适的铺子买了倒也可以。
反正桥头镇这边比较偏僻,镇上的铺子应该也没那么贵。
就这样,两个人瞒着家里的长辈,架着牛车就朝镇上去了。
桥头镇上也是有牙行的,只不过柳青青想先逛逛,先给家里的小家伙们买些料子,是时候准备春装了。
之前买回来的一些布匹,按照他们目前的身份,是不能穿出门的,柳青青只选了一小部分适合的做成了寝衣。
(注:锦、罗、缎等,这些面料轻薄柔软、光泽度高,多用于制作宫廷礼服和贵族服饰。 ?)
平时能大摇大摆传出去的,也就是用棉布或者麻料做成的布匹。
两人今天也算幸运,在挑选布料的时候,偏偏无意间知道了一件小道消息,布行隔壁街的店铺准备要兑出去。
“小二哥,你刚才和隔壁街店铺伙计说的话当真吗?”
出门之后,柳天明拦下了给他们送货出来的布行伙计,打听起了刚才听到的事情。
“嗯,是真的。这家店铺老板姓贾,在咱们镇上开茶楼已经十几年了。
因着他们家少东家在黑山县县城置办了家业,这才想要接老东家关了茶楼去黑山县县城养老去。”
“那他们有没有说多少铺子准备卖多少银两?”
“这个李小哥没有跟我说,你们要是感兴趣的话,尽管去店里问问去。”
“好的,谢谢小二哥了!”
柳青青见实在打听不到什么了,就给小伙计塞了几个铜板,准备等会儿亲自去隔壁街问问。
“走,四哥,咱们去那个茶楼看看去。”
说是隔了一条街,说白了就是距离有些远,步行也就十几分钟就找到了。
无他,桥头镇这样的穷乡僻壤,整个镇上也就贾家的聚兴茶楼这一个像样的茶楼。
“小妹,这茶楼看着还挺不错的,地段好,而且还是上下两层的,就是不知道后院大不大。”
柳天明和柳青青只是不远不近的观察着,并没有立即上前去问询,主要是想先观望看看看。
“嗯,地段确实还不错。”
聚兴茶楼相对来说偏桥头镇的东边,距离美味居和几家富户的距离还比较近,平时来这里喝茶聊天的人也不少。
“周围几家商铺也都是杂货铺,小饭店或者是粮铺,留着不管以后做吃食生意还是给二哥用都合适。”
“你说的也是,不过,咱们跟人家掌柜的也不认识。要不要?”
柳天明挠了挠自己的脑袋,指了指美味居的方向,直觉告诉他还是找个熟人问问比较靠谱些。
“有道理!”
兄妹俩一拍即合,随即就坐上马车朝着美味居的方向走去。
两人来的也比较凑巧,今天上午葛掌柜刚好不忙,听到兄妹俩的来意后,立马打包票让两人跟他一起去。
“大头,帮着你柳四哥把牛车拉后院儿去,我带他俩出去一趟。”
“哎,俺这就去!”
葛掌柜临出门之前,看到了柳天明他们家的牛车,连忙安排王大头帮着牵后院去。
王大头一点也没打珢,连忙小跑出来,拉着牛车就朝着胡同角落那儿走去。
“贾掌柜的在吗?”
“呦呵!这不是葛掌柜吗?
快快快,里边请,您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了?”
葛掌柜刚踏进聚兴茶楼的大门,就看到了坐在柜台后边的贾掌柜,他脸上立马堆着笑脸和贾掌柜打起了招呼。
贾掌柜原本正因为要离开的事情纠结着,猛地听到葛掌柜的声音后,连忙起身拱手打招呼。
“贾老哥,咱找个包间聊会儿?”
葛掌柜扫视了一眼并没有多少客人的茶楼,还是决定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聊聊。
“行啊,咱们上二楼,磊子泡壶好茶待会儿送上来。”
贾掌柜做了半辈子的买卖,一看葛掌柜的样子,就知道这是有事跟自己说,至于他身后跟着的柳青青兄妹俩他倒没说什么。
一进茶楼,柳青青和柳天明就细细观察着茶楼里边的景象,茶楼里边没有多少多余的装饰,主打的是一个简单明亮的风格。
上了二楼之后,两人发现二楼的装修风格更亮眼一些,最起码包间里淡雅和宁静。
外墙是用糯米石灰勾缝,白中带青,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散发着恬淡雅致的气息。
一走进包间清雅的茶具摆放在精致的茶桌上,最吸引人的是屋子里几盆养的很茂盛的兰花。
在寒冬里边还没有被冻死,还被养的这么好的兰花,足以证明平时贾掌柜很在乎这几盆花。
“贾老哥,今儿个来找你是件好事,这两个是我远方亲戚家的孩子。
之前一直都想在镇上买个铺子,这不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刚好听说了你们家茶楼要转出去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