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友会师(二)
古之月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装,尽管上面满是泥污和血渍,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徐天亮和两名士兵,举着双手,显露出身形,缓缓向坡下的阵地走去。
“站住!什么人?!”
阵地里立刻传来警惕的喝问声,几支枪口调转过来。
“别开枪!自己人!”
古之月大声用汉语回应,
“我们是国民革命军驻印军新一军侦察连!
我是连长古之月!”
阵地那边沉默了一下,似乎在进行确认。
很快,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带着几个士兵迎了上来。
双方在相距十几米的地方停住,互相警惕地打量着,但敌意正在迅速消散。
“驻印军?”
那名远征军军官看着古之月等人明显精良得多的装备(m1卡宾枪、汤姆逊、bAR、崭新的军服和军靴),脸上露出惊讶和羡慕,
“你们是从印度那边打过来的?”
“是的!长官!”
古之月敬了个礼,
“你们是?”
“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第71军200师!”
那军官回礼,脸上露出了笑容,尽管疲惫,却充满了真诚,
“兄弟们!
真是驻印军的兄弟!
他们打过来了!”
这一刻,仿佛堤坝决口!
阵地上的远征军士兵们纷纷围了过来,脸上带着好奇、兴奋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而古之月身后的侦察连士兵们,在得到信号后,也压抑着激动,保持着队形走了下来。
两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经历了无数血战、同样付出惨重代价才打到这里的中国军队,终于在这异国的土地上胜利会师了!
会师的喜悦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最初的谨慎和陌生迅速被同袍之情冲刷干净。
士兵们开始互相递烟,分享所剩不多的饮用水,用天南地北的方言激动地交谈着,比较着彼此的武器和经历。
然而,这种对比也是鲜明而刺眼的。
侦察连的士兵们,穿着相对崭新的美式卡其布军装,脚上是结实的军靴,装备清一色的美式或英式武器:
汤姆逊冲锋枪、m1917恩菲尔德步枪、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步枪、布伦式轻机枪,子弹袋鼓鼓囊囊,每个人身上还挂着钢盔、水壶、急救包、工兵铲,甚至有些人还有墨镜和Zippo打火机。
他们虽然也面带风霜,但体格相对健壮,脸上透着一种被充足后勤和优势火力滋养出来的自信和锐气。
而对面的远征军兄弟,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的军装大多破旧不堪,洗得发白,打满了补丁,很多人甚至穿着草鞋,或者用破布裹着脚。
钢盔样式混杂,很多连漆都掉光了,露出暗沉的金属底色。武器更是万国牌,中正式步枪、汉阳造、少量的美式春田步枪,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重机枪是民二十四式或老式的勃朗宁m1917。
他们的子弹带看起来瘪瘪的,士兵们普遍面黄肌瘦,眼窝深陷,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艰苦转战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但他们的眼神同样坚定,甚至更加深沉,那是一种在绝境中淬炼出来的、看淡生死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差距,每一个侦察连的士兵都清晰地感受到了。
原本的兴奋和自豪中,不知不觉地掺入了一丝心酸和敬意。
他们想象不出,这些兄弟是如何靠着这样的装备和补给,在缅北的丛林里和鬼子周旋、血战,一步步打到这里来的。
“兄弟,你们……你们受苦了……”
徐天亮看着一个远征军老兵手里那支磨得光滑的老套筒步枪,声音有些发涩,金陵话也失去了往日的调侃。
那老兵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黄牙:
“没啥,能活着打到这儿,见到你们,比啥都强。
你们从印度来?
那边……吃得饱吧?”
这话问得徐天亮鼻子一酸。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更加喧闹的动静!
烟尘扬起,一支更大的部队正在向这边开来!
很快,先头部队的旗帜出现了——是第二军的旗帜!
紧接着,另一面更加熟悉的旗帜也出现了——53军!
“是53军!老王头的部队!”
郑三炮眼尖,激动地用河南话大吼起来,
“他们也打过来了!”
“还有第二军的兄弟!”
更多的部队汇聚过来!
开阔地上瞬间人声鼎沸!
不同部队的士兵们呼喊着自己战友和同乡的名字,寻找着熟悉的面孔。
哭声、笑声、呐喊声、激动的咒骂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这一刻,所有的纪律和约束似乎都暂时消失了。
压抑了太久的情感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
徐天亮看着眼前这浩浩荡荡、终于胜利会师的大军,看着那些虽然装备破烂却斗志昂扬的远征军兄弟,看着自己身边这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侦察连弟兄,再想到这三年来走过的路、死去的兄弟——
从1942年3月底第一次出征缅甸,惨败,野人山撤退的炼狱,再到印度蓝姆伽整训,然后一路反攻,新平洋,于邦,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一直到眼前的芒市外围!
近三年啊!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多少兄弟埋骨异国他乡!
他突然再也控制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起来,金陵话混在哭腔里,变得模糊不清:
“到了……终于到了……呜呜……
老子们……活着打回家了……
石头……大个子……老班长……
你们看到了吗……
我们打回来了啊……呜呜呜……”
他的哭声像是一个开关,瞬间引爆了侦察连所有士兵积压的情绪。
小周跟着嚎啕大哭,想起死去的李石头。
孙二狗、郑三炮这些硬汉也红了眼眶,使劲抹着脸。
赵大虎赵二虎兄弟俩抱在一起,肩膀剧烈耸动。
就连一向沉稳的古之月,也别过头去,用力眨着眼睛,不让泪水掉下来。
炊事员老周一边用脏乎乎的袖子擦着眼泪,一边喃喃地用四川话念叨:
“要得……要得……回家就好……回家就好……”
这哭声里,有失去战友的彻骨悲痛,有历经磨难幸存下来的后怕和庆幸,更有终于完成使命、即将踏上归途的巨大喜悦和解脱!
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硝烟味、泪水咸涩的味道,以及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和同袍之义。
视觉所及,是无数张激动流泪的脸庞,是紧紧相握的手,是用力拍打的肩膀,是迎风招展的、虽然破损却无比鲜艳的青天白日旗!
听觉里,是震天的欢呼和压抑太久的痛哭交织成的宏大交响!
每个人的心理,都被这历史性的一刻深深震撼和填满。
过了好一阵,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
士兵们开始更加有序地交流,分享食物和故事,医疗兵也开始穿梭,为双方的伤员进行检查和简单的处理。
古之月已经和200师、第二军、53军的先头指挥官们简单接上了头,互相通报了情况和敌情。
芒友确实已被攻克,残敌正向缅甸中部收缩。
远征军主力正在陆续抵达,对鬼子的合围即将形成。
郑三炮看着远征军的装备,河南话感慨道:
\"你们这装备跟咱比,还是差了点。
不过没关系,等咱驻印军的主力来了,给你们补充点美式装备,保证让小鬼子闻风丧胆!\"
远征军的士兵们围过来看侦察连的汤姆逊、巴祖卡、春田步枪,眼里满是羡慕。
一个年轻的士兵摸了摸汤姆逊,四川话问:
\"这枪真能打连发?
比咱的中正式好用不?\"
赵大虎笑着点头,东北话解释:
\"那可不!
这枪火力猛,打鬼子最管用!
等主力来了,让你们也试试!\"
老周煮了一大锅姜汤,分给远征军的士兵们,四川话笑着说:
\"喝点热的暖暖身子!
咱中国人团结一心,肯定能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远征军的士兵们接过姜汤,感动得说不出话,一口口喝下去,心里暖烘烘的。
古之月和远征军的军官们围在一起看地图,商量着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71 军 200 师的师长说:
\"芒友已经拿下了,但周边还有不少鬼子残兵,等你们驻印军主力来了,咱们一起发起进攻,把剩下的鬼子都消灭掉!\"
古之月点点头,苏北话坚定地说:
\"没问题!咱们中国人联手,一定能打胜仗!\"
就在一片忙乱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氛中,通讯兵小吴再次气喘吁吁地跑到古之月面前,脸上带着极度兴奋的表情,大声报告:
“连长!师部转来驻印军总部急电!
新一军主力和新六军主力,明日即可全部抵达芒市外围区域!”
这个消息,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浇了一瓢冷水,让所有人的情绪再次达到了顶点!
最强的驻印军两大主力,即将全部到来!
芒市,这座滇西边境的重镇,它的光复,已经指日可待!
回家的路,真的就在眼前了!
古之月抬起头,望向芒市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亮了他眼中坚定的光芒。
三年的苦难、牺牲和等待,似乎终于要在这一刻,迎来它的价值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