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库胡同
二进院的月亮门后,正房窗棂前闪过一道身影。
宅院主人周老爷正满面愁容地坐在堂屋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案上堆着几封催债的文书,行文间要求本月底之前必须偿还。
听得老仆通报\"房牙子领人来看房\",周老爷猛地一拍大腿,脸上愁云稍散,却又立即浮现一丝犹疑——这帮京城的爷们,最会使手段压价。
可转念一想,若今日能脱手,至少能周转过这月的难关,便强打精神,整整衣冠,对老妻道:\"且看来人出价如何,若太低,便推说再考虑几日。\"
踏出房门时,周老爷已换上一副笑脸,待进入前院拱手迎向院中三人说道:\"有劳诸位贵客看宅,实在惭愧。\"
周老爷目光在郑孝胥身上停留一瞬,见对方衣着面料虽不十分华贵,但那身青灰长袍马褂的料子、腰间玉佩的成色,还有脑后那条油亮的辫子,举手投足间无一不显着来历不凡。
修二笑着介绍:\"这位是郑老爷,正寻宅子长住。\"又对郑孝胥道:\"周老爷是本分生意人,因急着银钱周转,才忍痛割爱。\"
周老爷连连点头:\"正是正是!家父早年置下这宅子,如今家中生意遭了变故......\"他刻意顿了顿,观察郑孝胥反应,\"只要价钱公道,立刻立契过户。\"
郑孝胥缓步踱至二门,指尖拂过雕花门框:\"周老爷这好说好说,可否先带领我等看看这宅院?再进行商谈?\"
周老爷忙回应道:“这是自然,诸位那边请。”说着便向前以做邀请。
周老爷同房牙子修二领着郑孝胥主仆二人,自二门而入,将整座宅院细细查看。
正房五楹,朱漆斑驳却擦拭得锃亮,檐下\"五福捧寿\"的彩绘虽已褪色,但雕花雀替依然精致。
推开雕花木门,屋内陈设一目了然——拔步床上铺着靛蓝印花被褥,窗边八仙桌上摆着青瓷茶具,墙角红木脸盆架上搭着新毛巾。
周老爷见郑孝胥目光扫过窗棂,忙道:\"上月刚换了新绢糊窗,冬暖夏凉。\"
东厢房三间,原是书房。
修二掀开竹帘,只见博古架上摆着几尊铜炉,窗前榆木书案上摊着半卷残书。
\"周老爷爱读诗书,还是个儒商。\"修二笑道,\"这案子是金丝楠木的。\"郑孝胥指尖抚过案角,果然触手温润。
西厢房原是卧室,如今空置。
周老爷推开窗,对庭院内一览无余:\"这窗纸是新糊的,透亮。\"郑孝胥注意到窗下砖缝齐整,显是近些时日才修缮过。
倒座房五间,原是下人房。
周老爷推开门,屋内虽简朴却整洁:\"厨下有砖砌的灶台,火旺。\"又指了指墙角:\"茅房在西南角,独门独院。\"
附属设施更令人满意——后门胡同口有口甜水井,井台青石磨得发亮;院内墙角葡萄架虽有些年头,但枝干粗壮;
\"这院子的海棠树,\"周老爷指着正房前的老树,\"是先帝年间栽的,年年开花。\"
修二补充:\"上回下雨,我亲眼见周老爷亲自爬梯子修枝。\"
郑孝胥负手而立,目光从正房移到后墙——那堵新砌的墙果然坚固,墙基下的糯米浆痕迹隐约可见。他微微颔首:\"确实修缮得当。\"
周老爷擦了擦额头的汗,心中暗喜——这位爷是个行家,却没挑出大毛病。
郑孝胥止步,转身向问周老爷道:\"院后那堵墙,可是什么时候修缮的?\"
周老爷一愣,随即堆笑:\"是是!去年底才加固过,墙基底下还灌了糯米浆......\"他心里咯噔一下——这客人好生仔细。
距今修缮不过半年。
郑孝胥听闻默默点头思考,看此表现确实如此。
周老爷盯着郑孝胥的辫子,忽然想起坊间传闻——逊清遗老们最近常聚在西城。他压低声音:\"若郑老爷今日能定,我这就把地契都拿出来,当场核实产权!\"
修二忙接话说道,的确该是如此。还劳烦周老爷取出房契与地契,让我等过目核实。
郑孝胥在一旁也是点头默认。
周老爷从房间中取出一个蓝色布匹包裹的小木匣子,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整齐码放着地契、房契共四张,每张纸上都盖着鲜红的官府大印,在夕阳下泛着沉甸甸的光泽。
\"郑老爷请看,\"周老爷将契书递到郑孝胥面前,\"这是同治十一年置业的原始地契,同治十二年又补了房契,所有过户记录都在上面。\"周老爷又指着其中一张,\"您瞧这印——是前清户部堂官亲笔盖的。\"
郑孝胥接过契书,指尖抚过朱砂印泥的痕迹,确认无误后递还给周老爷。
\"周老爷开个价吧。\"他淡淡道。
周老爷搓了搓手,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郑爷明鉴,这虽是二进宅院,可占地足有半亩,比那些小三进的还宽敞。您瞧这正房的梁柱——\"他指着厅堂上方的横梁,\"全是整料,没用一根拼接的。\"
“全是上好的松木。”
\"说个实价。\"郑孝胥不动声色。
\"给一千八百两银元九就成,原先我这宅子低了2200大洋是谈都不用谈。\"周老爷咬了咬牙,\"这价儿真不算高。若非家中生意周转不开......\"他故意顿了顿,\"就是连砖缝里的灰都是去年修缮时新和的。\"
“并且这宅院虽是二进,可占地颇广,还可加盖房间,比一些小的三进宅院也不妨多让。”
修二在旁帮腔:\"周老爷这价儿确实公道。上个月我在护国寺那边看过一处三进的,地段还不如这儿,要价两千两呢!\"
注:据资料,1912年北京西城区二进三进四合院价格:
二进院约: 1000-2500大洋,典型规模15间房左右;
三进院:约2500-4000大洋,典型规模25-30间房。
实际价格受地段、房屋新旧、产权清晰度等因素浮动,且西城区作为内城核心,价格普遍高于外城。
郑孝胥负手踱步,目光在院中扫过。正房前的海棠树确是老树,枝干虬结;后墙的青砖严丝合缝;连茅房的砖缝都用白灰勾得齐整。他心中暗忖:价格虽略高,但胜在修缮完善,地段更是绝佳。
\"容我再考虑考虑。\"他最终说道,\"北京城宅院甚多,我想多看几家比较。\"
周老爷脸色微变,强笑道:\"那是自然。不过......\"他压低声音,\"郑老爷若诚心要,价钱好商量。\"
修二见状,赶紧打圆场:\"周老爷,您看不若让郑老爷在仔细想想,不如改日再议?\"
告辞时,周老爷一直送到胡同口,眼中期待之色溢于言表。待三人走远,他才搓着手对老仆道:\"等会儿向房牙子去打听打听,这位爷是什么来头。\"
出了宅院,阳光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修二边走边道:\"那老虎庙胡同还有几处宅子还可以相看,其中还有前清贝勒爷的私邸,三进的,比这还宽敞。\"
郑孝胥望着天上的太阳,轻声道:\"不着急,慢慢的看看。\"
修二同郑孝胥主仆二人转过街角,米粮库胡同的宅院渐渐隐没在背景中。
周老爷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一千八百大洋......不能再少了。\"
修二领着郑孝胥主仆二人,在米粮库胡同来回穿梭。春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土路上,将三人的影子拉得时长时短。
又进入一处是座二进宅院,正房檐角的砖雕虽有些磨损,但整体保存完好。修二推开门,院中一棵老枣树正抽着新芽:\"这院儿原也是前清五品官家的,两千一百大洋就能拿下。\"郑孝胥注意到窗纸虽旧却浆洗得平整,墙角也无杂草,显是有人时常打扫。
最后查看了稍大些的三进院,前院竟还留着个石砌的小鱼池。李老爷——这位宅院主人搓着手介绍:\"池子里原先养着金鱼,若郑老爷若不嫌弃,将这宅院购买后可自行布置。\"郑孝胥摸了摸池边石雕的莲花纹,指尖沾了些青苔,笑道:\"倒省了翻新功夫。\"
最令郑孝胥驻足的便是这座户部员外郎家的宅子。虽未修缮,但门楣上的木匾与对联依然清晰可辨。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正房廊柱上的漆皮剥落处露出底下的朱砂色,像结痂的伤口。
修二压低声音:\"员外郎去年过世后,儿孙们抽大烟把家底都败光了,要价四千一百大洋——\"话音未落就被郑孝胥抬手打断。
\"砖缝里的草都长这么高了。\"郑孝胥用马鞭挑起墙角一丛野艾,\"修二,老虎庙胡同那边几处宅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