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扭转天象,那李暄还是个人,这岂不是成神仙了?”
“...”
齐泰惊讶,黄子澄沉默。
二人惊得浑身发抖,瞪大了眼珠子。
不敢置信李暄竟然有这种扭转天象的本领。
朱棣这边,心中反应则是敬佩和震惊夹杂着激荡。
“先生这本领,就是比之在民间颇有名望的诚意伯,都还要胜过三分!”
朱棣跟姚广孝说道。
姚广孝合掌,微微点头赞同:“青田先生刘伯温,卦能通灵,然则恐怕也做不到扭转天象。”
“但李先生却可以。”
“先生嘛!”
蓝玉插进来话,口气里明显听得出恭敬和鄙夷夹杂:“那自然是要比刘伯温那个老儒生厉害一百倍的!”
“哼!那个老儒生,不过就是在民间有点名望罢了,跟他同朝那么久,老子倒是没看出来他有什么特殊的本事!”
“但先生就不一样了!”
蓝玉讥讽刘伯温的话,朱棣和姚广孝权当没听见。
姚广孝看了一圈正厅里,没发现李暄的影子,抬手召来小厮:“李先生呢?”
小厮回道:“这几日先生都将自己紧闭于房中,并未出来。”
朱棣心一紧:“那这几日先生房间的饭菜有送吧!”
“不敢忘。”小厮低头老老实实回道:“朝食午食晡食夜宵,每日四次,都有专人盯着。”
“嗯。”
朱棣这才放心,末了又叫住离开的小厮叮嘱:“告诉他们,多做几份饭菜,时刻盯着,别让先生吃了凉的。”
他说完。
黄子澄和齐泰心里一阵翻白眼,暗戳戳嘀咕:“对你爹都没这么孝敬!”
蓝玉和姚广孝倒是觉得朱棣做的挺对。
姚广孝点点头,眼中有钦佩:“李先生几日都未出现,想必是正在苦心谋划如何为大明寻得出兵良机。”
“如今“东风”已至,欠缺的也就是一个出兵的良机了。”
“前有诸葛武侯披肝沥胆,后有李先生呕心沥血,此二人,皆圣贤也,贫僧不及!”
他好像自语一样的说了一番感受后,把目光投向朱棣,这次倒是没说话。
不过两个人这么长时间,早已洞悉彼此心中所想。
姚广孝的眼神很明白:“古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今朝李先生,若能得其相助,则皇位稳矣!”
朱棣微微点头,深以为然。
...
驿馆这边,正被蛐蛐的李暄,确实如姚广孝他们想的那样,正在闭关苦思冥想着办法。
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回家。
至于出兵的理由,那就是捎带手的了。
“足利义满连自己的夫人都能放弃,这人脸皮厚到了极点,NtR都能忍。”
李暄盘坐着双腿在床上思考,两只眼睛瞪着前方空气,非常亮,有点那么目如朗星的意思。
“所以我之前的行为,是有点做无用功,对付这种除了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人,就只能从他本人下手。”
“这种自私自利,看似无敌的人,但恰恰也是最好对付的。”
“只要能找到他最在乎的东西,这种人一攻就倒。”
李暄下了床,在房间里踱步,沉思的目光从墙上挂着的字画上挪过去。
直到看见桌子上翻开了一半的左传。
上面有一句话,是昨晚刚看到的。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李暄自语,脑海里有一道闪电划过,嘴角悄然上扬。
“有了。”
“足利义满能有今天的兴盛,靠的全是手握权力,他的幕府才能势大到连小松这个正根儿的天皇都能压制。”
“那换言之。”
“他最依仗的权力,不就恰恰是他最在乎的?”
想到这,李暄这几天一直锁成个川字的眉头,瞬息舒展开。
“古人说的话,还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走过去拿上左传,李暄烦闷的念头变的通达。
“之前是我当局者迷了,一心光想着找死回家,但就是没有洞悉到根本!”
他走到窗前,一把推开窗户。
阳光瞬间冲散房间的阴霾,铺遍每一寸角落。
“足利义满,这次你要是还能忍,他妈的老子就做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我跟你改姓!”
“哈哈哈哈!”
...
正厅这边。
朱棣他们还没散。
因为现在海面上风平浪静的原因,他们急于找出兵理由的心思也就更急了。
蓝玉大马金刀的仰在太师椅上,一只脚还翘起来,自顾自斟了一杯酒,仰头一口闷掉,不屑说道:“老子还是那个意思!既然现在风平浪静,那就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干脆出兵荡平东瀛,不然谁能说得准这风平浪静能持续多久?”
说到这看了姚广孝一眼:“大师先前也说了,忽必烈当初两征东瀛都被台风阻挠,折戟沉沙。”
“我们如果不抓住这次的机会,那等找到出兵理由的时候,说不定是猴年马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刚说完,就看黄子澄和齐泰又齐声断喝:“万万不可!”
“我们这次就是无功而返!那也决不能失了人心!”
“陛下有严旨!决不能为了散碎的几两纹银,就做出如此禽兽之举!”
黄子澄说完后。
齐泰接过来话跟着说道:“蓝玉将军还是趁早把这心思给抛诸九霄吧!你现在毫无缘由的荡平东瀛,那这等行径,让四夷如何看待我大明?”
“我大明岂不就成了背弃圣人之道,只知道强取豪夺的土匪?强盗!?”
“那这样一来,我大明和倭寇何异!”
二人义正言辞,话语掷地有声。
但朱棣却根本听不到心里去。
散碎的几两纹银?
工部的人在溪水边上随便走走,都能捡到蚂蚁大小的金粒子!
这能是散碎银两?
如果能拿下东瀛,大明恐怕未来几十年都不用再为黄金白银发愁了吧!
不对。
想到一半,朱棣又觉得自己还是穷惯了,不敢想的太浮夸。
因为前面有一夜,他和李暄聊过。
当时李先生说的可是!
如果大明能得东瀛,哪怕朱家就真变成一堆猪,一下下一窝的崽儿,成天挥霍。
那这金银也够大明吃喝不愁几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