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周侗等人正在家中大堂之中。
大堂里灯火通明,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众人围坐在一起,神情凝重,正在讨论着母亲石老太君下葬一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仔细地商量着下葬的仪式等各个细节。
忽然听到丧钟声响,周侗忙止住大家话语,听着钟声。原想是项太后,可是钟声超过了二十七下。
周侗就是一惊,听到丧钟响了四十五下。
周侗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钟声竞然响了四十五下,这……礼部一定是弄错了。\"
漕帮帮主\"大江横江”毛十三问道:\"五弟,怎么了?钟声响四十五下怎么了?”
周侗看了一眼毛十三,说道:“二哥,这丧钟响二十七下,是指皇太后驾崩了。
这响四十五下,是九五之尊之意。可当今天子只有二十四岁,这礼部怎么会犯如些大错。”
大厅内气氛一下凝重起来,丐帮帮主“千里狂风”肖天霸声若洪钟地说道:“这等事情好办,
我即刻便会差遣丐帮弟子四下打探消息。
丐帮弟子遍布京城各处,眼线众多,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消息带回。”
此时,只见闻焕章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地闯进了大厅。
闻焕章喘着粗气,额头上满是汗珠,急切地说道:“三哥,我本打算回家,然而外面已然实施了宵禁。
大街小巷皆有官兵把守,各条要道都被阻断,根本无法通行。
而且,那宫中传出的钟声,我仔细数过,整整响了四十五下。”
周侗听闻这话,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像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般。
周侗嘴唇微微颤抖,目光呆滞,口中不自觉地自言自语道:“不可能,这……绝不可能。陛下才二十四岁,不可能……”
这一夜,众人皆难以入眠,各怀心事,整个府中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
直到第二天清晨,大家洗漱完毕,用过简单的早饭。
周侗怀着一丝忧虑和期待,在灵堂前给母亲石老太君上了香。之后,正打算前往舅舅家,希望能从那里探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解开心中的谜团。
然而,当周侗刚走到门口,便被老管家周康伸手拦住。
周康一脸无奈地说道:“教头,出不去了,外面依旧处于宵禁状态。
官兵们守卫森严,把守极为严格,莫说是外出,您还是先打消这个念头吧。”
周侗一听这话,只觉得心中一阵剧痛,仿佛被一把利刃狠狠地刺中。
周侗一听外面还有官兵把守,心想:“这还真是天子赵煦驾崩了,不然不会大白天还有禁军把守。”
周侗双眼泛红,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夺眶而出。
缓缓地跪在地上,面向皇宫的方向,重重地叩起头来。
周侗口中悲切地哭喊道:“陛下、陛下呀!大宋是否遭遇了重大变故?臣实在是忧心不已啊!”
且说:
人生逆旅梦无常,
风雨须臾幻景长。
花谢花开花作土,
生离死别两茫茫。
少年仗剑怀天下,
天子披襟揽八荒。
且纵豪情凌浩渺,
千秋浩气韵流芳。
话说那当朝天子赵煦,不幸龙御归天,病逝于宫中。
这位天子在位期间虽励精图治,心怀天下,无奈天不假年,且生前未曾诞下子嗣,亦未早早确立储君之位。
此等变故,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这朝堂内外激起了层层波澜,令整个朝廷上下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
项太后眼见局势危急,当机立断,即刻降下懿旨。
一方面,下令京中三品以上的官员速速入宫,共商国事,集众人之智慧,寻得应对之良策;
另一方面,又命禁军实施宵禁,加强京城的戒备,严密防范京城之内生出事端,确保局势能够稳定下来。
话说在庄严肃穆的垂拱殿内,群臣齐聚一堂。
众人深知此时国家正处于兴衰的关键时刻,纷纷恳请项太后主持大局。
项太后眼中满是悲痛与忧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哽咽着说道:“本宫此刻内心早已乱作一团,犹如那无根之萍,实在是不知如何是好啊。
众爱卿皆为朝廷栋梁,见多识广,还望能为哀家出出主意。”
丞相章惇闻言,连忙出列,恭敬地奏道:“太后,自古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当务之急有两件大事。
其一,需抓紧时间拥立新君,以稳定朝纲,安抚民心;
其二,应让礼部尽快确定陛下的庙号,以彰显陛下的功绩与尊荣。”
项太后微微点头,深以为然,说道:“章爱卿所言甚是有理。
此事就交由爱卿带领礼部官员,尽早定下庙号。
至于新君之事,可在神宗皇帝的几个儿子中进行挑选。众爱卿不妨先商议一番,各抒己见。”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议论纷纷,大家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有的主张立贤,有的建议立长,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肯轻易让步。
那激烈的争吵声在垂拱殿内回荡,直吵得项太后心烦意乱,脑袋都要炸开了。
项太后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让群臣全部留在宫中,若不商议出一个结果,就不准出宫。
时光悄然流逝,一夜很快过去。
第二日清晨,晨曦的微光洒在垂拱殿的琉璃瓦上。
项太后再次在垂拱殿内召见群臣。她目光扫视众人,最后落在丞相章惇身上,轻声问道:“章爱卿,庙号一事,可曾议定?”
丞相章惇急忙上前,恭敬地拜了拜,说道:“回禀太后,陛下自亲政以来,虽仅有短短七年的时间,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和雄才大略。
陛下亲政后改元绍圣,起用臣等一班大臣。
大力恢复先帝神宗所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政令。
这些举措犹如春风化雨,使得我大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繁荣昌盛,国库日益充盈,呈现出一派国富民强的盛世景象。
在位期间,陛下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两次对西夏用兵,击败西夏,成功收复了河湟地区。
一举扭转了我大宋对西夏的守势,让我大宋重新树立起了威严。
臣等一众官员,因陛下如此辉煌的文治武功,经过反复商议,拟定了两个庙号。
其一,鉴于陛下两次大败西夏,战功赫赫,故而拟定了一个‘武’字;
其二,引用《尚书·尧典》中‘知人则哲’、‘世有哲王’之语,陛下知人善任,用人得当,故而拟定了一个‘哲’字。”